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经典散文
图画经典散文1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
回过头来,只一道的断瓦颓垣,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慨兴亡,且印下一幅图画。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城垛般的围墙,白石的甬道,黄绿琉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
暮霭里,融合在一起。难道是玉宇琼楼?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阴中。”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
图画经典散文2在故乡看得最多的是稻田庄稼地、一望无际的田野,最温暧的是住在的瓦房里,吃得最香的是自家种的谷米和蔬菜,走得雄赳赳、喜洋洋的是泥泞乡间小路。还有鸡叫狗汪、蛙声蝉鸣……汇编成一首首乡下的曲子。如今这些却是雕刻在我心灵的画卷!
我的故乡在湖北孝感,是董永故里,流传千古绝唱的孝义之地,畔邻汉口。细算我离开老家二十多年了,其中回去了几次,从九二年服兵役后,包括三次回乡探亲,至今满打满算也才一百多天。
故乡像一坛陈酿的酒时间越长,越香越醇!日月如梭,流年似水,离别故土许多年,但故乡在心里却如清泉般的明澈,是那么温润、徜徉、悠扬、甜美、思念。这浓浓的乡情,悠悠的情思像一个红红的心结,诉不尽乡情、乡愁、乡韵、乡土,在宁静的夜晚望月思乡,却是美丽中的惆怅……
想起那时我每次从部队回乡探亲,还未到家,妈妈在村口望眼欲穿,回到家对我嘘寒问暖,高兴的面容几分思子之苦。吃着妈妈用土罐在土灶里熬的鸡汤,美味佳肴、食香畅口,那一口一口的鸡汤溢满母爱的关怀与温暧!
想起小时老家的屋顶上炊烟袅袅的烟囱,妈妈在烧土灶给一家人做饭,虽然过着节衣缩食简朴的生活,但那香喷喷的饭菜如今吹落在我眼前!
想起那时蓬年过节大人们一大早就去赶集,买了平日并不多吃的鱼肉回来充裕着节日的欢乐,家庭的温馨!
想起在农忙耕种时爸爸用鞭子赶牛犁田,妈妈在水田里将谷芽生长好的秧苗拔起,用草绳扎成一把把,忘不了她们刨土为生的辛劳!
印象最深的是头顶烈日,弯腰驼背,光着脚丫踩在篱笆田间插秧,水田中许多蚂蟥悄无声息地扒在腿上,直到咬得一阵痛才发觉得到,这小小的肉虫是个吸血的水怪,让人厌恶又难以防范消灭掉。洒下太多的汗水,忍受太多的苦痛,却忘不了那片土地的情愫。
想起我常常到菜园里摘丝瓜、黄瓜、香瓜、蕃茄……天真无知的童心,只知摘瓜香口的快乐,不知流汗的辛苦。
想起与同伴们相邀一起去游泳,一起去捕蝉,一起去爬树摘野果……没有今天的孩子像小皇帝有高级的玩具娱乐,却并不缺少那份纯真的快乐。
一幕幕儿时的生活写照在心中徘徊,记忆中的乡村是那么眷恋,曾经刨土为生,以土地为命根子的乡下生活今天幸福的怀念。虽然日子过得艰苦朴素,却是折不断的情,舍不下的爱,常常返回记忆中的旧时光。
夏天黎明的降落迎来了满天的繁星,月色皎洁,照亮了乡村的黑夜,星月的光辉洒落遍地,宁静的夜晚很明亮。草丛中昆虫踏着音乐的节拍唧唧吱吱,划破了静夜却并不显得吵闹,更加的宁静与美妙。荧火虫轻柔地飞在夜色之中,像一盏盏柔美的灯光在半空中闪烁。乡村的夜色静静地流徜,却有大自然赐予的声乐美色,拼凑成独有的乡村夜景……
间隔好多年,今年四月我回了一次老家,当汽车行至故乡的土地,面目全非,已无儿时的印象踪迹,熟悉的故土在眼前完全陌生。一片欣欣向荣崭新的景象,未想到老家的变化如此之大!
过去乡下的路泥泞不堪、弯弯曲曲,如今是笔直宽阔、平整舒坦的柏油路,公路的中间纵植着一条绿色景观,像一条五彩缤纷的彩带。公路两侧旖旎而充满生机庄稼地,清清爽爽的空气夹杂着泥土中飘来的清香,眼前的美哉浩瀚无边,望不尽的绿绿郁郁无比的景秀,好幽雅娴静的乡土田园风光。
下京珠高速进入市里,这条路一直到我家,不是高速如高速,除了左右两侧没有封闭护拦并无差异。故乡的路如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像一条条腾飞的巨龙。
老屋的公路边在新建一些小区,一幢幢高层大厦屹立在绿色的田野上,在广阔的平地上拔地而起,给故老的土地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可我儿时的记忆模糊了视线,已找不到方向,车从旧居路过,却不知老屋在哪!
我追寻着儿时故土留下的痕迹,延着曾经的走过的泥泞小路,如今这条小路走的人已甚少,长满了荒草,已无往日光秃秃的泥土。迈步在久违的乡情故土上,脑海里闪耀着儿时的光阴,回到了阔别情长的老屋。一砖一瓦在此时的眼里是那么温馨而动情,在流年中经受老天的喜恕衰愁,在季节的变换洗涮中不褪色,依然如故……
故乡的老屋是我最想念的风景,四周无际的田野,小河鱼塘碧水潋滟,浓郁的乡土气息,宁静清雅的环境如云卷云舒,美得淳朴自然无须装扮。碧蓝的天空无比的纯净,宽广的田园绿野让人舒心豁达,清新的空气吹得人神情气爽。天地间的静寂是一份安祥与和谐,没有城市的喧嚣与霓虹。没有都市繁华背后的复杂,人情的冷暧,雍荣华贵、纸醉金迷的引诱,让人少了浮躁对物欲名利的迷惑。
恍然感到内心最曼妙的风景是淡定与质朴,那就是亲情的相守相伴,一家老小健康、平安、温馨、快乐是最大的.幸福!
离开故乡太久了,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从前,回到了生我养我温暧着我长大的老屋。丝丝缕缕的情像一棵苍翠的大树,片片绿叶在茂密的枝条上诉说着对根的情意!流逝的时光并没有将记忆挥之而去,带走原先的一切,只是老了容颜,而故乡变得更为清晰。
记忆中的故土:春天田野上一片金黄的油菜花,蜜蜂唱着嗡嗡的歌谣,蝴蝶跳着轻柔缤纷的舞蹈,欢乐地飞寻在花丛的田野上。夏天一棵棵嫩绿的秧苗,在青蛙王子的陪护下,水田中沉载的是老百姓家中的米袋饭锅,充满希望的庄稼地。秋天便是成熟的稻穗,一阵秋风吹过,田野上掀起金色闪耀的波浪,丰收之即让人喜笑颜开。冬天种植油菜,为防鸟儿稻草人守护在田间,油菜不畏惧银霜严寒,钟情地扎根、生长、盛开在田地,当又一轮春天来临时金黄的花朵芳香村庄与田野。
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儿时的故乡,追求着物质的丰富,在创造幸福生活的同时摧残故土的纯真与厚实。时光只是循环黎明与黑夜,日落日出,并无意改变最初的原始,时代的进步革新了这片土地。在岁月的风霜洗礼中,在漫长的人生中,故乡之情,故土之爱一直完美的储存着。
独自一人看着周围草长茑飞,无人居住的空宅,房前屋后长满了茂盛的荒草,一种温故中的情怀,沧海桑田的感伤。我拿出手机拍下了这曾经的美好,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我庆幸这几幅照片,今天是如此弥足珍贵。因为老屋面临拆迁征收,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留下老屋的风貌与旧颜。
老屋后门的挡雨台上,那盆仙人掌依旧在此处,长得美丽娇贵。在风吹雨淋,烈日寒冬,饱经岁月的变迁后至今完好无损,长得还是那么旺盛青绿,让人惊喜它坚守主人而归的感动。近三十年了,这盆仙人掌不容易啊!也勾起我记忆中最内心的情弦……
故乡!令每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魂牵梦萦,像一朵永不枯萎,永不凋谢,永不黯淡的花盛开在心灵的深处!每当听到耳边那片水土养育而来的乡音,思念总是在瞬间涌入!
终于从心底深悟到与天下游子相似的***鸣:“走遍千山万水,走遍天下经典名胜的风景,不及我家乡的一条小河与泥泞小路,天下最美的景物美不过我的故乡!”,这无不是每一个游子刻骨铭心的故乡情。
故乡在我的记忆中像一幅定格在眼里的图画,在岁月的流逝中永远不流失,陪伴我一生的漫长!
作者:口口心
如果你有好的文章作品,欢迎在文字站注册发表,也可以下载文字站安卓APP手机发表作品!
图画经典散文3生产队场院,一幅多彩乡村图画,也一天天逐渐地褪下光彩,只有一些昔日场院的房茬子被扔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日子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一九八三年以前,农村的劳动分配形式是生产队集体所有制管理。所有的农田由生产队组织统一来耕种,车、马、牛、羊也由生产队统一管理,社员们每天出工挣工分,到年末后统一结算分红,按一个工分多少钱来统计一个人一年的收入。粮食和柴草都是根据家庭人口进行分配,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过的集体日子。
约定俗成,在一般情况下,场院离村子都是不太远,四周用土制的围墙围起,有一个大门,门前是一条土路,一直通到屯子里。大部分的场院都是旁边都有水泡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防火消防上还是全部用人来完成,着火了,就用水筲、盆子等取水来灭火。因此,在村屯边上水泡子附近建场院是生产队最明智的选择。
我们生产队的场院,位置在村子东南,离村子有一里多地远,场院的墙外是一个黄土坑,里面能有半个足球场大水很深的泡子。据当地的老百姓讲,当初建场院的时候就是专门选到这个位置的,离水源近,万一场院着火容易取水,不至于烧掉太多的粮食。
场院的围墙是用当地的黑土加上小麦桔,一层一层垒起来的,围墙并不高,能有一米半左右。是能防大牲畜糟蹋粮食,防不住小偷的。
场院大门的左侧,盖有一间打更人住的泥草房子,房子不大,能有四五平米左右,屋里一铺小炕,用来冬天烧火取暖用的。墙是四面透风,房上的秫秸随着大风的刮动呜呜作响。朝场院大门处,有一个小窗户,没有玻璃,是用窗户纸糊成的,从里面往外看根本就看不见什么,打更的人靠声音听,有没有人和牲畜进来。
这个更房子也是社员们打场暖和身子和临时休息的地方。在休息的时候,大家挤在炕上地下,一边大口抽叶子烟,一面七嘴八舌地开玩笑,大家说的基本上都是骚嗑。那年月,农村里根本没有娱乐生活,农民的娱乐生活就是两口子晚上那点事。所以,大家都互相开这方面的玩笑,说深说浅,谁也不怪罪谁,你来我一句,我还你一句,大家哈哈一笑,解除了疲劳,暖了身。
场院一般都是每年麦收的时候溜出来的,老百姓叫做遛场院。一般的生产队春天里场院都深翻成熟地,种上小麦,小麦成熟以后,社员们把小麦拔下来,然后,用犁耙把土地翻松耙平,将地面土块全部粉碎,洒上一层小麦的外壳,赶着前后串连在一起的十几个马拉的石碌碡进行地面碾压,直到基本平整不渗水为止,这样就形成专门用来秋粮脱粒的场院,也就是打谷场地。
天刚刚亮,场院里就开始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男爷们大嗓门的吆喝声,妇女的爽朗笑声,小孩子们叽叽喳喳的上串下跳,还有那贪吃的家雀,落在庄稼垛上喜鹊,鞭声啪啪响,马蹄咯蹬蹬,一幅大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图足让人心情振奋。
我小的时候,经常去场院看热闹,去那里玩耍,捉迷藏,打家雀。有的时候在收回来的玉米堆里找几穗青苞米,到更房子里偷偷地烤熟了吃,解解馋。
在场院里,我们有时学着那些碌碡,躺在铺排在地的庄稼上,不停地打滚,沾染了一身的丰收气息。有时在有月亮的晚上,爬上最高的谷垛,仰卧在一片柔软之上,鼻息里全是庄稼朴素的香气。月亮就在头顶,照耀着秋夜的静谧,照耀着我们快乐的心事。不远处,看守场院的老爷爷坐在土堆上,衔着的烟袋闪烁着微微的光亮,身旁蜷卧的黑狗偶尔竖起耳朵,发出几声低低吠叫。身后村庄的灯火,扑面而来的温暖,把场院拥进自己童年的梦境里。
中学毕业回乡劳动以后,我又与场院结下了不解之缘,赶马拉的辊子,翻压扁了的豆秧,用木掀扬场,扛装满高粱的麻袋……在天寒地冻狗都冻呲牙早上走进场院,晚上头顶星星回家,北风拂鬓发,雪花做面霜,我尝到了冬天打场的辛苦,感受到了农民兄弟姐妹的勤劳,品味了通过自己劳动取得成果后的满足。
八月,漫山遍野的高粱红彤彤一片,籽粒饱满象征着又是一个丰收年。用镰刀割下高粱穗子,捆成捆,运到生产队的场院里,码成垛,等着风干,这是首先进到场院的大田作物。
然后是收回来苞米棒子、谷子、糜子、大豆等农作物,这些作物陆陆续续地用马车拉回来,放在场院里进行晒干,等着上冻后打场。
在其他农作物没有打场之前,场院里最热闹的是挑苞米。在场院的中间,苞米堆像小山似的,周围坐满了盘着腿的姑娘、小媳妇和村嫂们,她们一边说说笑笑,不时地扯着东北农村特有的荤调子,一边手不停地挑着苞米,爽朗的笑声在大场院的上空回荡着。偶尔,有男人路过,她们扯得更欢,嗓门更大,臊得男人们远远地躲着她们。
一匹匹膘肥体壮马、一个个大石头磙子,一根长套绳、一个大鞭子,满脸皱纹的农民大叔的站在场院中间,在他的一声声吆喝声下,飞扬着尘土,骡马嘶鸣着,周围忙活着汗流浃背壮年汉子,这是东北乡村最原始的打冻场谷子的画面。
粮食打下来之后,接下来就是扬场。扬场必须得选择适合的风天,风太大,粮食会刮飞的,风太小,籽粒和壳子又分不开,扬场天气的风选择在二风,在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最好。扬场用的是东北农村特制的木头板掀,用它撮起粮食,扬上天空三四米高处,随着风向,壳子自然而然的就刮向后面,而籽粒就会落到扬场人的身下。就这样,金的谷粒、红彤彤的高粱粒子等丰收的果实一堆堆攒在了一起。然后,社员们将粮食装到麻袋里,等着往公社送公粮了。
场院上,那高高的大谷垛,藏着农民兄弟酸甜苦辣的故事。那沉重的碌碡,滚压过父辈及我们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
农村实行改革以后,集体所有制变成了农民家庭自主经营,场院业随着生产形式的变化而失去了它的功能,场院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种回忆。是非功过,谁人与之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