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环节有重点,大中小班有何不同?
过渡环节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是联系幼儿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的纽带,具有转换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的过渡环节是使各环节更自然、更顺畅的衔接,使幼儿在园生活更舒适。
因而,在一日生活中,有经验的教师对过渡环节的组织,也由原来的无目的逐渐向有目的、有计划转变。作为一线教师,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方式以及一日作息安排,来合理组织过渡环节呢?
小班过渡要“自由”
满足情感需要。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在情感上还比较依恋成人。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幼儿想与成人单独进行亲密接触的情感需要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小班过渡环节在功能上较中大班来说,多了和教师进行亲密接触的作用。
创设游戏情境。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理解力往往是比较直接的、表面的、具体形象的,和他们具体的动作和行为相关。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枯燥的过渡环节要求转化成有意思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边玩边进行生活活动。
中班过渡要“自觉”
自己制定规则。4—5岁是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可以利用过渡环节宽松自由的氛围,引导幼儿自己制定过渡环节规则,帮助幼儿建立自觉的规则意识和能力。
发挥同伴作用。中班幼儿已经能够关注到自身以外的同伴活动了,因此过渡环节发挥同伴相互监督、学习的作用得以实现。
大班过渡要“自主”
? 按需自主调整。随着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自主活动能力的提高,过渡环节的次数可以较中小班幼儿少一些。例如,区角活动结束后准备集体教学活动时,不必要增加过渡环节,大班幼儿可以在活动区游戏过程中,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如厕、喝水等生活活动,这样就避免了不必要的集体活动时间,避免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逐渐开始适应更长时间的自我管理,因此,大班幼儿的过渡环节完全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活动内容和顺序,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在实际活动中,幼儿就知道必须做的事先做,需要排队做的事稍后做,需要和朋友***同做的事商量好时间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间就做。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大班过渡环节就是每个孩子都在有目的地做自己的事,忙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