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消费自己,越自律越快乐。
饥饿老鼠效应
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凯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刚断奶的幼鼠分成两组,放在两个不同的笼子里喂养。A组享受“优待”,每天给他们足够的食物。第二组受到“歧视性待遇”,每天只给他们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故意让他们饿着。实验结果相当出乎意料:A组小鼠寿命短,行动迟缓,活不到1000天就死在了西方。
而B组饥饿小鼠寿命翻倍,活了2000天就死了,皮毛光滑,皮肤紧绷,活动快。更耐人寻味的是,“饥饿小鼠”的免疫功能略高于“吃饱小鼠”。此后,科学家们逐渐扩大实验范围,在鱼、兔、猴等动物身上进行类似实验,结果也大同小异。这就是饿老鼠效应。即适当的克制,良好的发展;过度放纵导致早衰短命。
这个规律的关键点在于“节制”二字。吃饱了的老鼠无节制的吃喝,无节制的欲望最终导致短暂的悲剧。
人类无法逃脱饥饿老鼠效应。
1.过度加班消耗健康。
2.不受控制的拖延症,越接近截止日期,越焦虑。
3.无节制的刷手机,会耽误生意,陷入自责和内疚的状态。
4.无节制的吃喝很容易超重,也越来越讨厌自己的身体。
5.如果不加节制地减肥,很容易得厌食症,也无法安心享受美食。
只有学会自律和自控,才能从欲望中解脱出来,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律的目标不是让自己一直处于鸡宝宝的状态。鸡宝宝的状态只会让人越来越紧张,焦虑,无法放松。自律其实就是让自己处于“微饿”的节制状态。让自己每天都有生活的希望和规划,每晚都心满意足地躺下睡觉,早上满怀期待地睁开眼睛。
当人们处于这样的状态时,他们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控制感。这个时候整个人就会处于一种生机勃勃,精力充沛的状态,时间的流动会变得更有生命力!“微饿”的人,即使突然受到生活的打击,也能有很好的心理韧性,把自己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出了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在这里,“延迟满足”其实就是让自己处于“微饿”的状态。就像电影《《饥饿游戏》》中的经典台词:小希望是好的,大希望是毁灭。适度的自律,可以让我们的身心处于“微饿”的活力状态,向着那一点点希望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