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节日习俗

内蒙古的节日和民间传说;

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赛马、摔跤和射箭被称为蒙古人民的“男子三艺”。每年7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集中展示了蒙古族民间歌舞、体育、竞赛、服饰、美食等灿烂文化。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是蒙古族传统弥撒。那达慕从简单的歌舞娱乐形式开始,后来增加了摔跤、射箭、赛马等比赛。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旅游节期间,游客可以住在蒙古包里,品尝奶茶,参加骑马、射击、歌舞节目,充分体验草原人民豪放自然的民族风情。

祭祀敖包的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举行。敖包,蒙古语称为“堆子”,是用石头做成的锥形桌子,上面挂着旗帜,树枝从经幡上垂直垂下。仪式结束后,将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等活动。

火把节是内蒙古北部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6月18,鄂伦春族都会点燃篝火,聚集在篝火周围,载歌载舞,彻夜狂欢。

内蒙古的节日习俗及其相关信息内蒙古主要是蒙古族的居住地!根据蒙古人的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建立辉煌军事成就的日子。这一天举行成吉思汗遗物“苏禄锭”(矛)的纪念仪式。每到周年纪念日,牧民们都像春节一样欢乐,穿着蒙古族节日服装,从四面八方来到墓地,向成吉思汗雕像敬献美酒、鲜奶和哈达。文艺、体育等团体也会来这里为牧民表演精彩的节目。白色节日,也被称为辛吉勒,意思是新年和春节。古代蒙古人视白色为纯洁吉祥的颜色,所以把春节称为白色节。白色节日是在正月的第一天。庆祝白色节日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非常重视白色节日。根据马可波罗的游记:“新年真正开始于阳历的二月,那时可汗和他所有的官员恢复了一个节日...就是可汗和他所有的臣民都按照当时的习俗穿上了白色的长袍,这样男女老少都穿上了白色的衣服,这似乎是一种很好的服装,所以他们在元旦的时候都穿上了,这样这个新年一年到头都会受到祝福。.....臣民们互相赠送白色的东西,互相拥抱亲吻,庆祝重大事件,从而使整个一年都快乐。”现在蒙古人也把白节当作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穿上节日盛装,聚在一起过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给父母献哈达、敬酒、拜佛。在第一天的凌晨,家人和朋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15日或正月结束。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元宵节,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都会点上酥油灯庆祝。如今,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和额敏县的大部分蒙古族还没有过元宵节;在乌苏,蒙古族在元宵节不烧灯笼,而是采用各种娱乐形式。娱乐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和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弹江歌和民间舞蹈等。土尔扈特的蒙古族舞蹈有集体舞、独舞、男女二人转、有歌有舞,表现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春节是蒙古族人民庆祝的节日,它被称为“新年”。在古代,春节被称为“白色节日”。现在,人们把农历的第一个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食用白牛奶有关,含有祝贺新年、吉祥如意的意思。“白月”也是人们聚会的时候。节日前,人们要做一件漂亮的蒙古袍,准备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再加几坛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夜,全家人坐在蒙古包中间,午夜时分,开始喝酒吃饭。通常,他们应该多吃多喝。除夕夜,人们还会向长辈献上“送别酒”,围坐在一起吃饺子,俗称“黄包子”或“扁食”,下“嘎拉卡”(象棋),听艺人讲故事,彻夜不眠,纵情欢乐。第一天的第一天,身着各式服饰的男男女女,踏上早已调好的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乡镇),一个个串起蒙古包。首先要给长辈磕头,然后主人的女婿会给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每个人都要喝这种酒,有些人甚至会唱歌跳舞。网兜里的男男女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年轻男女。大多以“浩特”之间的距离作为比赛距离,开始追男女。巴斯克节(公历4月26日):俄语中也称为“耶稣复活节”或“巴斯克节”,是呼伦贝尔埃尔贡的中国和俄罗斯后裔的传统民族节日,它发生在公历4月26日或5月初。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将煮好的鸡蛋染成五颜六色的“彩蛋”,互相赠送或招待客人。老人要给孩子送礼,青年男女要问候老人,祝福老人。人们被邀请聚在一起,载歌载舞,非常热闹。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或游乐的意思。节日期间,举办那达慕大会、赛马会、摩尼会、元代宫廷宴会——骗马宴、鄂尔多斯婚礼、追悼成吉思汗陵、温泉森林、蒙古风情游等活动。那达慕节,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它在农历七八月举行,这是一个水草丰美、牛羊肥美的季节。那达慕是蒙古语,意为“娱乐”或“游戏”。那达慕通常在盛夏和初秋的七八月举行...> & gt

内蒙古的节日和习俗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月。蒙古新年节又叫“白节”或“白月”,与牛奶的洁白有密切关系。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等。

牺牲敖包也是一个。敖包是蒙古语,意思是堆或者凸起。蒙古族的盛大仪式之一。敖包一般位于高山或丘陵上。它是一座用石头砌成的锥形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头上绑着动物的毛角和经文布,四周是一块燃烧着雪松木的垫石。敖包旁边是挂满全羊、马奶酒、黄油、奶酪的树枝。祭柄时,古代萨满巫师击鼓诵经,朝拜祈福;现代,喇嘛焚香生火,颂经念经。牧民们围着敖包,从左到右转了三圈,祈求上帝的保佑。蒙古族牧民沿袭着祖先原始的宗教信仰,认为高大雄伟的山脉会通向天堂;这座山也是想象中的神居住的地方。因此,对山的崇拜和对神的祈祷都是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祀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人民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祀敖包历史遗迹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

礼仪和习俗:

蒙古人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总会热情地打招呼:“他是绝配。”(嗯),然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鞠躬,邀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坐在客人身边,问长问短,仿佛在家里一样。

内蒙古春节的习俗是什么?每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是送火神的“年火”日。除了打扫环境,还要合家团圆,放鞭炮,喝好酒,好好吃一顿,在神龛前供奉牛羊肉、糖果、糕点、奶食,烧香祭灶神。元旦,也就是春节。蒙古族人取牛奶,吃得洁白无污垢,称春节为“白色节”。除夕夜,晚辈会给长辈敬上“送别酒”,围着壁炉吃饺子。晚饭后,我们会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并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唱歌和玩耍。第二天拂晓,男女老少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长辈带着全家祭天,在堆砌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鞠躬。然后,我开始拜年。晚辈向长辈磕头敬酒,献哈达,祝老人健康长寿。从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会出远门。初五过后,他们骑着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去亲戚朋友家拜年,* * *进了全羊宴。节日期间,草原上欢歌笑语,各族人民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鄂伦春族欢度春节的习俗,也是鄂伦春族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节前在山上打猎,冰上钓鱼,准备过年。腊月二十三,火神上天提供食物。除夕夜,家家祭祖拜北斗,吃团圆饭,守夜。初一的清晨,人们忙着做一包新的“饺子”,燃放鞭炮或向天空鸣枪,以示新年的到来。全家人走出家门,朝东或朝南,点上九支香,向神灵和山神磕头,祈求神灵赐下猎物,祝福全家避祸吉祥。祭祀结束后,按辈分顺序坐下吃饭。席间,晚辈要给长辈斟酒磕头拜年,先给爷爷奶奶,再给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也要给兄弟姐妹拜年,跪拜。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把手指蘸在酒里弹上、下、左、右三下,以示对祖先的尊敬,然后给一直崇拜的人几句吉祥话。太阳出来后,人们穿上新衣服,带上儿女,用酒肉互相拜年。他们先祭拜宗族或家族中最年长的人,然后去其他的家。进门前烧香拜火神,把一块肉扔进篝火里,洒上一杯酒,主人会陪客人拜。祭祀结束后,宾客们向主人敬酒,敬烟,磕头,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受崇拜的长辈也会对崇拜者说几句祝福的话,有些人甚至会给压岁钱或几块糖。这一天,老人们通常在家等待晚辈拜年。从初二开始,老人们互相拜年,或聚在一起喝酒娱乐,年轻人则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文体活动,或唱歌跳舞;或者赛马射击、摔跤比赛;或者下棋或打牌。唱歌和跳舞特别受人们的欢迎。他们的舞蹈反映了鸟类和动物的生活,展示了猎人捕捉野生动物,描绘了妇女收集劳动场景。他们的动作简单纯粹,有着很深的狩猎生活气息。娱乐活动一直持续到初四。第五天,人们认为是“鬼节”,所以禁止外出,也不准娱乐和吵闹。这一天,人们都在家休息。从第六天开始,猎人可以进山狩猎,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正月十六早上,有互相抹黑脸的习俗。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位置主要风俗节日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接壤北部边陲。

草原盛会那达慕:娱乐和聚会的意义起源于700年前。落幕那天,摊贩云集,讲故事,表演艺术,热闹非凡。最令人兴奋的事情是赛马、摔跤和射箭。大多在牛羊肥美、稻香飘香的八月举行。

(指眼睛)失明

古宝:蒙古包一词来源于满族人对蒙古民居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有七八尺高,十多尺宽。先用木杆和牛皮做成,然后接成花园仓库,再用花园木材。

它形成一个伞状的花园屋顶,中央有一个圆形天窗,用来流通空气和吸收阳光。它是草原牧区最喜爱的生活用具,也是外国游客最感兴趣的住宿地。

向…献祭

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用石头、土块和柳条在草原、山坡或沙丘上建造的。“敖包”最早是作为可识别的一方建立在茫茫草原上的。

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来成为供奉山神、路神的地方。对敖包的祭祀大多在七八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着树条,树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人民心中,

敖包是一块神圣的土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节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出丝,约半寸,长短视被献者及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在元旦迎客、送礼、交流的礼节。有时还伴有歌声和问候,显得更加恭敬。

烤羊肉:蒙古人称手烤羊肉为“布赫里马哈”。是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简单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将刚宰杀的羊挑选好的部位,放入锅内加入白水(头蹄除外),使原汁清澈。

做饭。羊吃的是原草五味药,全调味,不加任何调料。只要他们掌握了烹饪技术,就可以好吃。吃饭的时候不要用餐具,用手拿着吃。

蒙古吐司:

蒙古人在向客人提供葡萄酒时是最挑剔的。酒是食物的精华,是谷物的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忠诚的珍贵食物。主人将酒倒入银碗或金杯中,撑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辞。

宋,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感情,这时,客人要马上拿酒,能喝就喝,不能喝就尝一点,然后把酒还给主人。千万不要逃避、迎合或拒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的

会觉得你看不起主人,不想交朋友,不能坦诚相待。

内蒙古有哪些风俗?蒙古人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在《旧唐书》和《契丹国志》中记载较早,意为“不灭之火”。外号:“马背上的人”。蒙古族起源于埃尔贡流域,历史上被称为“吴萌石委”和“蒙古”。

世界上大约有10万蒙古族。

、风俗禁忌(1)礼仪。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必不可少的项目。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在迎宾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一种礼节。献哈达时,主人伸开双手捧着哈达,唱着吉祥的祝福语或赞歌,夸大了尊敬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转向接受哈达的客人。客人要站起来面对敬酒者,专心听敬酒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客人要微微前倾,献哈达的人会把哈达挂在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要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向献哈达的人表示感谢。

茶水服务:当去牧民家或旅游景点时,主人或服务员会先给客人一碗奶茶。客人要微微起身,用手或右手拿起。千万不要用左手拿起它,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当主人或服务员倒茶时,如果客人不想喝茶,请用碗边轻轻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马上就会明白客人的意图。给客人敬茶是一种高贵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的历史上,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穷家庭,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在交际中还是在家里,在旅途中,还是在其他一切场合,茶都是娱乐品。客人来家里时,茶是不可缺少的款待。所以牧民照例给客人奉上一碗奶茶,然后主人端上炒饭和一碗奶油、奶豆腐、奶皮。

敬酒:倒酒是蒙古族对待客人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酒是食物的精华,是谷物的结晶,献上最珍贵的食物是为了表达草原牧民对客人的尊重和喜爱。通常,主人将酒倒入银碗、金杯或牛角杯,搁在长长的哈达上,唱一首感人的蒙古族传统祝酒歌。如果客人拒绝喝酒,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蔑视,不愿意真诚对待主人。客人要立即接住酒,将无名指蘸酒,指向天、地、灶的方向,以示对天、地、火神的尊敬。不要舍不得喝,而是要摸摸嘴唇,表示你接受了主人纯洁的友谊。然后身着民族服装的家庭主妇带来香浓的奶酒招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仪。主人会用诗意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美酒,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美食的精华,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善良和深情。”

祭神:蒙古族的仪式和宴会中有祭神的习俗。根据蒙古风俗指南,厨师将羊切成九等份的肉,“第一份为天,第二份为地,第三份为佛,第四份为鬼,第五份为人,第六份为山,第七份为坟,第八份为水陆神,第九份为帝”。祭天把肉扔在蒙古包上面;献祭的土地被扔进火里;在神龛前供奉佛像;祭鬼放在袋子外面;祭山是挂在圣树的枝头,祭坟是祭这个民族的祖先。放在袋子外面,扔到河公园祭祀水神,最后祭祀成吉思汗,放在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萨满教,萨满教崇拜许多神灵。后来,喇嘛教这一蒙古族信仰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将许多神灵纳入了喇嘛教的轨道。

好客: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里的访客要热情,不管是熟客还是陌生人。首先奉上香浓的奶茶,端出一盘盘雪白的奶皮和芝士。喝完奶茶,主人会奉上醇香的奶酒,邀请客人喝盛夏的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抓肉招待客人,也有一定的规矩。比如用有四根长筋的琵琶吃饭;牛肉配有带半根肋骨的脊骨和一根肥香肠。婚前或婚后,女孩回娘家用羊胸脯肉请客。羊的小腿骨、下巴、脖子肉都是给后辈和小孩吃的。在喜庆的日子里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摆一张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老有所依,尊老爱幼。去蒙古牧民家做客,遇到老人要问候。不要从老人面前经过,不要坐在他的上位,不要未经允许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时,应称“您”,不准以“您”相称或直呼其名。看到牧民的孩子...> & gt

内蒙古的风俗欢迎客人:

自古以来,蒙古族就有各种迎宾礼仪。无论是社交团体还是私人会议,主人总是远远地向客人打招呼。有的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人会骑马疾驰而来,有的人会骑着摩托车和越野吉普车前来,在隆重的场合会受到几个梯队的迎接。

如果你去大草原旅游,你一定会去参观蒙古蒙古包,草原上的民居,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至今的传统。当你来到这里,你不能不称赞主人的住所。“这真是个好地方。草原的自然风光多美啊!”否则你会用蒙古语“赛努!Sanu(好!好吧!)表达你的感受,用蒙古语说一句话,这里的主人会由衷的高兴。

当草原主人欢迎你进入蒙古包时,宾主依次坐在蒙古包左侧。一般来的都是很尊贵的客人,主人会主动让你坐在正北的位置(男的坐包的西侧,女的坐包的东侧)。这时主妇会把甜甜的奶食和红烧肉放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热腾腾香香的奶茶,让客人品尝。然后,在问候和笑声中,我们开始敬酒。主人手里拿着哈达,手里拿着银碗和梅绮,把酒献给你。如果客人一口喝完,主人会很开心,顿时主客和谐,气氛很快就热烈起来;如果不擅长喝酒,可以拿银碗。但最好是把碗里的酒喝了,这是对主人的尊重和亲密。

招待:

这里的主人先给客人倒上刚煮好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饭之类的茶水解渴,有的甚至还做了些面条,让客人少吃点,好有个心愿?然后祝酒。让主人先用酒?酒盅向每位客人敬酒,这是敬酒的开始。然后用大杯(比银碗小的银器皿)从客人中的老人开始敬酒,一个一个;敬酒达到一定杯数,就要放音乐唱歌,让客人喝;酒后待客的最高礼仪是全羊宴,其次是羊背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蒙古包就是大海中的小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的一种独特建筑,美观实用,结构简单,拆装运输方便。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就地取材、自产自销的特点,非常适合游牧生活。蒙古蒙古包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碧绿如海的草原上,点缀着蒙古包的白帆会让人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的天篷状,外面包裹一两层羊毛毡,内部用“哈娜”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几十根粗细相同的打磨过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可伸缩的网状支架。“乌泥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屋顶支架。蒙古包顶部还有一个“陶脑”——天窗,既能通风又能采光。整个蒙古包用几根羊毛绳牢牢固定,以抵御大风。

华丽的民族服装:

蒙古族服饰,包括衣服、腰带、靴子、头饰,样式精美,装饰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主要服装。蒙古袍衣身宽大,长袖,下端无开叉,高领,中带,非常适合在广大草原旅游生活中防寒多用的需要。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一般用丝、缎等材料制成,长达数米。颜色取决于长袍的颜色。男人系腰带的时候,袍子往上提,下摆扎短,显得灵动自然,也方便骑马或工作。另一方面,女性在束腰时必须拉伸长袍,以显示其苗条和健康的身材。佩戴蒙古袍腰带不仅是服装的必需,而且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骑行时可以保持腰部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可以保暖。

查干纱丽的祝福:

蒙古族称正月为“查干萨里”(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包括烧火、祝寿、拜年等。,而且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 * *为止(查干撒日)。

祭祀用火

蒙古人民长期以来以烧火祭祀的习俗来迎接春节,因为熊熊的火焰象征着一年中所有的好运。过去流行祭祀用火,各家的祭火日期和方式都不一样。“哈日楚胡”(穷人)一般在腊月二十三献火祭,而“太吉”(贵族...>;& gt

内蒙古有哪些节日?内蒙古最著名的节日是“那达慕”,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持续五天。古今的“那达慕”节日都涉及男子“三项”——摔跤、赛马、射箭。

还有“敖法节”,也是蒙古族的节日,历史悠久。每年七八月,蒙古人经常聚在一起庆祝这个节日。

内蒙古的风俗习惯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还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蒙古风俗

18岁习俗春节: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开始为春节做准备了。调马,打扫蒙古包,购置奶桶、毛毯、锅碗瓢盆等用具。腊月二十三,全家人或者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娱乐,送火神。过去,蒙古人敬畏火,认为火神能给人幸福和财富。他们称三天为“火日”,三十天为“火月”,三百六十天为“火年”。小年是送火神的日子。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新年最快乐的一天。除夕夜夜幕降临后,人们聚集在海中的老年人家中,开始除夕夜的“欢庆日”(宴会)。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美味的肉、牛奶、糖果、香烟、酒等。,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三锅”要在年夜饭上准备。一壶是奶茶壶;第二口锅是羊背锅;三个锅是肉汤饭锅。在聚会上至少唱三首歌。

一般来说,蒙古族的礼仪包括献哈达、递鼻烟壶或表示敬意。

婚姻:

锡林浩特地区由原东阿巴依旗、东巴哈努尔旗、西浩奇特和乌珠穆沁旗部分地区组成。因此,当地蒙古族吸收了南北婚姻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俗。

婚礼分为订婚,订婚日期,婚宴,结婚等等。结婚一般是女的到男的家,同样血缘的男女不能结婚。订婚的方式通常是男方“茶猪”(媒人)带着哈达、酒等礼物到女方家说媒。如果女方家同意,就视为订婚,但男方要多次去女方家求婚,男方逢年过节把儿子送到女方家迎接。

葬礼:

由于草原蒙古人历史上形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葬礼也极其简单。一般没有丧床,没有供品,没有丧服,没有纸钱,没有音乐。葬礼一般分为野葬、火葬或土葬。

生日:

蒙古族以虚岁计算年龄,13,25,37,49,61,73岁时庆祝。首先,庆祝73岁和85岁的生日,在腊月25日或26日;27号到除夕前几天给49,61岁的人过生日。49岁以下的人在除夕夜庆祝。孩子到了13岁,家长要准备新的马鞍和马嚼子,祝贺他“手有马鞍,脚有马镫”。孩子骑马到亲戚长辈家敬酒,收长辈礼物。61,73,85岁,会有一个大的庆功宴。礼物主要是哈达、头巾、德勒、特利克、靴子、绸缎和牲畜。

节日满月:婴儿的满月通常被庆祝为“Nairi”。参加“乃日”的客人要带衣服、哈达、玩具等礼物,还有活羊。赠送礼品的客人应在饮茶后举行庆祝仪式。满月的孩子洗干净,烧上香,涂在头上表示祝福。参加“乃日”的老人要敬酒,同时请子女多的老人用胡须擦子女的脸颊。

生日那天,宝宝一岁的时候,要第一次抱理发“Nairi”。程序基本和宝宝满月一样。生日结束时,把剪下的“戴和”(纠结的头发)装进一个小布口袋,缝在孩子的“戴勒”或衬衫领的外面。

生活习俗

服装:

靴子:蒙古靴分为马靴和蒙靴。

长袍: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这种长袍有宽袖和长袖。下端一般不左右分叉,领子较高,扣子在右边。长袍的领口、袖口和边缘经常用漂亮的花边装饰,长袍的颜色,

腰带:要穿蒙古袍,有的是布的,有的是缎的,有五米长,颜色和长袍很协调。

首饰:一般牧区妇女不戴帽子,用红绿两色的长绸裹头。男士夏天戴鸭舌帽,冬天戴羊皮、狐皮帽,款式是大耳朵尖帽或草原帽。蒙古族妇女首饰用于节日、喜庆宴席、走亲访友时的头部装饰。装饰品种类繁多,材质因贫富而异。更精美的是,它是由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的。

饮食:

蒙古人的饮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肉和奶...>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