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有哪些习俗?
1,竖蛋
当春分到来时,蛋是漂亮的。竖卵,又称竖卵。
春分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南北半球昼夜相等,也就是说昼夜分为十二个小时。谚语说,“吃了春分,一天变长。”地球的南北极轴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处于力量相对平衡、引力稳定的状态,所以只有在春分这一天,才是鸡蛋直立的最佳时间。对孩子来说,下蛋的过程也是培养耐心、冥想、做事专注的好机会。虽然有输赢,但也不过是添点笑料罢了。大人也趁机教育鼓励,也是寓教于乐。
下蛋就像一种追求精神和身体安宁的仪式。在小心翼翼的努力达成目标的时候,你也放了一颗平常心在里面。做到了就像掌握了一个舒服的心态。
2.放风筝
清代诗人高定描绘了春回大地时,孩子们乘着东风放风筝的美好景象。“二月草长,杨柳醉春烟。孩子们早早放学回来,忙着在东风里放风筝。”春分到了,草长莺飞,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走出家门,沐浴春光,跑步放风筝,与生机勃勃的春日交相辉映。春分放风筝主要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3.吃春季蔬菜
春菜是一种野生苋菜,村民称之为“春蒿”。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摘春菜了。在野外搜索时,往往是绿瘦的,大约一个手掌的长度。采摘下来的春菜,一般在家里和鱼片一起熬制,称为“春汤”。有句顺口溜说:“春汤脏,洗肝肠。全家老少平安健康。”从一年的春天开始,人们仍然在家里祈求平安和健康。
春分吃春菜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很多地方至今还保持着吃春菜的传统。其实,春菜,又称生菜、千足菜,是春季饮食中典型的时令蔬菜,尤其是在春分前后。古人认为春分吃春菜可以保全家一年平安幸福,于是这个不成文的习俗逐渐流传下来。春分那天,全村的人都去采摘春天的蔬菜,并在他们的家中祈求平安和健康。
4.发一张春牛的图
春分是农业开始的重要信号。以前种地肯定离不开牛。因为当时没有现代化的工具,耕牛成了主力。但由于牛在当时社会的特殊价值,人们为牛设立节日,是为了期待农耕的顺利丰收。春分作为耕牛的节日之一,是“送春牛图”最重要的习俗。
顾名思义,“春牛图”是指一种类似年画的贴纸,画在黄纸或红纸上。这幅画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农民赶牛耕地的场景。春耕即将进行时发春牛图片是非常合适的,发图片的人一般会被称为“春官”。他们在发春牛图的时候,会不停地唱吉祥话,也叫“谈春”。
春芬养生
"草又发芽了,旧疾又发芽了."春分期间,气候变化剧烈,忽冷忽热。身体虚弱的人容易生病,有旧病的人容易复发。所以在保暖的同时,要多喝水,定时运动,按时睡觉。
此外,春季气温升高,血液循环加快,大脑供血供氧相对减少,所以人们常常会感到困倦,民间称之为“春困”。“春困”不是简单的多睡就能解决的,反而会越来越困。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多做深呼吸,给大脑提供足够的氧气,多伸展四肢,尽量少熬夜,保持好心情。
春分的关键词是“均分”。在这一天,我们享受相同长度的白天和黑夜。春分是古人留下的一个温柔的提醒,用来调整我们的身心,与自然保持平衡。从春分开始,我们一路走到了夏季的至日,白天变得越来越长。春分也可以成为我们重新出发的精神起点。
愿我们迎着漫长的阳光,拥抱柔软的温暖,一路走好,不放弃希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