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透视“自由作家”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很多新的商业。其中,有一个以写稿为生的新职业。员工很多,大部分收入都很高。他们既不是任何报纸的记者,也不是作家协会的成员。说他们是“业余记者”并不准确,因为他们除了写稿没有其他职业,写稿取酬是他们大多数人的主要生活来源。

有人称他们为“自由作家”,也有人称他们为“作家”、“写手”,甚至“枪手”。有人说他们是地下“写作黑工厂”的“黑头”——用剪刀、浆糊拼凑文章,或者干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别人的作品;他们用复印机把成百上千的“文化赝品”送到各处,然后等待汇款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很多人对自由职业者是反感和厌恶的。这几年来,笔者接触了很多自由作家,我在这里说一点,让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

谁是自由作家?

什么是「自由作家」?鉴于字典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可以称之为“以文化媒体为依托,以写作、发表文章为职业追求或经济来源的一群人”

谁可以被称为“自由撰稿人”他们大致由以下几类人组成:

自由职业者大多是由原文学爱好者“升级”而来。因为他们常年不断的写作,所以文章质量比较高,有的甚至和一些媒体形成关系。但是和那些一夜成名的演员相比,他们投入的钱很多,产出却很少。不管是出名还是赚钱,都很难靠写作有多大成就。他们经常抱怨自己进入了一个电视和网络的时代,手里什么都没有。

充满写作冲动的文艺青年,是媒体的“志愿者”,但也是遗憾而悲壮的“拒绝者”。由于他们“稚嫩”的写作风格和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他们没有写作的“自由”,但他们仍然顽强地奋斗着,是自由写作队伍的后备军。

许多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有时是自由撰稿人。因为给这个媒体写稿的稿酬很低或者根本没有,所以他们也是在同行和朋友之间交换和发表作品。他们要以此为生,有点“玩票”的性质。

自由写作需要丰富的文学背景和良好的媒体关系。与作家、记者不同,他们依靠的是社会意识和作家协会、媒体等单位的支持,而自由作家则是靠个人能力征服世界的“孤胆英雄”。他们对采访、写作、出版的全面自由化,让他们自由而艰辛,浪漫而漂泊。尽管如此,仍然有成千上万的才华横溢的人在各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选择自由写作,因为这些人既有着浓厚的文学情结,又有着对走“文商道”的天然理解。如果他们放弃其中的一个,就不会成为真正的自由作家。

自由作家林博向笔者讲述了他的经历。他是一位老政工。他从宣传部干事做起,后来做了25年的党委书记、办公室秘书。单位里很多高学历的人经常写出“臭烘烘”的东西,而很多“笔杆子”没有学历,就像林博一样。林博25年来写了无数的文章,但都是未发表的工作计划和总结,或是献血、分房、买国库券、为灾区捐旧衣服、捐棉被的动员稿。

许多年前,林博在《企业报》上写了一篇赞扬理发师的文章。文章写了,琢磨了又琢磨,用了一个很“前卫”的标题——“我的手穿过你的头发”。文章见报后,有人悄悄递给领导,还在标题下画了横线,加了评论——“港台盗版,小资情调”牙疼,酸,谁写的?拿一勺冷水,把盖子浇在他身上!”林博生气了,害怕了,不满意了。横着一颗心,他干脆写得轰轰烈烈,多方面贡献。没想到,这条被逼的路,会在未来带给他另一个世界。起初,他只能写素描和随笔。当他看到报纸时,他欣喜若狂。有人在底下说:“嗯,不就是个豆腐块吗?“水平太低了!”接着,林博开始全方位涉足,从小品、散文、杂文到驾驭大型社会纪录片、人像肖像、新闻扫描。林博开始变得小有名气,稿费大大超过了他的工资。后来,林博毅然辞职,成为一名专一的自由作家。

方是成功的。几年前她两手空空来到北京,以笔为生。我尝试过写小说,但是写作周期长,出版难度大,没法谋生。后来,我挣扎着参加了媒体的征文。一年下来,她经常拿很多征文奖,但大部分都是实物,很少有“硬通货”。悟性很强的方发现,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很多经济、产业方面的新闻报道都很受欢迎,房产、汽车、电脑等内容都在不断开辟专版。方在报纸上贴了一个小广告,叫“为产经写文章”,专门写关于产经文化的文章。“产经文化”是方的一大发明。例如,人们每天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房地产的广告,这些广告大多是价格、户型和位置的简单介绍。广告公司的文案大多只强调辞藻,不屑于深入实际;房地产行业的人懂技术,懂设计,但是缺乏好的文笔,用术语写点东西没意思。方擅长寻找文学与经济的结合点,撰写具有文化韵味的经济文章。比如从秦砖汉瓦的理论和新兴环保建材的应用,从北京的四合院、大杂院、简易楼、排子房,到全新的生态住宅小区。方专门做“工业文化”,然后演绎出来,从而吸引某个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在过去的几年里,方写了很多被称为“卖点”的文章,如服装流行趋势预测、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汽车流行趋势等,为她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以前是大型国企吃香,然后是外资酒店诱人,然后是强大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动摇”。这么说吧,除了女明星,北京人对自由职业者有一种天然的不屑和鄙视,从称谓上就能看出来:练地摊的,练衣服的,倒衣服的。在北京人的传统意识里,这些人都是普通市民,也有骗吃骗喝的嫌疑。比如方给报社写的文章多了,某报社的主编就会很不客气地“咦”上一篇稿子的编辑,说你老是贴方的稿子。你不知道她是自由作家吗?方曾经为一家公司写了几篇介绍产品的文章,但人家总是退,说不行就要再写。方改东西赚不到钱了,她还在暗暗抱怨自己已经跑出了,但她惊讶地发现,在一本专业杂志上,自己写的东西正在连载,她又改了感情,人都到最后一期了,一点都不耽误。许多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在媒体上发布广告。每年花几百万,但对作家很吝啬。花一点钱就像给你施舍。更多的是对你表示友好,饭后找你帮忙,一句谢谢就送走。在他们心里,写作是空洞的,没有价值的,写作的人都是知识分子,没有面子。他们给两句好话,就找不到北,没有大出息,不要颐指气使。这几次,方急坏了,圆脸拉长着脸,爱谁,先拿金子,这样倒好,像甩掉孔乙己的破长衫一样,方终于在字济的长路上走出了一排他的脚印。在很多人看来,文人讲究辞藻和风度,却不会做生意。方可以说是一个另类的文人。她是一个“经济文人”,或者说是一个“文学商人”。

自由撰稿人写的是什么?

根据写作的主题,自由撰稿人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专业型、娱乐型、综合型三种。

近年来,电脑、汽车、房地产、装修、美容、时尚等行业的宣传攻势非常猛烈,各种报刊杂志都抓住这些“卖点”扩大版面和副刊。这些专业版大多是采编一体,很多不精通的记者很难写出特别专业到位的文章。于是,道尔出现了一些专业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既了解自己的专业,又有优美的写作风格,其中最优秀的甚至达到了不断写合同的境地。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自由撰稿人,他们具有工作写作的特点,所以取材、写文章要方便得多。

“娱乐型”是“讨人喜欢”的家庭。如今,一种“偶像化文化”不能等闲视之。只要是关于明星的,都特别吸引眼球。只要触及到明星的边缘,人们就对奇闻轶事、征婚新闻甚至生活中任何无聊琐碎的事情感兴趣。

笔者曾经看到一篇报道,描述电影演员巩俐爱吃小黄鱼。那激情的笔墨演绎出来的平淡无奇的文章,突然成了某些小报的“重头戏”,实在是媚俗。

听说有个自由撰稿人因为抛出明星的身高、体重、血型、生肖、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食物等一大堆“重”料而出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点娱乐文化。虽然娱乐型有它的卖点,但是和明星交往真的不容易。大牌明星对媒体和记者的选择非常好,十有八九能写出特定圈子的“娱乐故事”这样的故事。也有自由撰稿人强行进入圈子,但很少成功。好在社会上到处都是等着成名或者失去光环的明星,所以很多自由作家都把目标对准了他们。

“综合型”是自由撰稿人中的“通才”,被称为“圣人”、“作家”、“枪手”。他们既没有原创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偶像化的条件,所以他们的笔墨天马行空,写作内容紧跟媒体的“脉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所指即写”的能力。乔雄,北京知名自由撰稿人。他习惯写散文和随笔。一开始他的写作内容总是有顺序的,春天唱绿,夏天叹气,秋天写红叶,冬天写冬储大白菜。写作无非是买方市场,谁为它写作,谁就得走自己的路。标准因媒体而异,极难把握。巧哥辛辛苦苦点了几天灯,熬了几天油,人家却说内容过时,俗套,有捏造的痕迹。嗯,就算是“白瞎”。这还不错。更多的时候,发过来的稿子根本无人理睬,我很期待。半年过去了,我真的忍无可忍。我硬着头皮打电话去问,对方却支支吾吾,早就忘了!于是,乔雄停止了愚蠢的写作,把一半以上的时间花在了揣摩和分析报纸的规律和风格特点上。他努力学习上述“范文”,然后他毕恭毕敬地写作,经常虚心求教,并最终与编辑成为朋友。勤奋、谦虚、世故是乔雄胜算的基础。

这两年纯文学的市场有点下滑,乔雄就把主攻方向瞄准了特写。特写一定要有素材,乔雄眼睛亮亮的走在街上,盯着市场。家里的“汽车清洁工”,龙潭湖的鸟市,从长江漂流回来的勇士,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警察,都成为乔雄作品中的亮色题材。

新闻,乔雄抢不到,那是记者的事。乔雄专做“后新闻”,后期进行深度采访。采访并不容易,因为他一开始不是记者或作家,更不用说是自由撰稿人。那样的话,人家会立马把你当成没有工作的乞丐。乔大哥总是找朋友介绍,有时候一个人面试要很多人,很累。不过这样也好,记者气势逼人,媒体在后面,天王老子也怕他;作家可以造花,也可以毁人,不能得罪,所以被采访者要么四处看看,要么干脆关门消失。而自由撰稿人,吃的是“软饭”,要讨好采访对象。人家写的东西不点头不签字,就发不了。所以采访对象在乔雄面前都是轻松的,没有顾忌和遮掩。很多稍微有点名气的异见人士,甚至可以把脚放松在茶几上。这样乔哥才能更好的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写出来的东西才有血有肉。有些名人特别希望有人给他们“臭脚”,舒服了还拿乔雄当“礼物”。“好吧,我会介绍个人过去写关于你的事,而你是自由撰稿人……”一通电话之后,乔雄有了“下家”,乔雄高兴的去了。

过了几年,乔雄觉得自己慢慢找到了“市场”。

自由撰稿人的费用

说到如今的稿费,很多自由撰稿人都是官司缠身。现在几乎什么都是“市场经济”,但大部分稿费都是十年以上,用“过去式”的四步慢慢走目前北京大部分报刊的稿酬从千字20元最多不超过100元。而且稿费是自由作家的生命线,所以有人“为一个女人做八个家”。一稿多投有很强的舆论反应,但自由撰稿人也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

自由撰稿人李对笔者说:我们发出去的稿子,很少通知人家用不用。按普通标准是三个月为限,超过期限可以转到其他家庭,但一般要半年才能想起来。当时这份手稿可能已经转给其他家庭出版了。然后是付款缓慢或根本没有付款。一般情况下,稿费三个月后寄出,经常被粗心的编辑耽误忘记。

此外,除了少量的稿酬,自由撰稿人还总是有被抄袭自己作品的危险。虽然有些自由作家总是抄袭别人的东西,但是他们也担心别人会抄袭他们的。抄袭分两种,一种是个人行为,有些是一些文学青年和在校学生为了出名而抄袭,有些是外地的“文学文案”为了赚钱而抄袭,还有一种是群体抄袭。前不久市场上有一本书,里面的文章是抄袭北京某杂志的,为此事打官司。还有一些抽象的报刊杂志,有时候也是白用的,你找到后还得主动索要和争取稿费。而更多的国外报刊杂志在“抄袭”你,你无从知晓。有鉴于此,一些媒体已经开始容纳自由撰稿人的一稿多投。通常按照媒体的“重量级”来说,重要媒体一般都强调“首发”,一些缺稿、好稿的小媒体因为求稿心切,也不会太讲究,稍微改编一下就好。

事实上,一些自由作家自己也不愿意贡献一份以上的稿件。他们不想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在圈子里抹黑自己,但是真的很怕输。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些“压力”,要写不止一篇稿子。自由撰稿人宁三说:我的稿件都是注册的。只要三个月没回音,我就立马换别家。张家不需要李家用他们。这里的废稿是那里的精品。当然,如果是在北京有很大影响力的重要媒体,绝对不会超过一稿。会太抢眼,人家会记得,会挡住你的稿子。最后会得不偿失。

采访中,多位自由撰稿人一致呼吁,提高稿酬,规范新闻文化出版单位管理,是杜绝一稿多投现象的关键。

自由作家的写作心态

相传几年前,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自由撰稿人,他近乎疯狂地写作,给自己定下了每天“产出”5000到8000字的目标,但当他终于有了自己的车和房子后,却因为过度劳累而被放下。

以上说明,作为一名优秀的自由撰稿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三分天赋,三分哲学,四分勤奋”。北京知名自由作家易青曾对笔者说过:成功的自由作家,一定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和极强的生存社交能力。鉴于目前写作稿酬低,他们必须能写出又快又好的“救急篇”,文学思想才会滔滔不绝。如果是“贾岛”式的“苦诗人”,早就喝西北风了。此外,他们应该是无所不知或通才。为了迎合读者口味,要有“枪手”的“瞄”,要有射击移动飞行目标的能力。从过去的大众散文、随笔,到现在的专题文章、时尚文章,都要跟上“大流”。

一清的写作是从兴趣开始的。起初,他是个“写作迷”,但由于公司效益不好,拿了3万块钱回家,他成了一名靠写作挣钱的自由撰稿人。他把写作变成了一种生产劳动,他偷偷给自己多加了钱,定下了一年一万元(稿费)的目标,这是他下岗家庭经济留下的生活缺口。他买了一个别人淘汰的“386”,昼夜不停地敲。他的工作成本是电费、纸张和香烟。他努力削减成本——总是在去电脑前把大纲拉出来,从不在机器上逗留太久;一盒“龙泉”总抽两块钱;千万不要把稿子以稿纸的形式,一张白纸,上面是世界之巅,左右间距最多一片韭菜叶宽,这样两个能顶三个...

我快50岁了,身体大不如前,眼睛在风中哭泣,还得了颈椎病,但还是看到天空斜着眼睛扭着身子打字敲门,一年也睡不了几次。有一年,一个明确的作品得了八个征文奖,其中同一篇征文居然得了两个奖。因为一个是真名,一个用了假名,我只好找朋友收了。那一年之后,真的赚了一万,来之不易。一清的同事开公司,一年赚了20万,除了歌厅和饭局。我劝一清:跟我走吧。现在,谁还在做这种生意?过去一个领导,年薪制,年底拿10万。同事说,你再有才华,也知道自己是他爷爷那一代人,不动胳膊不抖手就能做成,所以需要累!乍一看,他又急又气,但他知道,做生意是脱不开“镊子”的,不然就写傻话。爱人不忍心让他辛苦,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老是哭。文艺的朋友说,清清楚楚,不要胡乱写,花点时间和你嫂子聊个明确的承诺,但那时候就不是他了。写作,赚钱,养家,老的看病,小的上学,清清白白的日子就是这样。我一出名,杂志报纸就主动约稿。一诺千金,一旦有人约好,你就玩命追。曾经有一篇急稿,只写了一天。我预约了,面试到半夜。回家泡了杯浓茶,敲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骑着自行车去给报社送稿子。回来的时候踩在棉花上,眼前一黑。我碰到了一个中学生。给人看伤修车花了150,是稿费的两倍。

怀远曾经是一名合同制职业作家。十几年前,他经历了一个作家当红的时代。当时的作家可以从容选题,从容写作,作品也是皇帝的女儿。尤其是一些伟大的作家,即使他们在杂志上的文章毫无意义,也会被优先考虑。编辑总是用醒目的汉字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封面最显眼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个“卖点”。这几年纯文学越来越难卖,纯文学的刊物越来越少。怀远一个月工资才600多,还不如一个在饭店端菜的小姑娘。生活很紧张,她失去了现场所有的娱乐、徒步、风情、旅游,甚至连看戏、看电影的体验都没有了。

怀远的生活只是在家里、报刊亭、商场、邮局、食堂、小卖部重复,日益疲惫,难以写出有时代感的作品。作品发表率大幅度下降,不得不把主攻方向转移到其他地方。一些外国出版物使用了你的手稿,但没有给你报酬。就算他们发了,也比没有强,很多都是20块钱几千字。另一家杂志来信说:“祝贺你的杰作。请尽快给我送些赞助费来。”这有点让作家哭笑不得。作家也是人,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必须先俗,才能雅。他想当“枪手”——某某“手腕”手里有两个劣币,想写自传。他找到他,说写完就给他一万五。这“腕儿”牛红得俗不可耐,把自己吹成了活佛转世。需要一千年才能出一个超级天才。这位作家“迂腐”。按照他一贯的文笔,梳理脉络和情节,力求通情达理,深藏不露。看武侠小说长大的“手腕”不满意,说太“扭脖子”,太“酸酸的假醋”,要大改。要按照武侠小说的方式“荡秋千”——开头写108藏诗,总结“腕”的丰功伟绩,再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写108。编剧气得拍了两下桌子说,别装孙子了。我不是“文化妓女”也不会伺候你!这张桌子不好拍。要七千五。“手腕”并不害怕,只是一挥手,又来了一批,是采访,是专题报道,而且被形象地捧到了天上。作家为此事又气又恨地写了一篇散文,名字叫《写作的悲哀》,赚了80块钱。

时至今日,怀远仍在两难中挣扎。其实以码字为生的人很多,有的非富即贵,有的被怀远养得不太好。

有一个预测,21世纪的热门职业包括律师、心理学家、自由撰稿人等,而目前过着并不轻松生活的自由职业者,似乎正以其顽强的精神为自由写作这一新职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