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组织是孩子最好的思维课!如何让孩子喜欢整理东西?
这两年,基于离别的原则,我开始逐渐学会精简家里的物品,也有了一些孩子物品的收纳经验,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对于儿童物品的收纳,我的整理方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划定空间。
第二步:整理物品
1.空间-物体:圈定对应关系。
整理就是寻找物体与空间对应关系的过程。
因此,存储的关键步骤是划定空间。只要空间固定,就可以免去为新物品寻找更多空间的麻烦。从空间向后到物品的选择、规划和使用,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而不是放在角落里。
那么,如何划分适合物品的空间呢?
简单来说就是:需要的时候触手可及,不急用的时候能想起来去哪里找。
前半句“必要时触手可及”的意思是放置物品的空间符合我们的习惯。比如衣服放在卧室衣柜方便早上穿衣,鞋子放在玄关方便出门前穿鞋;后半句“不急用的话去哪里找?”这里指的是物品的摆放符合我们的思维逻辑。比如玩具放在玩具区,在那个区找一个玩具就够了。
把原理解释清楚,然后是空间规划的具体实施流程。首先,我们需要整理家里可以用来存放孩子物品的空间。以我家为例,大致可以分为这些:
卧室:衣柜
客厅:书柜、简易收纳柜、收纳盒、收纳架、鞋柜。
然后把孩子的物品分类后,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服装:床上用品、四季服装、鞋帽;
书籍和学习工具;
玩具:毛绒玩具、积木、拼图等。
出行工具:婴儿车、滑板车、平衡车等。
清洁用品:尿布、纸巾;
喂食工具:奶瓶、水杯、筷子勺、消毒锅、零食、辅食、奶粉;
接下来,我们为各种物品找到“家”。为了更直观的展示,我做了一个表格。
在这里你会看到书、衣服和旅行工具。在规划空间的时候,我又做了一个分类。分类的标准不是用途,而是使用频率或者使用场景。
根据使用场景,将鞋子与衣服分开,放入鞋柜中;根据使用频率,书籍、玩具和旅行工具被分为最近使用的和最近未使用的。最近用过的物品放在客厅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常用的物品放在固定的空间,需要的时候再用。
此时,你可能会有一个疑惑:孩子越来越大,玩具和书也越来越多。没有空间怎么办?在户型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有两种方案:
(1)固定储物柜和储物箱的数量;
(2)放弃旧的东西,为新的东西腾出空间。孩子长大后,总会有一些书和玩具不再看了,可以送人,可以二手卖掉,也可以丢弃;
说到扔掉旧东西,有些妈妈可能会舍不得,如果家里有老人,也会抱怨“丢了家人”。但不安定的家庭环境会让家人的心情变差,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了家庭关系的和谐,清理杂物就是清理内心的障碍。
另外,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都是万元甚至上万元。如果你生活在这些高物价的城市,家里有一堆没什么使用价值的物品,占据了价值几万元的空间,只是为了保留一份回忆。想想真的很不合理。文章是为人使用和服务的,人要减少对事物厌倦的想法。
2.整理东西:成为日常习惯。
根据商品的用途,我将每类商品整理如下:
-服装类别
衣服按四季分类,上下叠放在一起,取用方便;小件物品应根据用途分别存放在收纳袋中,如袜子和内衣、帽子、围巾和手套、毛巾、浴巾和床上用品等。
-书
我们家放书有两个地方:封闭式的书柜和开放式的书架。
封闭式的书柜是有玻璃门的,大人小孩共用。所以目前主要用来放孩子不看的书。开放式书架是用来放孩子目前正在看的书的。
在书柜里,我留出了两个隔间放儿童书籍。上层隔间主要放两类书:幼时读的书(年纪大了不爱读)和新屯老年要读的书(各种电商图书活动提前囤积的书)。下面的格子主要是适合当前年龄的书,这个分支定期用来替换开架的书。
开放式书架的布局比较简单,一共两层,比孩子的略矮,孩子可以自己拿。
在这里,你也会遇到一个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书会越来越多,孩子看完就不看了。还有一些练习册和贴纸书已经做过了,孩子再看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我们的空间有限怎么办?对于这类我不再看的书,我会定期整理,暂时放在一个大纸箱里,转移到阳台上。
阳台这部分“过期书”,通常我会选择送人或者卖二手书。如果是练习册,图片素材丰富的书,我会专门收藏。当孩子们做手工的时候,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剪贴材料。如果有平时喜欢做手写账的朋友,也可以用来拼贴手写账。因为儿童绘本、杂志等图片资料样式多样,设计美观。
玩具
我准备了三个收纳盒,目前不常玩的玩具放进1收纳盒,放在客厅的收纳柜里。其他玩具放在2个盒子里,放在客厅游戏区,孩子可以随时拿走。
-清洁和喂养用品
客厅有一个简易的收纳柜,一共四格,其中一格用来放清洁用品,比如湿纸巾、棉软毛巾、消毒纸巾等。一个格子用来放孩子的饼干、零食、麦片、奶粉等。不常用玩具的格子;还有一个格子,用来存放不常用的小家电。
当所有的物品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拿走之后,把它们整理在相应的空间里,把这个习惯传递给孩子,教会他们形成日常习惯。
现在每个学前教育平台都在推一些思维课程,基本的思维能力主要有:归纳、总结、比较、概括、联想、推理、想象、抽象等等。
对于0-3岁的孩子,思维的启蒙是从学会分类开始的。孩子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四种能力。
1,了解商品特性
2.找到物品的共性
3.体验秩序感
4.获得控制感
这四种能力会激励孩子提高认知,获得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有信心的状态。通过日常安排事情,从无序到有序的练习,让孩子体会到处理事情的掌控感,这是自信的来源。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现象,孩子喜欢反复看一个熟悉的视频,唱一首歌,背一首诗。因为熟悉感带来自信,这是孩子对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有控制感的标志。当他知道自己能做好的时候,他就愿意继续做下去,他期待自己的好表现能得到别人的欣赏。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了两个比较好用的技巧,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利用孩子的游戏大脑,把整理变成亲子游戏。
孩子天生有游戏大脑,整理东西不是任务,可以变成游戏。晚上睡觉前,如果想让孩子把毛绒玩具排成一排,放在桌子上。
你可以试着对孩子说:“该睡觉了。看玩具熊、玩具狗、白熊、松鼠和白兔。他们困得睁不开眼睛。让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让他们睡个好觉。别忘了跟他们说晚安。”
2.家长示范或协助收纳。
刚开始,孩子没有组织意识,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教他们如何组织东西。家长可以示范并告诉孩子,玩具玩完后要收好,放在盒子里。看完书后,把它放在书架上。重复,听,让孩子记住你的动作和语言,是培养整理习惯的第一步。
尽量邀请孩子一起储物。这个时候,不要抱怨孩子反应慢。如果孩子中途再玩,不要对他们大吼大叫。告诉他们我们在做什么,让他们理解排序的概念,但不要强迫他们马上去做。整理习惯需要一步一步养成。
以上是我个人存放儿童用品的经验。有问题可以留言告诉我!你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储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