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
第一,每次活动,活动前的要求,让孩子有章可循。
《指南》中指出,要“帮助儿童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学会自觉遵守规则”。每次户外活动前或游戏开始前,老师要向孩子说明这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孩子明白自己在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遵守规则。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孩子自然不会违规。这样就避免了老师发现孩子违规,孩子对游戏感兴趣,老师无法让孩子远离的情况。
第二,场地布置和老师要求让孩子有章可循。
《指南》中提到“永远用规则和孩子玩游戏,遵守约定的游戏规则”。小班的红绿灯,中大班的大风树叶,捉星星,狡猾的狐狸在哪里等等。都是关于跑步的游戏。玩这些游戏,如果老师在游戏前不要求孩子在地上自由奔跑,是非常不好的情况。所以在玩这个游戏之前,老师一定要提出规则,让孩子往某个方向跑,而且每次老师的要求都是一样的,让孩子遵守规则,避免一些意外。
在玩一些装备游戏时,老师可以和孩子商量设置路标。比如在“帮助兔子”和“拯救大森林”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跟着路标过河,过小桥,跳过不同的小路,然后从两边的树林回来。路标像指南针和地图一样告诉孩子们该做什么。这样就防止了孩子因为违规而发生碰撞。
三、游戏场景的巧妙运用,让孩子既遵守规则,又放松心情。
体育情境游戏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伴随着音乐,孩子们常常会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爱情镜中,忘记自己,投入到游戏中。这个时候,他们会忽略游戏规则的存在。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如果老师强行停止游戏,会影响游戏质量和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巧妙运用游戏场景中的语言,会使游戏自然停止,进而提出要求,从而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热情。因此,根据《指南》,“利用现实生活情境和书中故事,向孩子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我在组织“我开车郊游”大课间体育活动时,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驾考”的游戏。大班的孩子们非常清楚驾照作为一种社会产品的作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我们的游戏执照——“驾照”。遵守“交通规则”已经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而所谓的交通规则是我在活动中避免伤害事故所必须的。一张小小的“驾照”,省去了我很多不必要的话。因此,将活动规则与儿童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巧妙结合,既可以减少教师繁琐的讲解和强调,又可以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和社会意识。
第四,利用童谣等形式,帮助孩子理解规则。
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在玩游戏时不喜欢重复单一的规则。你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喜欢主题化、剧情化、角色化、游戏化、多元化的说教。所以,如何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学习,我们试图通过播放童谣,让孩子在活动中发现自己,学习自己,积极探索。这种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比如练习《左右队走》的时候,我编了一首儿歌《走,走,走;孩子们手拉着手,左顾右盼,排成一排向前走。”我用这首童谣来提醒孩子们,在队伍中行走要顾全大局,遵守规则。另一个例子是:玩滑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当他们玩的时候,他们会非常投入,以至于忘记了规则。于是我编了一首很好听的儿歌,“小朋友划滑梯,慢慢排队,你等我一下,别挤了。”“等待”的孩子通过背诵儿歌,很快记住了规则。再如:小班体育游戏《赶小鸭》的活动目标是交替练习走和跑,发展幼儿躲闪和奔跑的能力。老师打手鼓,孩子做游戏当雨滴:“下雨了,下雨了,滴答,滴答,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