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们沉迷于游戏?你可以试试这七种方法。
7月9日深夜10: 30左右,李先生因为外出一天的生意,看了一会电视就上床睡觉了。他的房间和他儿子的房间之间有一扇门。睡觉前,李先生特意点了一盘蚊香放在门口,让门开着,让蚊香同时驱散两个房间的蚊子。
睡觉前,李先生注意到他的儿子还没有睡觉。白天累了,独自在蓬安县城做生意带孩子的父亲很快就睡着了。“其实我也没怎么睡好。”李先生说。
凌晨0点半左右,他隐约感觉有人向他床边靠近,还没来得及反应,额头上就传来一阵剧痛。李先生本能地跳下床。他叫了一声,打开了床边的开关。
眼前的景象让李先生脑袋一片空白:灯光下,儿子正站在窗前,手里拿着一个木凳。他儿子愣了一两秒,然后转身离开了。
看到儿子走出房间的背影,李先生瞬间明白了。
时间回到三个小时前。当晚,李先生回到家,看到儿子在用手机玩游戏。
其实几天前,李先生就已经向儿子表明了态度,希望他每天少玩手机游戏,专心在车库当学徒。“你应该每天好好学习,每天玩手机。能学到什么?”李先生再次对儿子的行为表示不满,但他忍住了怒气。
“你把手机给我,我暂时替你保管。”李先生还在劝儿子。和往常一样,儿子再次表现出一贯的顺从,把手机和充电器交给了父亲,但儿子脸上的表情告诉李先生,他不想交出手机。“他还是听话的,也不会反对,只是更听话了。”
后来李先生把手机和充电器一起放在床头。几个小时后,儿子拿着凳子进了房间,在黑暗中袭击了他。
他可能也很害怕。我能感觉到。”李先生平静下来,找了一张纸巾按住额头上的伤口。他儿子并没有因此跑出家门。然后他让他的儿子打开卷帘门。之后,儿子和一起赶到的亲戚把他送到了县医院急诊科。好在这个长约5厘米的伤口只是皮外伤,缝了八九针。缝伤口期间,儿子站在门口默默看着。
“如果我今天拿了你的手机,你不会杀了我吧?你会为了这个手机杀了我吗?”7月10日上午,李先生回到家,平静地告诉儿子。站在他面前的儿子沉默了,用力摇了摇头,然后为自己前一天晚上的疯狂行为道歉。
李先生觉得作为父亲,也有一定的责任。
李先生说,几年前,他和妻子在外省做生意,儿子留在老家,由老一辈照顾。他很少陪儿子。直到儿子上了初中,回到蓬安县城做生意,才把儿子接到县城上初中。但他发现儿子和自己的话一直很少,和别人的话比较多,但儿子对自己的话表现出了极大的服从。
“哪个爷爷奶奶不是不爱孙子,而是太宠了。隔代教育还是有问题。”李先生说,引发袭击的手机是父亲给儿子买的,之前不止一次和父亲吵架。
李先生不知道他的儿子什么时候迷上了游戏。在他的印象中,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前后,有个亲戚曾经送给儿子一台平板电脑。“那台(平板电脑)上应该有下载的游戏。”后来在县城上初中,儿子经常逃学去网吧。李先生甚至记不清去了多少次网吧找儿子。“网吧里都是年轻人,那个(游戏)画面看着真刺激。”
今年上半年,即将初中毕业的儿子执意退学。“我的成绩太差了。我不想学习。我劝过他很多次,都没用。”李先生对儿子的选择叹了口气。辗转反侧,一个月前,他在县城一家汽车修理厂给儿子找了一份学徒的工作,希望儿子能学一门手艺。
但他对儿子的表现不满意。“整天玩游戏能学到什么?我跟他说过很多次,以前也玩过,但就是不改。”李先生想,如果自己从小就陪在儿子身边,管教他,也许今天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发作已经过去几天了,额头的伤口慢慢愈合了。但是,在李先生的心里,他还是害怕儿子的攻击。他已经考虑过这件事是否应该向警方报告。事后他去派出所询问,但民警告诉他,因为他儿子尚未成年,派出所对他的行为主要是教育。
李先生回想道:“他是自己的儿子。你真的想让他蹲几天监狱吗?况且我儿子现在已经道歉了,经过这件事,他儿子也表现出了悔意。”
对于儿子的未来,李先生也很迷茫。“也许等他以后懂事了,当了父母,他应该能明白,我们做父母的苦心和游戏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这个事情的性质还是比较恶劣的。幸运的是,李先生只是受了点皮外伤,儿子最后还是道了歉。这件事的起因,仅仅是因为李先生没收了儿子的手机。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著作《为什么家庭会伤害人》中指出,许多孩子迷恋网络的一个常见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安全岛。他们被父母和学校“抛弃”,他们的安全岛被撕裂。于是,他们去网上建了一个新的虚幻的安全岛。
心理学家袁荣琴说,如果一个人童年时只获得一点点安全感,长大后就很难重新建立安全岛。小李就是这种情况。
在李先生看来,儿子已经长大了。李先生把他当大孩子,对他提出各种要求,也会责备他。但是,小李还停留在一个孩子寻找安全感的状态。纠正孩子网瘾,双方都要努力。小李应该知道,长大了,可以承担更多。
小李的父母应该知道他的心理还在婴儿期,一定要再次给她无条件的爱。只有整个家庭系统向好的方向发展,小李的网瘾才能真正消失。
袁荣琴说,甚至感谢网瘾,因为没有网络,小李的安全感会崩溃的更彻底,他可能会做出更可怕的事情。
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李玫瑾教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做过专业研究。她指出:
李玫瑾教授打了个比方。有些人在恋爱后为了摆脱现实中的痛苦而酗酒。同理,网瘾儿童也必须逃避现实中的一些痛苦。
一个兴趣多样,内心充实的孩子,是不会沉迷于网络的,因为他不需要去虚拟世界寻找快乐。
面对已经网瘾的孩子,单纯的没收手机电脑这些外在的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李玫瑾教授主张先从心理层面征服孩子的“心墙”;
1,拉近心理距离,获得孩子的认同。
我们常说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了解,了解之后才能进行交心的对话,才能找到问题的源头。
与其摔手机生气的打孩子,不如放下架子跟孩子说“你在玩什么游戏?我也很感兴趣。”你要教育孩子,就要先做好——孩子愿意告诉你。
2.认同他人后,巧妙转移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一句“我是为你好”来教育孩子。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孩子们虽然无法反驳,但也不服气。
孩子们根本不明白我们对他们有多好。笼统的一句话只会让孩子觉得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就会像“狼来了”一样,直到没有效果。
3.情感再动,从父母到学习。
这时候就要抓住孩子的情绪倾向,把对父母的认同感转移到学习上来,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多读一些有意义的书,多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
假期的时候,孩子特别容易沉迷网络,因为这个时候身边没有同学朋友,情绪有落差。孩子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感觉。
有时候不是游戏好玩,而是孩子们离开屏幕后不知所措。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活动上。
心理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就是培养习惯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消除网瘾刻不容缓。家长要有耐心,细心,更要有信心。
1.父母很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当我们抱怨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其实大人一直都拿着手机,有时候也忽略了他们的陪伴。
当孩子向你发出“我要你陪我玩”“我在跟你说话”的信号时,请尽可能放下手机,认真倾听孩子的表情,认真陪伴他。
2.不要把手机当成奖励孩子的工具。
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往往会许下承诺——“如果你考得好,就奖励你一部手机”,或者“如果你多做几道题,就可以玩一会游戏”。
这些方法看似节能,实则害了孩子。这种不好的激励只会让孩子更不愿意学习,写完作业就赶紧玩手机。
3.多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母只要有时间,就要尽量带孩子出去玩。参加户外活动。参观公园,跑步,跳绳,打篮球...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呼吸新鲜空气,也让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释放。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但是智能屏幕限制了孩子原本的活泼和玩耍。
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而不是持久的,而且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当孩子在现实世界中快乐的时候,怎么会沉迷于电子产品呢?
4.睡前1小时不要碰电子设备。
每晚睡前使用手机会干扰睡眠质量。睡前使用手机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深度睡眠的时间。
事实上,深度睡眠对人体有恢复作用,有助于“清理大脑空间”,巩固学习成果。
1睡前不要碰手机,看书,入睡更快。
父母中曾流行一句话:“如果你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其实手机或者互联网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它们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本质上是工具,而不是祸害。关键看家长、老师、社会如何引导孩子使用。
使用得当,它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使用不当,它可以成为杀死孩子的武器。我们要让孩子看到,除了玩手机,还有那么多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做,比摔坏手机打孩子更有效。
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请喜欢并关注@大白坎心理学,持续输出原创心理学文章,帮助你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人生,看透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