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钻的老房子还在吗?
我家住的院子以前叫胡家园。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个院子里只有一户姓胡的,却叫胡家园。后来才知道,这个老院原来是一个姓胡的地主的,解放后才分给村民。这个院子真大。它呈凹形朝南,正面视野非常开阔。我还真没数过院子里有多少个房间。然而,这里住着六到七户人家。虽然房间是相连的,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大厅和侧厅。我奶奶住在其中一间,我经常去讨些糖果。是深木瓦,屋顶是亮瓦,但看起来还是很深很神秘。在我的记忆里,她常年卧病在雕花床上,只在春天阳光明媚的时候才去大门口坐坐。
那时候我经常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特别喜欢在主屋前刨出一个广场,有屋顶,但没有房间。有点像“阳台”的功能。院子里有上下两个绿色石板的大坝,也是孩子们玩游戏的好地方。
不过,现在这个院子里的老房子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年前,父亲结婚的时候,从外婆家搬了出来,在院子旁边盖了新房子,一直住到现在。其他住在院子里老房子里的人,也在慢慢拆掉老房子,盖新的砖房。如果面积太窄,他们就会搬出院子重建,原来的老房子被拆被弃,逐渐被破坏。只有胡一家人搬到院子前面去盖新房子。这座老房子被遗弃在那里,慢慢腐烂了。椽子、椽子、瓦片散落一地,地上长满了杂草。乍一看难免让人想起聊斋的鬼屋,真的很吓人。
而我上小学的地方是村里一个叫唐家院的地方。也是一个老木屋环绕的院落。估计以前是唐姓地主的院子。学校只有四个班,加上老师宿舍,大房间占了六个,剩下的都是住户,大多姓唐。只有一条狭窄的小巷通向院子。院子虽然离马路很近,但是一进去就很安静。这真是一个学习的好地方。然而现在村子已经不存在了,老房子也差不多拆了。只剩下院子的基本格局。
离我家一个田埂就是另一个村的小学,以前是一个曹家的祠堂。这个曹家祠堂当祠堂用的时候我没看到。印象中最热闹的时候,大概就是有小村庄的时候。虽然只有两节课,但经常能听到朗朗的书声,在农村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周末我和弟弟经常去学校,翻墙进教室,在讲台上假扮老师,玩得不亦乐乎。
前段时间我特意跑去看,发现祠堂里以前做教室的房子都还在。原来这个房子的产权是国家的。所以,现在村子关门了,但房子却完好无损地留了下来。院子里已经长满了杂草,台阶上长满了青苔,荒凉感扑面而来。两间教室,其中一间屋顶掉了一些瓦片,但另一间仍保存完好。小时候只玩不注意观察。这一次,我发现这个房子还是有意思的。屋檐的木结构上有雕刻,石柱上也刻有花纹和花卉。看来这座祠堂是精心建造的。但是这个院子太荒凉了。如果待的时间太长,难免会感到不安。匆匆看了一眼,就赶紧离开了。
这大概就是农村老房子的现状,让人感到悲哀和无奈。前几年我也去过邻国的“郭家大院”。整个院子的老房子里,只有一家住着,其他的房子都腐朽了。屋子里堆放着废弃的家具,老鼠横行,恶臭难闻。许多门窗已经脱落,屋顶上的椽子和瓦片到处都掉了下来,真是令人害怕。
这几年,虽然农村拆迁没有城市多,但村民们也厌倦了阴冷潮湿的老房子,流行盖砖瓦房。拆除、废弃甚至腐烂是老房子的命运。它们可能算不上文物,保存价值也不大,但确实是农村生活中难忘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再有人居住、日渐腐朽的老房子,正在成为农村的“风景”,给环境和安全带来隐患。他们究竟应该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