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观察和分析孩子的游戏行为

落实教育,先观察。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取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了解和评价儿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制定、调整和实施教学计划,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样,学会科学地观察孩子,就成了每个幼儿园老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得观察的过程不够完善,从而影响了观察的质量。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实际谈谈幼师应如何科学观察幼儿。

一、根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是哪种观察活动,观察者都能获得很多信息,但从不同角度获得的信息有不同的价值。因此,观察者首先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由于没有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合适的角度,使自己的“客观描述”变得笼统简单,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毫无意义。比如一个老师早上观察一个大一新生入园的适应情况,观察记录里只有一句话:“xx走到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想去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观察,老师也无法通过这个观察找到有效的教育来削减人口。众所周知,大一新生入园时大多会哭,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观察孩子哭闹的持续时间、家长的处理方式、孩子情绪变化到北方的过程等细节,才能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找到有效的新生教育策略。

第二,注意观察孩子的操作过程

很多老师在观察孩子的操作活动时,往往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比如某老师记录:“xx去美术组玩了一会儿,没画出东西,就去了另一个组。”老师只关注操作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对操作过程是否感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这些信息往往能启发教师,促使教师采取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孩子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

第三,提出递进要求,深入观察儿童

在持续的个案观察中,部分教师受限于观察主题,往往不能及时发现新问题或对幼儿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一个老师第一次观察时,发现一个孩子的洗手方法不正确,于是实施了相应的教育策略;在第二次观察中,她重点确认实施的教育策略是否奏效,孩子们是否学会了正确洗手。看到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观察活动就终止了。这种在原有目标层面的观察,很难使观察活动按部就班,深入下去。

第四,注意观察记录的客观性

老师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孩子活动的真实客观的反映。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避免以下两种不当表现。

表现:从一些老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他们观察的时间很短,没有把孩子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去理解。老师往往只抓住孩子说的几个字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充分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

表现二:有些老师记录观察内容不是用自己的眼睛,而是根据其他孩子反映的情况,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老师据此对孩子发展的分析也未必符合实际。

五、提高观察结果分析的有效性。

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是教师开展新的教育活动、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要求客观有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表现之一:分析与观察不一致,比如观察一个孩子的行为,却分析某一类孩子的行为,这是不客观的。

第二个表现:在分析观察内容的时候,我习惯用静态的观点看待孩子发展中的问题。在观察分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这孩子一直胆小怕事”“这孩子一直霸道无礼”。老师只是简单的给孩子贴标签,没有结合观察内容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表现四:教育分析过度依赖家长配合。比如,在对孩子吃饭的观察中,老师发现有的孩子把碗筷放得很重,于是就把“联系家长配合引导”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老师只要在幼儿园要求吃饭,有针对性地提醒孩子,就有可能又快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见,除了家庭教育因素,教师更应该思考的是幼儿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地观察孩子,是每个教师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