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的游戏狗血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很多游戏。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人,接触游戏后都会觉得游戏很有趣,甚至上瘾。尤其是自制力差的孩子更容易沉迷其中。

陈先生和妻子都是白领,儿子乐乐今年8岁。和很多孩子一样,乐乐非常喜欢玩游戏。孩子小的时候,陈夫妇平时工作很忙,基本每天都要加班,忽略了乐乐的陪伴。但是他们发现,只要把手机交给孩子,孩子就会自己安安静静地玩,没有人管。

这一发现让陈老师“如获至宝”。他平时在家休息,不想带孩子,就把手机给乐乐玩。但由于疏于管教,乐乐现在每天晚上都玩,完全上瘾了。一旦不玩了,就哭,闹。

现在,陈先生觉得很苦恼。他家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这么贪玩,沉迷于打游戏,肯定会影响学习。但每次孩子被禁止打游戏,他就哭,甚至威胁不去上学。

02

孩子是沉迷游戏还是贪玩?

许多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沉迷于玩游戏是因为他们贪玩。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一定。一般来说,孩子们沉迷于玩游戏是因为三个因素:

①游戏本身的因素

许多游戏非常有趣,互动和竞争,以及方便等。这些因素使得孩子在接触后对游戏有很高的附着度,每天都想玩游戏。

②个体因素

既有孩子自身的内在动机,也有需求。其实游戏并不是孩子的必要需求,让他们沉迷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孩子自身内在的动机和需求,比如在游戏中寻求自信满足和陪伴。

假设孩子成绩差得不到老师和同学家长的认可,但在游戏中,孩子一步步升级,越来越强大,现实生活中缺失的自信就会恢复。再比如,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想在游戏中寻求安慰,而游戏中的虚拟朋友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③环境因素

周围环境的因素让孩子想要逃避,而恰好游戏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工具。比如孩子逃避虐待的父母、孤独的家庭环境和失败的现实,然后选择沉迷于游戏的虚拟世界。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安全需求,是孩子心理自我保护的机制。

综上所述,其实孩子沉迷游戏,很多时候在乎的可能并不是在玩!也许是为了追求自我满足。

03

说到自我满足,父母要了解马斯洛的需求模型,才能更好地养育孩子,帮助宝宝成长!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文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论文《人类动机理论》1943中提出。书中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

这五个要求是循序渐进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人们极度缺乏食物,安全的环境,爱和尊重的同时。如果只能选择一种需求来满足,那么毫无疑问,几乎所有人都会优先考虑食物,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出现,比如爱和尊重会在吃喝之后被考虑。

而当人有需求时,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想办法从其他渠道寻求满足。比如没有食物,人们自然会想买,但是没钱怎么办?极端情况下,要么偷,要么抢。

04

那么这个理论和孩子沉迷游戏有什么关系呢?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但总有一种需求在每个时期的行为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一般来说,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而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可能是空缺的。

后三种需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身边的人和环境。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爱和陪伴,就没有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有归属感;不被尊重,无法在生活中实现自我的孩子,可能会沉迷于玩游戏。

因为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三个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得到满足,所以游戏中有帮派、排位位置等等,游戏中的角色越强大,就越容易满足这三个需求。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玩游戏,可能不是在乎玩,而是一种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

所以,满足孩子的需求是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的有效方法。家长不妨考虑一下。如果孩子的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在生活中得到满足,还需要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寻找寄托吗?

05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①给孩子更多的爱和陪伴。

不可否认,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游戏,人数也更多。原因也很清楚。农村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对家庭没有爱和归属感。游戏世界成了他们的寄托。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和陪伴,下班回家后多和父母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对家庭有归属感,不要让游戏变成“电子保姆”。

②转移注意力。

分流其实是个好办法,但是家长也需要一些技巧。孩子玩游戏无非是追求内心的愉悦和成就感,所以家长可以通过其他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带孩子出去游泳,和孩子一起玩教育游戏。

这些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内心感到快乐,不会比电子游戏差;而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孩子成功完成后也能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这也是很多课余生活丰富的孩子不会沉迷电子游戏的原因。

③适当接触游戏并非完全禁止。

最后,家长没必要对孩子玩游戏的问题矫枉过正。所谓物极必反,如果家长明令禁止孩子玩游戏,可能会让孩子对游戏更感兴趣。有些孩子为了自己的需要(满足好奇心,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等),故意不服从父母的命令玩游戏。).

所以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接触游戏,甚至和孩子组队玩游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教育孩子,让他们不要沉迷。慢慢的,孩子会把游戏当成放松娱乐的工具,而不是满足内心需求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