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儿童对地域性游戏的兴趣

浅谈培养儿童对地域性游戏的兴趣

摘要:自主探究学习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探究兴趣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孩子对转角游戏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转角游戏的长期性。角落里活动资料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是保证孩子对活动兴趣的关键。材料的再利用是教师劳动的再体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在原有基础上挖掘和创新地域角活动,是丰富地域角内涵的灵魂。角落游戏中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孩子获得充分体验的保证。只要有兴趣和技能,孩子们就会快乐地玩耍,创作出许多有趣的作品,这将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加强他们的创造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论文关键词:区域游戏提升儿童兴趣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指出:“在教育中,人格比纪律更重要。知识不是目的,只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目的。”尽管杜威的言论在实用主义哲学中倾向于个人中心主义,但他对人自身价值的强调具有积极意义。自主探究学习是幼儿获得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径,而激发幼儿对探究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前提。可见,孩子探究兴趣的培养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重要。探究兴趣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孩子对转角游戏的兴趣,这样才能保证转角游戏的长期性。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尝试一下:

一、区角活动资料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是保证孩子对活动感兴趣的关键。

比如一个小班的美术设计区有一个“面馆”。同时,老师们提供彩色广告纸和有直线、曲线的彩纸,让孩子们练习剪纸:孩子们可以用广告纸随意剪出不同形状、大小的“面条”,或沿直线剪出笔直的“拉面”,或沿曲线剪出歪歪扭扭的“方便面”。其中制作“拉面”相对简单,制作“拉面”需要孩子在剪纸时有很强的手控制力。制作“泡面”显然对孩子的动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分层次的设计,让孩子根据自己使用剪刀的熟练程度,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操作,每个孩子都能在操作中得到提高,感受到成功。随着剪纸熟练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孩子不再满足于制作简单不规则的“补丁”。老师们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现象,及时删减了材料,去掉了广告纸。于是“面馆”里只出了“拉面”和“方便面”。

时间长了,孩子渐渐对加工面条失去了兴趣,去面馆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一天,老师给你看了一根很长的面条。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中,老师给面条加工厂加了胶水和棉签,布置了新任务——做一根很长的面条。于是,“面馆”又热闹起来,孩子们探索、尝试把“面”拉长的方法。都是用老师提供的新材料,把切好的面一根一根粘起来。他们还发现,在做面条的时候,要尽量顺着线条切,切得更细,这样可以避免切到纸条,让面条更长。而如何把纸条贴得整齐牢固,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老师适时添加的素材,重新点燃了孩子探索的兴趣,也为孩子创造了新的提升经验和操作水平的机会。随着经验的积累,“面条加工厂”生产的面条越来越多,越来越长。有一天,老师把生活区“喂养小动物”的操作资料放在“面馆”里。看到一个张着大嘴的小动物,一个小朋友马上建议:“我们给小动物喂面条吧!”他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所有的小朋友都来给小动物喂长面:有的举着面的一端,双手高举,试图把面的下端塞进小动物的嘴里;有的先把“面”的下端放进小动物的嘴里,然后用双手去拉。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不同的角落组合两组材料,让逐渐失去吸引力的材料重获魅力,延伸出新的活动。

第二,材料的再利用是教师劳动的再体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

这类材料使用几次后就会失去作用。如何再次开发其功能,变废为宝?最好的办法是和同班同学交换,让废旧的材料重新发挥余热,可以减少老师准备材料的精力,节约材料。

第三,在原有基础上挖掘和创新地域角活动,是丰富地域角内涵的灵魂。

每个活动区域都是老师精心设计和选材决定的,但是参与几次之后,孩子就会逐渐对这个角落失去兴趣。如果改变一角的内容,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材料,也会受到场地的限制。所以我觉得改变转角的形式或者增加一些环节都是比较实际的选择。比如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最喜欢的就是角色游戏。为此我在活动区办了理发店,娃娃屋,小医院,小菜场。各个区域的分隔基本都是以玩具柜为主,没有明显的区别。一天,欣欣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她绕着活动室走了一圈,径直走进娃娃的屋子,然后坐在娃娃的小床上,抱起了娃娃。后来进来的小宇也没多想就来到了小医院。他拿起一个小听筒和一个小注射器,体面地成为了一名小医生。其他陆续进来的小朋友经过一番观察,都会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区,每个小朋友都很投入,很开心。

小班下学期,班里的孩子对角色游戏还是很感兴趣,角色游戏的内容还是和上学期小班一样,有娃娃屋,理发店,小医院,小菜场。今天,仔仔独自来到幼儿园。她走进洋娃娃的房子,不假思索地拿起了洋娃娃。下面的彤彤也赶紧来到娃娃家开始做饭。很快,玩偶之家人满为患,但活动室的其他区域却很少有人光顾。看到豆豆也想挤进娃娃家,我向他建议:“娃娃家的娃娃病了,小医院没有医生。你愿意当医生看娃娃吗?”谁知,豆豆不悦地摇摇头,最后挤进了娃娃家。这一天,娃娃家有十几个孩子在玩游戏。自然,他们玩得不开心。小班幼儿自主游戏以角色游戏为主。从上面两个例子来看,他们对游戏内容的反应大相径庭。原本很吸引孩子的游戏内容变得无人问津是什么原因?我觉得游戏素材和空间分隔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游戏引导。小班的孩子上学期喜欢在桌面上操作摆弄这些游戏资料。所以当时把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小菜场平行分开比较合适。但是下学期的小班,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游戏目的,游戏有了特定的场景。所以游戏区域的划分应该改变。如果还是不断的平行划分,孩子不会有新鲜感,会影响孩子游戏的积极性。

随后,我调整了几个区域的分离。把小医院分成“门诊”和“病房”两个区域,在小医院挂窗帘。果然,这个变化吸引了很多孩子到小医院。有的人在“门诊”忙着给病人打针,有的人躲在“病房”成了小病人。小医院的人口正在兴旺。我缩小了理发店的空间,但是放了更大的镜子,提供了很多漂亮的头饰。理发店虽然变小了,但是材料丰富多了,理发店里充满了孩子们的笑声。我还对小菜场的整体位置和空间进行了重新划分和重新布局:小菜场的货架围成一圈,让卖菜的人坐在中间,方便操作,买菜的人也拿着自己的菜,大大改善了小菜场的混乱环境。通过此次调整,不同活动区域的特色和功能更加突出,原本没有发展空间的游戏有了新的展示内容。

第四,角落游戏中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孩子获得充分体验的保证。

区角活动充分给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给孩子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所以我们老师一定不能一哄而上,要耐心等待,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体验。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老师是很好的观察者,发现问题的时候,老师也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比如在一次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在工作时挖豆子。他每舀一勺,就会有很多豆子掉到地上,洒在桌子上。我又急又气,憋不住了。我跑过去帮他舀,训斥他。陈老师看到了,赶紧制止我的行为,让我不要打扰他工作。是的,在角落游戏中,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摸索操作,不要急于直接指导,尽量让孩子自主主动地玩游戏,多放手,多鼓励,少动手。让孩子在探索中经历成功和失败,让孩子有机会改正错误,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探索能力。在每一项活动中,老师都应该是欣赏者。老师应该肯定孩子们的一个小发现和一个小作品。老师要尽量展示孩子所有的“成果”,比如平面作品,立体作品可以挂在空中,也可以放在桌子、柜子上,给孩子直观的成功体验。

总之,教师要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以及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握幼儿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的个体差异,分析其近期发展领域,并据此设计活动。教材投入使用后,教师要观察孩子的使用情况,反思教材所包含的能力要求是否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并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调整。

孩子们对地区活动的兴趣逐渐增加。如果他们的兴趣保持得好,他们的技能就会提高。只要有兴趣和技能,孩子们就会快乐地玩耍,创作出许多有趣的作品,这将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加强他们的创造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参考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华爱华:《儿童游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438+02。

3.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