思维模式1:成长思维
因为早在大象的幼年时期,驯象师就用结实的铁链将其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大象如何挣扎,都无法挣脱。
结果大象被“驯化”了,它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我永远无法挣脱锁链,所以我根本不用挣扎。
和大象一样,老黄牛和猴子在吃香蕉的实验中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驯兽师或实验者通过不断的重复来固定这些动物的头脑,让它们知道规则是不能打破的,它们无法摆脱细棍和铁链。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就像大象、黄牛、猴子一样抱着这种“固定思维”。他们不敢突破,不愿意尝试,他们会固守别人定下的生死规则。
1?固定思维VS成长思维
这两种思维模式源自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经典著作《终身成长》。
定势思维:人的素质和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改变。
成长思维:一个人的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发展。
定势思维:成功来源于事情的结果,成功可以证明你有天赋和能力。失败证明你是个失败者,比如考试不及格,输了一场比赛,被拒绝等等。,证明你没有这个天赋。为了不再失败,为了维护自尊,你不愿意在失败一次后再次面对挑战。
成长型思维:成功来自于尽力而为,来自于学习和自我提升。他们认为,如果不成长,不尽力,失败就意味着失败。当你遇到挫折和挑战的时候,你会把它们当成提升自己的机会,不断完善和进步。
有一个关于爱迪生的故事,说他用头发、竹丝等99种东西做灯丝,都失败了。当别人嘲笑他的失败时,他的回答是“你错了,我没有经历失败,而是成功了,因为我已经成功验证了99件事不能当细丝。”
不知道故事是真是假,但爱迪生在这个故事中的回答是最典型的成长思维:一次失败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次尝试的基础。
2?如何从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思维?
思维模式理论化,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细分得很细,渗透到每一个观念、意识和认知中。
语言习惯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在培养成长思维最经典的场景中,改变语言习惯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
01出错时
我犯了个错误。
→换一种说法: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搞砸了。我是个失败者。
→变成:这次我错了,以后我就知道错了。再学一招!
当面对挑战时。
我不擅长这个。
→换句话说:我在进步。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做不好这个。
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是没关系。经过不断的挑战和学习,我会变得越来越好。
遇到困难的时候。
这太难了。
→换一种说法: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太复杂了,我完成不了。
→变成: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当你迷茫的时候。
我不明白。
→换句话说:我错过了什么吗?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这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
变成:只要找出缺失的信息,就一定能看懂。
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
我放弃了。
换个说法:我得试试我学过的其他方法。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能力达不到,只好放弃。
→换成:没有更多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条路堵死了。换个方法就行了。
当我们否定自己。
我读得不太好。
换个说法:我想训练自己的阅读能力。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没有阅读的天赋。
→变成:只是训练不够而已。还不如坚持练一段时间看看!
当我们认为自己不够聪明的时候。
我不能像她一样聪明。
→换句话说:她是怎么做的?我会试试看。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别人比我聪明,我却不如她。
变成:学习她的方法,认真去做,我才能变得更聪明。
当我们认为已经足够的时候。
已经挺好了。
→换一种说法: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现吗?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就这样。
也许我再努力一点,就能再提高一点。
当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做得很完美的时候。
我不能做得更好。
→换一种说法:我可以做得更好,我会不断努力!
语言背后的思维转换;
我只能做这么多,这个东西已经足够完美了。
→换成:我还是想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只要我不断尝试,不断努力,一定可以再提高!
写在最后
这些语言看起来很简单,但只要你认真实现,就会发现它们像咒语一样强大。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当下的想法。久而久之,这些语言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形成越来越强的思维习惯。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你会发现整个人变得比以前更加积极乐观。
正式名字范明,后台回复“超级个人”获取超级个人课。回复“认知”,上一堂认知方法论的大课。
我是本文作者范明。我对个体的进化很着迷,一直在收集“超个体”的成功方法。希望这些思维模式和方法论也能给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