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人格的重要的特质之一。它是一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选择的适当目标的能力特征。这个能力特征包括: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不依赖他人的帮助、不受外在压力的影响,实现自己确定的发展目标的能力。 人格的独立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个人的自立能力、自制能力和自主能力。 自立能力是指一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人的自立能力是与依恋相对的人格特征。孩子在大约6个月的时候,会出现对母亲依恋情感,这种依恋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而它的对立面——自立能力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自立能力在孩子的行为上的具体有表现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对他人的依赖性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对他人过分依赖,那么他就可能发展成为一种依赖性人格的人。 自制能力就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一个人的独立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独立。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就要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这就要求他们能够体察他人的需求,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一味地特立独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不是真正的独立的个体,因为独立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 自主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外界压力和影响下能够坚持己见的能力。自主能力是独立性人格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即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能在外界压力和影响下,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独立决定自己去做什么、怎么做。 独立性的人格特质不是生而有之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教育的产品,尤其与家庭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不为孩子构想未来,可是每当我们满怀激情为孩子创想未来时,总是为他们的前途担忧,总是会忍不住地想“如果……那该怎么办”?我们也习惯于对孩子说:“你可千万别……,否则就会……”,是啊,父母总是有经验的,我们告诉孩子前方有那么多的危险可是却很少为他们呈现成功的美景。孩子们在父母的警告中长大,战战兢兢,左躲右闪,,一不小心就会印证了我们的“预言”。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就是他们的未来,假如我们把对孩子未来的种种担忧变成一个个祝福,为孩子指引成功的道路,把他的视线从危机重重的丛林中带到“希望的田野”中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也随着这些祝福在悄悄发生改变——他们在努力实现那些美好的愿望,试图把它们变成现实。 学习从生活开始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课堂。人类最初的学习是从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掌握生活的技能开始的。幼小的孩子在父母或监护人的引导下学习倾听与观察,比较与辨识,模仿与想象。 学习的内容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有更多丰富多彩、有意思的东西是源自于生活的,孩子通过亲身的体验,在经历中进行学习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生活中引发的各种学习机会无处不在,父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学习机会循序渐进,不仅保护了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学习的乐趣。 学习是一个人一生都要做的事情,不如让孩子在他们周围的世界里去发掘、去仿效、去思考。让学习从生活开始,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 学习的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需要一些时间,所有父母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