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幼儿园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谢谢大家的提问。

1911年,一个著名的满族贵族被斩首,他的头颅被送到当时的上海博物馆展览。每天都被无数人唾骂。据说展会现场到处都是“好,好”的声音,鼓掌的人“大多是军人”。这个没有得到好死的贵族名叫段方。他当年奉命扑灭四川的铁路风潮,不想被手下起义士兵打死,死在自己手里。在充满笑话的史书里,段方一直是个跳梁小丑。但是,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历史的真相,或者说,不是全部的真相。比如这一头。清末郑评价:“岑春煊不学(知)而无术(政),张之洞学而无术,袁世凯不学而有术,段方学而有术。”晚清政府派出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端方是其中之一。慈禧太后去世了。葬礼上,端芳去东陵前卫为送照队拍照。这种不守规矩的举动确实激怒了摄政王载沣,他被解雇了。段芳也是收藏家。有一个他不知道怎么收集的轶事。在一次官僚聚会上,当人们谈论古董时,他也加入了这场热闹,并被嘲笑为“你懂什么!”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他下大力气研究汉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陕西,他收集古董,最后沉迷于过去。几年后,国家真的对他刮目相看了。但段方的拍照事件和他在收藏方面的成就,都不如他在中国近代教育方面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他在湖北、江苏、湖南等省任职期间,“热衷新政,急欲促学。湖南有很多被公派出国留学的学生,待客之道浓厚,调和新旧,湖南人多赞。”段芳真是“急促学”。他是暨南大学的创始人。他也知道教育应该从娃娃开始。1903年9月在湖北武昌创办幼儿园。1904年正式命名为湖北省武昌蒙阳医院,是中国第一所幼儿园。1905年任湖南巡抚时,在湖南设立湖南寄养家庭。这是湖南第一所幼儿园。为什么要办幼儿园?当然,办幼儿园不像给慈禧葬礼拍照。这是末日的突发奇想。1837年,“学前教育之父”、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德国勃兰登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名为“幼儿园”的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意为“儿童的花园”,体现了人类对儿童价值的认可。对孩子幸福的渴望逐渐引起了世界* * *的关注。德国政治家把它介绍到英国,通过英国博览会介绍到美国,由传教士带到日本。19世纪末,为了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中国留学生将具有日本特色的福禄培尔幼儿园引入中国。为了落实“新政”和“兴学育才”的内容,清政府在1901年8月的“圣旨”中命令各县州“多办子弟学校”。1903年颁布了《癸卯学制》,将蒙古敬老院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同年,清政府颁布了《儿童之家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对儿童之家作出了许多具体规定。从那时起,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学前儿童教育机构——蒙古疗养院,首先在湖北和湖南,然后在史静、上海、江苏和广东。“养育”这个词是中国的传统说法。所谓“以育养”,就是关注生命的本源,保持谨慎,主张在婴幼儿智慧启蒙时发挥积极影响,发展其智慧,促进孩子成为更好的成人。设立寄养家庭,按照光绪三十一年(1905)制定的《湖南寄养家庭教学略》的说法,是为了达到“以美好的物质培养贫苦家庭的孩子,富裕家庭的父母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关心孩子染上恶习;有了这种感觉,以后无论贫富,小学都可以一起教育了。作为清末出国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段方认为“东西方国家的富强,不源于教育”,因此成为中国创办幼儿园的第一人。什么样的幼儿园?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的《儿童之家及家庭教育法》对儿童之家的“硬件设施”做了详细的规定:儿童之家的房屋宜建在平地上,不得建有可能对儿童造成危险的建筑物。敬老院应配备保育室、游戏室和其他必要的房间。这个托儿所足够大,可以容纳五个孩子,占地六平方英尺。花园的面积如此之大,以至于最小的花园对一个孩子来说应该是6平方英尺。《守恒定律》上规定,游戏可以分为休闲游戏和粉丝游戏。随机游戏让孩子独立锻炼,同一个人的玩家联合孩子进行各种运动,并制作合唱歌曲,拯救他们进退维谷;要让他们快乐活泼,健康安全,培养孩子热爱很多音乐团体的习惯。此外,在养老院附近的地面和院内种植植物和花卉,并进行水肥渗透,以观察其自生和开花结果。在护理和教导幼儿的时刻,每天不允许过四点(包括吃饭喝水的时间)。另外,可以听自己的,但是受伤的时候一定要随时做好防范。关于课程设置,根据《湖南蒙古族护理学院教学简介》,学院设置了七门课程:会话。有修养词和平常事词两种。前者表现“做人之道”,一定要浅显有趣,“比如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挺有意思的”;后者的意思是“事物的名称”,老师简单给孩子解释一下它的大概意思。”比如一只狗可以看家,一只鸡可以看晨,自然让孩子心里有所感触。“行仪。选择合适的、有趣的行为让孩子模仿,老师要及时引导。读书会。那就是素养。几方。教孩子学习单双号,加减法等。手技。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通过插入“善良”来掌握重量、大小、长短,发展思维。“礼”有十一种,包括“木制品”(用木方按图堆砌各种房屋、船、桥的形状,有点像今天的搭积木)、“板排列”(用木板排列各种器具的形状,初步排列时有要模仿的样式)、“筷子排列”(用竹签排列形状,如“一”、“二”)。为什么这十一种“礼物”最能开发孩子的心智?他们各自的功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如“木制品”可以满足孩子探索事物内部的好奇心,引起孩子对事物独特形状的推敲,启发他们对“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培养他们创造事物的能力。派可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产生自己新组织的各种图案,使孩子形成各种事物的轮廓,使他们偷偷地找出自己构造的图案。等一下。音乐歌曲。伴着歌舞,既培养美感,又培养气质;通过体操,你可以增强你的四肢。比如可以“把本省名山大川的著名景点,乡村圣贤和官员,各种植物,做成简单的歌词,让学生高兴地唱出来。”“音乐歌曲”在当时似乎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湖南蒙古护院教学简介》特别重视“乐歌”,说“盖与人民忠爱思想家有关,教育亦如此”,“凡无乐歌之学校,为无教之教,为无德之教”,这是很重要的。游戏。开展室内外游戏,活跃孩子的生活兴趣,调理孩子的气质。”《湖南蒙阳学院教学概论》指出,说话、演戏是“德育的启动基地”,读书、数数、手技是“智育的启动基地”,音乐、歌曲、游戏是“体育的启动基地”,强调各科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关链接【湖南第一所幼儿园】1905年,湖南巡抚段方在湖南创办湖南蒙养院。蒙古敬老院任命冯凯(三分水加瑞)为院长,并聘请春山雪子和佐藤两位日本女士为保姆(即老师),招收3岁至学龄以下(4至6岁)的儿童。【过去的学前教育】清末长沙只有两家幼儿教育机构,一家是1905创办的湖南官办寄养所,一家是1907创办的私立周氏家塾附属幼儿园。这两家幼教机构是1911关闭的。辛亥革命后,湖南官营蒙古疗养院更名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于1912在长沙古水田恢复,并聘请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黄国厚为园长。后来医院随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更名为省二中附属幼儿园和省长沙女子中学附属幼儿园。同年8月,姜宝仁(女,回族)在长沙市社坛街道创办了一所民办幼儿园。到1915年命名为幼儿园小学附属幼儿园。这个幼儿园一直保留到解放后。这是长沙市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所民办幼儿园。从1913到1934,恒翠、周南、楚一、湘雅、于颖、民本、福祥、一老、汉光、华南、明县、渭南等民办中小学陆续恢复或建立幼儿园(组)。【教师】幼师在清末叫保姆,民国叫教师。清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教师任用条例》虽然没有规定养老院教师的任职资格,但一般都是参照小学的条例执行的。当时养老院刚成立,师资短缺,大部分是从日本聘请的。清光绪三十一年春,朱创办了第一次培养幼儿教师的周家学堂师资部。光绪三十三年,第一批毕业生蒋宝仁(后留日)、戴江、杨启全担任保姆。民国时期对幼师的资格规定为:小学或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民生杂记】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没有享受到上幼儿园的“待遇”。原因很简单:没必要。当年住房免费,虽然小了点;家具不用花钱,从后勤管理部拿就行,虽然款式有点差;爸爸妈妈托人带孩子,放在单位办的托儿所,虽然托儿所给孩子带来的回忆有点阴暗。我们的兄弟姐妹在公司经营的托儿所度过了几年。那个婴儿室里没有游戏室或育儿室。好像只有一个大房间,不会走路的小哥哥小姐姐们(简直就是他是我弟弟)活动空间就更可怜了——给你一个大木桶,你想站着坐进去都行。几乎没有玩游戏的印象,除了托儿所的老婆婆有兴趣就给我们讲鬼故事,让我们从此对黑暗的地方产生莫名的恐惧。也没有营养餐。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托儿所为了刷一些标语,煮了一小桶浆糊。最后,那桶没用完的浆糊成了我们胃里的“甜点”。那时候,我们最怕的就是被关在黑屋子里。任何不听话和淘气的人都会被一个老女人锁起来。房间很暗,什么也没有。什么是“极度无助”?我们在黑屋子里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幼儿园据说清末就有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是很人性化的。为什么几十年后它取代了它以前接管的东西?现代幼儿园提倡所谓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其实“蒙台梭利教育法”也是一百年前的旧事了。还好,这个老东西运气好。被替换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成功反击。但是,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周围,还是有很多旧的东西在盘旋,死的和活的,活的和死的,真的让人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