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1.参与环境的创造——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要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游戏区的设置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与孩子的交谈和讨论,根据孩子的想法,结合活动地点的合理性(如走廊、角落等空位),与孩子合理划分游戏区域,每个区域都有明显的特征区分。同时,我们还在每个娃娃的家里和施工区都铺设了塑料地毯,既美观又整洁,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积极参与游戏的欲望,同时在开放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创新想法可以得到充分的落实。
2.参与运送材料——让孩子成为操作的主人。
游戏资料是孩子活动的对象,所以在选择和提供操作资料时,主要采取和孩子一起收集交付的方式。因为只有孩子自己可以参与提供材料,他们的兴趣会更大,学习主动性也会更高。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我们班的角色区一直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无论从“小医院、理发店、服装店”还是“菜场、超市”,都有孩子们制作和收集的物品,比如最早进入角落的“无障碍超市”。当我们用绿色和白色的广告纸装饰“超市”的橱柜时,龙龙是第一个收集用过的牙膏盒和成品饮料瓶的人。我马上让他把东西放到“可用超市”里,当着所有孩子的面表扬了他,可见他的举动丰富了我们的游戏区域。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孩子们纷纷效仿,收集他们认为与游戏区有关的材料。可见,独立收集资料对幼儿来说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在他们收集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绝对的选择权。在操作过程中,他们拥有绝对的使用权和极大的自由度,孩子们乐在其中,对游戏的兴趣更是不减。
第二,在开放的游戏对象中实现自治
1.孩子之间开放的交流——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情绪体验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每次活动前,我们总是鼓励孩子们寻找自己的伙伴。我们设置的“小舞台”游戏区是和3班同时设置的,跨班级。起初,孩子们总是不自觉地约了一些平时的好朋友,但随着接触和游戏的增多,孩子们逐渐扩大了交友的活动范围。来自同龄人的鼓励和启发,往往比老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孩子对知识和探索的渴望。因此,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取得很大的进步。
2.可选开放游戏内容——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孩子选择游戏,总是听老师的安排,游戏的操作也往往是按照老师的意图进行的。在交流中,他们不敢提出不同意见。现在,活动中轻松的氛围和丰富的材料给孩子们带来了充分的自由,让孩子们成为游戏的主人,决定游戏的内容,选择游戏的材料,分享游戏的快乐。当孩子在独立游戏中遇到问题时,他们会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独立解决”或与同伴协商。
一场游戏开始后,几个孩子进入了“站”的角落。豆豆对可可说:“我想当司机。你会当导游吗?”可可说:“好!”并对小艺说:“做个指挥吧!”于是他们让乘客上车玩。过了一会儿,阿宝进入了这片区域。几个孩子招呼他上车。“公共汽车满了。你以为有那么多孩子站在后面等车?”可可说:“是啊,我该怎么办?”小艺说:“我们搬几把小椅子,让他们坐着等吧!””于是孩子们把椅子挪到一边,开始为等车的客人们看书。我马上鼓励他们,帮他们把等候的地方设置成等候室,其他孩子也跟着做。可见,孩子的创新丰富了游戏,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的自主性自始至终得以贯彻。
第三,在开放的指导下发展儿童的自主性
1.老师变成孩子* * *享受游戏。
提倡独立游戏,但儿童的主要活动并不是对儿童游戏放任自流。因此,不排除教师可以在游戏中及时、恰当地帮助和引导孩子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教师引导的目的不是为了干涉孩子的游戏,而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丰富行为,更好地玩游戏。所以在幼儿的活动中,我们采取开放式的引导方式,根据活动的不同环节、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
2.尊重孩子的想法,正确处理游戏纠纷。
在幼儿玩耍的过程中,老师的任务是观察和了解幼儿玩耍的基础,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促进游戏的发展,使幼儿在游戏中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所以老师在指导游戏时要学会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意愿和想法,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有一次去医院和小孩子玩游戏。班上许多男孩带着自己的枪到处跑。现场一片混乱。于是我问:“医院外面怎么这么吵?”
范玮琪说,“他们是一群不遵守规则的坏人。”明明说:“是的,我被他们打伤了。”“嗯,快让何护士检查一下伤口!”我立即继续他的话。这时,一些男生冷静下来,进了医院继续游戏。小哲跑过去问:“他们这么乱,我们该怎么办?”我也挠头问他:“是啊,要是我能以某种方式把他们都召集起来,像黑猫警长一样管理他们就好了!””范玮琪马上说,“如果我们建立一个警察局,就不会混乱,坏人可以被关起来,不会到处乱跑。”“你很棒。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立刻表扬了他,“但是怎么建警察局呢?”当我提问的时候,几个男生又开始讨论了...
成功的角色扮演不仅能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还能提高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儿童的活动,成为儿童发现过程的参与者。同时,老师要时刻关注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主性,成为孩子真正的倾听者。通过听“童声”,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生活,通过听“童声”,我们可以和孩子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让孩子在探索和互动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