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甄嬛传》?
雍正元年,17岁的和她的好姐妹眉庄、玲蓉一起参加了征兵。她有过充号的想法,但皇帝偏爱她的智慧、正直和尊严,最后三者一起被选中。但由于华妃的傲慢,眉庄受了委屈,令荣回心转意。天真的甄嬛逐渐成为后宫中的一个精明女人。当皇帝发现年羹尧的野心时,甄的父亲切断了年氏家族,终于打败了华妃。然而,他很快就被暗杀了,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进文字狱,锒铛入狱。生下女儿后,心灰意冷的甄嬛选择了进宫修行。在宫外,由于十七爷的悉心照料,他们相亲相爱,伺机飞走。后来由于误传十七世祖之死,甄嬛设计去见皇帝,回宫救腹中骨肉。由于双胞胎的出生,甄氏父亲的冤案得到了平反,得到了皇帝的重用,甄氏家族再次崛起。甄嬛多次躲过女王的陷害,最终扳倒了女王。可以被大自然欺骗,享受所有荣耀的甄嬛,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十七爷死在自己的怀里。皇帝死后,李鸿继承了王位,甄嬛被尊为太后。
如何评价?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认为,主题本身大小不同,但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写重大历史还是琐事,无论是写帝王将相还是写嫔妃宫女,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是否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大规模的《战争与和平》,精致隽永深刻的《羊脂球》,波澜壮阔的《三国演义》,还有《红楼梦》,这些都不取决于主题。《宫中皇后》与其他宫廷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无意表现风流皇帝与风月俏佳人的逸事,而是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直面封建皇帝生活的腐朽本质,揭示罪恶的封建制度下人的异化。
“最近社会各界对银幕上的‘后宫热’中的一些作品提出了批评。根本目的不是取消这类题材,而是反对这类题材创作中的庸俗化倾向和违背创作规律的‘跟风’。”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李准说,那些被大家诟病的后宫剧,要么是“无视历史真实的基本要求,随意颠覆和编织重要历史人物的整体定位和关系”,要么是“完全抛弃了对当时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主题的揭示,主要用后宫的情感波澜和权谋来揭示历史发展”,要么是“在没有批判甚至欣赏的情况下,展现和美化后宫生活中的嫉妒和权谋”《宫中皇后》与上述三部完全不同,其主要人物不是简单的欲望象征,而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把握的。就指导思想而言,成败的关键在于创作者是用历史来解释后宫战术,还是用后宫战术来解释历史,用先进文化感染人或者靠感官刺激和低俗趣味赚取收视率。
对此,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钟的态度是:“不能一下子陷入主题决定论,后宫题材都要受到限制;当然,也不能说主题就可以完全无所谓,因为类似的主题太多之后,整个艺术创作的生态环境就会失衡。”
钟认为,同题材电视剧主要取决于其价值追求。凡是体现积极、健康、严肃价值取向,追求真善美的电视剧,都应该支持;相反,我们应该坚决反对。面对观众,电视剧创作者应该是引领而不是迎合。就像《宫中皇后》中的创作者一样,不应该跟风盲从,而应该在同一题材中追求不同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
作家的高度决定作品的高度,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律。《后宫》是一部关于人性异化的巨著。最终被绘制成一个全景符号——宫殿,这是一个畸形病态的生命结构符号,是一个腐蚀人性的黑暗地窖。皇权制度和卡夫卡的官僚绞肉机没什么区别。”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主任张玉华教授表示,宫中宫女戏告诉世人,无论你拍什么,关键在于你拍出什么样的价值观。
中国视协副秘书长张认为,《宫中皇后》是当前古装宫廷剧格局中最好的作品,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细节细致、人物形象鲜明,更在于其思想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该剧从形式和精神两方面刻画了宫廷生活,批判了封建皇权制度。
所有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都是对历史的艺术阐释,真实的历史文本制约着想象的艺术文本,丰富了真实的历史文本。《宫中皇后》以严谨的创作态度演绎了一个写得很好的宫廷故事,跌宕起伏,透露出对腐朽的封建帝制的强烈控诉和批判。
“让历史真实,让历史戏剧化,让戏剧历史化。一个真正的皇帝撑起了这部剧的历史格局,而这部剧的核心就是甄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表示,虽然甄嬛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她实际上是中国几千年来无数后宫女性的缩影。宫中后妃中的“后宫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其中涌动。其实不仅仅是女人之间的斗争。他们的地位和荣誉与各自家族的兴衰息息相关。他们的悲哀在于,每个人都被杀了,每个人都在伤害别人。这是落后的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李准还认为《宫中皇后》对原著小说的改编,增加了剧集历史背景的阐释,营造了真实的历史场景和氛围,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皇权制度下的选秀制度和六宫制度,既是封建统治者对美好资源的霸权占有和垄断,也是对女青年的绞杀和对生命尊严的践踏。宫廷文化土壤无法长出真正的爱情之树,结束悲剧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埋葬皇权。
张玉华分析说:“该剧超越了是非善恶的二元对立,唤起了人性的弹性,写出了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可怕变异,表现了个体命运在巨大的历史面前的无奈、无助和悲剧性的挣扎。”
《后宫》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但它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进行探索。这部剧和80年代末出现的文化反思作品一样,很有批判性和启发性。”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红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说,这部剧基本上是站在启蒙的立场上描绘后宫的女性。在法庭斗争中,有的生命被毁灭,有的梦想消失,有的性格改变。虽然主人公甄嬛通过战斗保护了她的爱情、她的地位和她的孩子,并且获得了荣誉,但她失去了一个人想要的基本幸福和独立意志。所以这部电视剧和大部分后宫剧很不一样。它把朝廷不是当作桃花源,而是当作巨大的监狱。最终,甄嬛的命运被这座监狱和一种变异的文化状态所束缚。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玉琴也持相同观点。在她看来,面对历史,宫中的后妃们尽力协调历史与艺术,尊重历史规律,不走游戏玩法路线,注重内涵的挖掘,表现出创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以及把握历史与艺术关系的能力和勇气。
宫中后妃通过锤炼历史细节锻造了良好的审美品质。演员精湛的表演,精致的道具,优秀的音乐制作,都承载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感和高雅的文化品位。
“故宫里,高耸的高墙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山峰。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在后期制作上花了很多时间,把镜头里出现的山都擦掉了。”导演郑小龙说。为了亲身感受剧中人物的空间环境,营造真实的历史场景和氛围,他在拍摄前多次前往故宫,对人物住所离御花园有多远、宫殿之间的空间关系等琐碎问题进行了详细考证。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造就了后妃们在皇宫中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品位。尹红教授感慨地说:“作品艺术上体现出来的精致,也体现了其严肃、负责、值得追求的历史态度。”
刘玉琴注意到一个细节。电视剧按照严格的等级称谓,为身边的嫔妃、宫女安排了不同风格的服饰。“这样的细节足以洞察创始人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全剧在展现历史人物特定服饰的过程中,暴露了封建社会严格冰冷的等级制度,引发人们对特定时代人类命运的思考。”
古装剧的语言如何符合历史时代的特点,一直是创作者的难题。后妃在宫里的语言是半文盲半文盲的,他从《红楼梦》的语言里学到了很多。比如《仔细看》《你个小蹄子》《你好活啊》《你是上宾》《爬高了会掉下来》等,看过《红楼梦》的观众看到这个地方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丁振海解释说:“因为情节场景是在雍正时期前后,所以这样的语言运用非常恰当。”
曾庆瑞进一步指出:“该剧在语言上并不是简单地引用《红楼梦》,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红楼梦》语言魅力的精髓,多处透露出悲凉的色彩,具有一种悲壮的美的魅力。”
宫中后妃自觉追求文化品位,谈诗谈画,弹琴吹笛,赏梅赏雪,古典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非常欣赏宫中后妃所体现的文化意蕴:“时代、场景、服饰不言而喻,一些细节如鞋底的菜玉、旗袍的蜀锦、大衣的狐裘,都是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足以看出大师所创造的文化和知识储备。”剧中展现的衣食住行、药物、器皿、礼仪、官制等都很精致,对历史细节真实性的强调无疑增加了该剧的历史感。
张玉华评价说:“这部剧为今天的古装宫廷剧注入了一定的审美活力。他的音乐极大地开拓了该剧意义的深度,尤其是主剧中不断的无字哼唱,是一种永恒的苦涩,是人性的呐喊;有华丽的,也有平淡的灯光效果。总之,《宫中皇后》坚定而慷慨地遵从了电视剧的节奏、场景等话语形式,提升了电视剧的本体特征,为处于审美发展关键期的中国电视剧提供了启示。
《宫中皇后》在各频道播出后,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在荧屏“宫廷剧”的混乱中,《宫中皇后》以其深刻的批判意义为这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目前《宫中皇后》在各个地面站的收视率都很好。据该剧总制片人曹平介绍,广州电视台日均收视率达到6.39%,浙江电视台播出不到两周,收视率达到7.34%。截至6月底5438+2月18年2月,北京电视台影视频道收视率超过10.78%,位居各地电视剧之首。不仅如此,该剧还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看过宫里的后妃,就不想穿越到古代了。是封建食人社会,还是活在现代社会比较好。”看到皇宫里的皇后的观众的心被极大地触动了。
这部古装剧对现代人心灵的触动,恰恰是它的现实意义。据《文艺报》总编辑阎敬铭说,“整个皇宫里的皇后都显示了现代性”。阎敬铭说,《后宫》最大的成功在于塑造了甄嬛这个人物。剧中的甄嬛被赋予了罕见的品质:骨子里不爱权力,崇尚自由,追求真爱,本性善良。这些难得的品质也是现代人所需要和珍惜的。为了生存,甄嬛最终不得不向权力靠拢,依靠权力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甚至报复他人。主人公的无奈和妥协广泛存在于当代社会。是观众和主角之间的情感和体验上的共鸣,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宫中皇后》这部作品针对的是电视剧在收视压力下,在艺术质量和经济效益之间平衡的两难问题。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索谦说,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市场环境中。所有创作者不仅要考虑电视剧好看不好看,还要考虑能不能有收视率,投资能不能收回。宫中后妃能在这样的氛围中保持自身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索倩进一步指出,“在目前电视剧‘扎堆’严重的情况下,《宫中后妃》的成功其实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宫中皇后》的逆势,反映了当下电视剧创作环境的不合理。”索倩认为,电视剧同质化的“扎堆”问题,仅靠事后的文学批评和政策规范是无法解决的。
北京晚报文化部副部长吴勇说,观众喜欢才是硬道理。其实观众是有审美的。他们能看出什么是有文化追求的作品。他们可能无法像专家一样明确指出剧中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意义,但剧中人物的命运却让他们忧心忡忡。看完剧,他们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这才意识到剧的现实意义。
北京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陆颖对此非常认同。她说:“皇宫里的皇后需要几年时间来创作剧本并拍摄它。生不逢时的那一刻,至少从收视情况来看,观众是有歧视的。他们在厌倦了‘宫廷剧’之后,还能接受这部作品。”
电视是目前影响力很大的大众文化载体。“过去的历史主要是从书上读到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和其他媒体来了解它。利用现代大众传媒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素养,通过艺术欣赏理解历史精神,是艺术生产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宫中后妃身上,我们看到了造物主的精神,值得所有文艺工作者学习。”刘玉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