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到秦始皇的主墓了吗?如果有,为什么不挖呢?
秦陵干陵挖还是不挖
中国有两个皇家陵墓,一个是秦始皇陵,另一个是乾陵,这是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陵墓。
古往今来,声望很高的皇帝,生前多是折腾自己,死后多是被折腾。折腾自己,就是在他死前做了很多不同于其他皇帝的事情,有太多的玄机,盖不盖棺材都决定不了。于是后人效仿,解开了谜团。不客气,就是继续折磨他们,让他们死后不得安宁。后人折腾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是贬褒功罪,评判得失;现在流行避实就虚,就是挖坟。说得好听点,这叫关注,只是关注的问题不一样。
普通人关注秦墓和旱墓,集中在一个疑问上:为什么不挖?感性色彩比较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是,挖和不挖哪个更重要?理论分量更大。近年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似乎各级政府都开始介入了。似乎辩论的辩手变成了正反两方。赞成者一定会挖掘利益,反对者会强调功德保护。一个说是,一个说不是。
秦始皇和武则天总是被后人折磨致死,但也怪自己。因为他们生前真的很“出格”,死后也太不一样了。不然,和武则天葬在一个卧室的李治,就没人提,也没人折腾。原因是李治生前并没有太大的作为,属于正常的君主。死的时候按照皇家礼仪下葬,一切都还算圆满。
秦始皇和武则天不一样,两个人都很不一样。一个是中国第一个称帝的男皇帝,一个是中国第一个女皇帝,于是他们突然变成了和其他皇帝不一样,甚至非常不一样的皇帝。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与众不同到什么程度。他把先秦时期广泛使用的“我”字据为己有,成为皇帝专用的称呼。也有人说:“我始为皇帝,后人数之,二三代传之不尽。”武则天似乎比秦始皇更不一样。她做不到秦始皇统一书写那样的盛况,就干脆自己造了19个字,包括给自己起了个名字,谁也不能用。
当时秦始皇下大力气刻石,立碑习俗,但他的陵前并没有石碑。似乎没多少人在意这个,但武则天立下的无字石碑却为世人所熟知。一个没留下碑,一个留下碑,碑面上一个字也没有,留给我们无尽的猜测和联想,激起专家无数的研究和争议,成为报纸和媒体的头条来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没有名句,没有永恒的话语,也没有背后可以传唱的名句。秦始皇曾居东极碣石,求仙问神,但后人吟诵曹操“吴伟挥鞭,东极碣石有遗”,使一代枭雄曹操风光无限。
更不可思议的是,武则天作为中国正式登基的皇帝,在15年在位期间,并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而是将埋藏了22年的李治墓打开,与李治合葬。乾陵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皇族夫妇合葬的陵墓,但作为两个朝代不同称谓的皇帝,在中国真的是史无前例。女人先做皇后,再做皇帝,临死前把遗言留给皇帝,重新回到皇后的地位,这是很少见的,比住在朝廷的吕后和慈禧还少。即使到了现代,中国这个1000多年前的女皇帝,依然被百姓、专家、政府铭记。
一般的墓葬考古,到了国家文物局可能会批准,但是皇后陵墓考古报告提交的程序要经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国家领导人不能轻易表态。如果有一天甘陵像秦始皇陵一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外国人和世界组织就不得不介入了。所以,动不动就提议挖这两座墓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秦陵和旱陵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怎么才能轻松挖到他们?1987年,秦陵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否同意挖掘它还是一个问题。
反正这么说吧,世界上总有这么一种不寻常的女人。他们得到了常人得不到的,却失去了常人拥有的。武则天就是这样的女人。她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也做了自己没资格做的事。她可能对自己有资格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也没少做男皇帝不做或者不会做的事情。最后,她的丈夫李志没有她出名。结果是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历史功过,她的历史故事却被很多人听到。关于武则天的精彩,不仅仅是她去世前82年发生的那些事,精彩还在后面。
就是有挖她墓的动议时,之前会被炒热;等她的墓真的被挖掘出来,会更热;等她的墓被挖出来,热度还是会很难退,也不会太平。也许等到猴年马月把她去世前后发生的事情都说完了,就停止了。中国人常说死后才能下定论,说的是一般的皇帝和文臣武将。在武则天身上效果不太好,要开棺解密才能放弃。而且要早赶,不能晚赶,要快起步,至少要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甘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前。
但无论如何,一个皇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他的生命,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他的死亡。在他们的坟墓里,埋葬着中国的文化秘密,中国人的好奇心,政府官员的经济发展规划,专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底线。恐怕只有秦陵和涪陵可以相比。
说实话,很多人对评价秦始皇和武则天的历史功过已经失去了太多兴趣,这是专家学者的事情。明眼人都知道,现代人关注的是如何古为今用,为我所用,而且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踏实多了。性急的人,早就忽略了澄清史实,寻找历史规律,探询文明兴衰。相反,他们来找他是为了一个“梦想可能会实现”和一个大的考古发现。史实研究了很多年,没有人得出一个普适的结论。总是这样吊着,让人担心。为什么不直接挖出来?还包括视野、触觉、利益和成就。
连考古学家都被“忽悠”得心里痒痒——谁不想在自己辛苦的一生中赶上挖皇家陵墓的机会,抱个大金娃娃,哪怕是沉迷于挖掘?虽然他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普通的考古学家,甚至伟大的专家也不例外。20世纪60年代,陕西曾计划挖掘甘陵。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他希望亲眼目睹据说保存在地宫里的《兰亭序》的手迹。但是,周恩来总理指示:“好的事情我们做不完,可以留给后人。”这种用心良苦的劝阻,对保护甘陵的作用不可小觑。仿佛老郭写了一首诗“幽宫重起,定罪延期,续写新篇章”。
该不该叫醒那些沉睡在地下的皇帝?几十年来,一直有无休止的争论、动议和建议。据上海《东方早报》报道,2007年在Xi安举行的“纪念武则天葬甘陵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再次提出发掘甘陵的建议,而很多专家都持反对意见。正如陕西省考古学会的石兴邦所说,这场争论代表性地显示了在当代语境下对文物价值和保护的不同看法。
在搜狐上。com,有一个问题“目前是否应该挖掘武则天墓?”后,正命题是:的。如果能开放,甘陵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不在那里挖,就得花人力物力去保护。发掘有利于考古发现,这是很大的收获,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丰富实物中的中华文明内涵。反对一方的主张是:不,小心你的祖先留下的东西。目前科技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挖比挖好。考古学家,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更好更完整地保存历史,掌握或还原历史的原貌,而不是到处挖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些网友大多是站在对立面的。
羡慕陕西,羡慕嫉妒恨,羡慕到最小化,但能最小化的结果还是很大的。这就是一个文物大省的规模、厚度和风格。似乎谁要挖谁就是大招,不得不警钟长鸣,世人皆知;仿佛讨论挖谁,不能局限于省内行业,必须扩大到全国;似乎哪里有发现,哪里就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是全国性的。
在中华文明崛起后的5000年里,一个陕西至少占据了1000年的辉煌;一个Xi安包含了中国历史上汉唐时期无与伦比的繁华,任何古都都无法与之匹敌。陕西应该比其他省份的人走在文物保护的前列;在骄傲的同时,也肩负着比其他文物小省更大的责任。
陕西的皇权精神依然凝聚在皇陵上。连中国最不寻常的一男一女两个皇帝都入驻三秦,更别说在他们之间撑起大男人男峰的梁武帝了。毛泽东用诗词总结中国古代英雄时,总是提到秦煌、汉武、唐宗,与他们平起平坐的只剩下宋太祖、成吉思汗了。在世界100个考古发现中,秦始皇陵名列其中。在世界人类十大考古发现中,中国是唯一入围兵马俑的国家。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兵马俑坑只是50多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2004年前后,秦陵也面临着被除名的危机,差点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秦陵进行实地调查后,发函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要求进一步落实《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因此,国家已经开始对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进行彻底的保护和修缮,投资5.2亿元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及秦兵马俑周边环境的修缮工程正在实施中。秦始皇陵属于大型墓葬遗址。因为离城市近,能见度强,所以建设遗址公园的方式可以把文物发掘保护的科研和旅游结合起来,是对大遗址保护的一种探索。仅仅保护像秦始皇陵这样的大遗址里挖出的东西是不够的。划定保护范围有利于全方位的保护和研究,也可以限制可能给文物带来破坏的不合理工程建设。
历史秘密:如果秦始皇陵被打开,将会解开多少谜团?
秦始皇陵位于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面群山环抱。北临渭河,蜿蜒曲折,银蛇仰躺。巍峨的陵墓群峰环绕,与骊山融为一体,风景秀丽,环境独特。1974年春天,临潼县西阳村村民意外发现了一支庞大的地下军队:秦陵兵马俑。然而时至今日,这座千年皇陵依然深埋地下,但随陪葬墓出土的文物却总是诱惑着人们去思考:如果秦始皇陵被打开,会有多少谜团被解开?
第一个要解开的谜团,一定是秦陵地宫的规模。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修建及相关情况,史书记载:皇帝继位之初,历山被贯通而治,与世融为一体。天下遣一百七十万人,经三泉,下铜器,通墓。这座宫殿充满了奇怪的东西和珍宝。让工匠做一个弩箭,近距离穿的人就需要射。以水星为百河海,灌输机器,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以人鱼膏为烛,久而不散。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的壮丽景象。有穿越三泉而建的地宫,豪华的陪葬品,以水银为代表的河海,防止盗墓贼的弩,玄宫顶部装饰的天文星辰,地面模拟的中国版图统一图,鲸油制成的长明灯,长久照亮整个地宫...
《旧汉书》对秦始皇陵的描述包括“极深”和“极深”。此外,史料《汉书九义》中也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50大寿的时候,丞相李斯向他报告:我带了72万人修建骊山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都点不着。我在挖的时候,只听到空洞的声音,好像在地下。秦始皇听后下令“再走三百尺甚至。”而《吕氏春秋》记载“最浅者为狐之升官,最深者为泉水”,即最深者为泉水。如果“边上三百尺”可信的话,那么秦陵下部的面积就触目惊心了!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地下宫殿的深度在500到1500米之间。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个数字不可思议,因为如果把地宫挖到1000m,就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侧渭河的差距。这不仅会使地下宫殿中的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水倒灌到秦墓地下宫殿中的危险。同时,国内文物、考古、地质领域的专家学者推测,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从坑口到地宫底部的实际深度约26米,最深到地表约37米。
不管地宫的确切深度是多少,可以肯定的是,地宫的规模、复杂程度和巧妙结构都超乎想象。那么,传说和史书中“上有天文,下有地理”的地宫想象是什么意思呢?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给出了“天文在上,地理在下”的推论,应该是在墓顶上绘画或刻线。在Xi交通大学的汉墓中发现了类似“天文”和“地理”的壁画,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断。“地理”呢?北魏学者李道元解释“以水银为江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九州五岳,有地理之势”。
按照这种说法,地宫里应该有水银来象征山川地理,对应“天文”。1981年和1982年,研究人员在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汞含量测试。结果表明,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范围内存在强汞异常区,平均汞含量是陵外其他地方的8倍。秦始皇陵圈地汞异常是地宫大量汞挥发所致,其分布呈规则的几何形状,证明司马迁记载地宫“以汞为百河海”的内容属实。
人们不禁好奇的问,地宫里是什么场景?民间有很多传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秦陵地宫里有水银制成的地球各个角落,秦始皇躺在纯金制成的棺材里,游走在水银制成的河流上,巡视着帝国的疆域。当然,在真相大白之前,这些还只是传说。
秦始皇陵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大量无价的陪葬品而闻名。历史记载让很多人想搬家。那么,秦始皇陵被盗了吗?地宫被破坏了吗?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确实遭受过几次大的破坏,通过对陵内一些葬坑的挖掘也发现了被盗的痕迹。考古人员在墓地区域钻探时经常发现燃烧的泥土和烧焦的木炭,证明秦始皇陵的附属设施确实遭到了破坏。那么,秦始皇陵的地宫有没有被破坏呢?
考古人员通过对地宫周围水银含量的调查,断定地宫仍然完好无损,地宫表面检测到的大面积强水银成为秦陵地宫未被盗的有力证据。如果秦始皇陵有一个通往地宫的盗洞,水银早就顺着盗洞蒸发了。
史书中明确记载地宫中有一把防盗的“机弩之箭”,近距离佩戴者可“射之”。不仅如此,秦始皇以水银为河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营造壮美的自然景观,也是为了让陪葬的尸体和陪葬品长久不腐。而且汞的熔点很低,即使在常温下也很易挥发,而且汞本身就是剧毒物质。一旦吸入一定浓度的水银,就会导致死亡,所以地宫里的水银也能毒死敢于闯入的盗墓贼。考古学家在秦陵周围发现了多条通往地宫的地道,也表明地道内的五华土没有人工挖掘的痕迹。
当然,这种猜测只能到此为止,在发现秦始皇陵、揭开皇帝棺椁之前,我们无法得到答案。这些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的冰山一角。我们对地宫的了解只是基于猜想和勘测,相信这一系列的谜团和疑点会在未来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