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幼师运用游戏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能力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改革中,人们非常重视教育观和儿童观的转变,更加重视游戏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游戏是儿童自由意志的体现,这是游戏的本质特征。教师要树立孩子在前,老师在后的意识,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活动。活动是孩子发展的基础。儿童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学习活动包含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儿童游戏不仅是儿童在认知、个性、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儿童发展的真实写照。因此,它被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和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在游戏中,孩子不仅可以操作各种材料,还可以与同伴交流,动作、言语、思维、想象、情感等身心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幼儿园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原则的同时,游戏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Xi之闲”的概念越来越受欢迎。因此,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善于把握生活和游戏中的教育机会,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同时,要综合运用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感知、操作、探索、发展。

第一,游戏设计

游戏设计1:3-4岁的孩子年龄小,动手能力差,但愿意操作和探索,所以我们老师安排了认识“冰”的活动。老师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盘冰,有大有小,有厚有薄,让孩子通过看、摸、闻、玩来探索冰的特性。玩完后,孩子们争着说:“冰好凉”、“硬”、“脆”、“滑”。

游戏设计2:春天来了。我们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公园郊游,让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孩子们在公园里奔跑玩耍,玩捉迷藏。

老师问:“你说春天来了?”孩子说:“春天来了。”

老师问:“谁能告诉我春天在哪里?”有人说:“草变绿了,小树也长出了叶子。”有人说:“迎春花开了。”有的说:“已经不冷了。”有的说:“我读到燕子会在春天飞回来。”有人说:“冬天睡觉的动物会醒来。”有人说:“那叫冬眠。”

老师接着问:“你能告诉我哪些冬眠的动物在春天醒来吗?”有的说:“有青蛙,有熊,有蛇。”有的说:“有乌龟。”有些人说:“当我去动物园时,我看到许多小动物从它的房子里出来。”

老师接着问:“我们出去玩的时候衣服怎么了?”孩子说:“不用穿棉衣。”还有人说:“没有帽子,没有手套。

反思与体会:没想到孩子们在交谈中对春天如此具体,兴致勃勃。可以看到,家长们带着孩子去观察,或者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了老师们对这项活动的信心。

游戏设计三:玩彩纸系列游戏,团纸拓片——小树开花的游戏。一开始只是设计成“玩纸系列”中的一个,但当我发现孩子对游戏的某个结果感兴趣——“红花”印在“黄花”上,花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我马上调整自己的思路,将玩色融入到游戏中,丰富了游戏的内容。在游戏中,我加入了“变色纸”和“会跳舞会画画的球”,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又培养了孩子对颜色的敏感度,充分调动了孩子的视觉感知和思维能力。

第二,在游戏中启发和引导孩子

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这时候老师的引导意识并没有丧失,只是他不是老师,而是儿童游戏的伙伴,* * *在儿童快乐游戏世界的引导下。孩子们喜欢独自玩耍,也喜欢自由地成群玩耍。他们不需要也不希望大人过多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不需要或者不喜欢和老师玩游戏。很多老师的经验是,老师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往往更能吸引孩子,也更有乐趣。因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玩游戏的技巧相对欠缺,老师的参与往往会让游戏变得更加多样,剧情更加深入。但前提是这个时候老师是孩子的玩伴,和孩子平等的玩游戏,享受快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要“成为孩子”,与孩子同乐。教师的童心和游戏性会让孩子感到亲切、自然、和谐,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游戏氛围,有助于教师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和理解孩子,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当然,老师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角色和参与游戏的目的。他们要把握好时机和尺度,以儿童游戏的乐趣为基础,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教师直接指导儿童提出帮助建议的明确指导。这是老师在孩子游戏之外插入的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强调幼儿主体活动在游戏中的表现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也不排除教师对游戏的适时适度干预。为了帮助孩子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更好地玩游戏,只是游戏临时变成了教学,融入了老师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意图。

三、游戏总结与反思

在游戏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孩子自发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互相体验,* * *享受快乐,* * *解决问题,进一步为孩子提供表演和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为观察记录设计一些简单的观察表格,便于分析总结,及时调整教育或游戏的目标方案。

同时,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老师会及时调整孩子的行为,避免或预防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后果。当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比如孩子为了游戏、角色、玩具打架,有的孩子专门干扰别人的游戏,破坏别人的玩具,老师必须介入制止和协调。当孩子们在游戏中寻求帮助时,老师应该帮助他们。如果两个孩子同时玩同一个游戏角色或玩具,请老师裁决。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游戏中,孩子的动机是“我想玩”和“我想学”,而不是“我想玩”和“我想学”。因此,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而不是无聊、厌烦、无所事事等消极状态。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活动的材料、伙伴、方式和方法,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教师应该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以儿童为活动主体,以具体的游戏活动为载体,使游戏活动成为儿童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得到发展,达到“看似无教,实则有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