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课件全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用十的方法计算9加几是比较简单的,学会用十的方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了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培养了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渗透变换思想,应用补十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困难
十法相加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把9加几转换成10加几。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棍棒、游戏用品。
学习工具:20根棍子,20张碟片。
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和灵感
老师:今天钱老师要带1班(1)的小朋友去参观运动会。在我们离开之前让我测试一下你。
1.检查密码。
复习数字2、4、5和8的构成。
2.10加上一些补充。
10+1、10+2、10+3、10+4、10+5
10+6、10+7、l0+8、10+9
老师:这些是多加几的公式吗?
老师:孩子们学得很好。我们走吧!
第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
老师:我们来到了运动场地的角落。你看了什么运动,有多少人参加?先自言自语,再举手报告。(按姓名回答)
总结:运动场馆有运动员和裁判员,跑步组有6名运动员,跳绳组有3名运动员,踢毽子组有9名运动员,跳远组有7名运动员。
2.试着谈谈想法。
老师:服务队的孩子们给运动员买了一些盒装饮料。纸箱里有多少盒子?散了多少箱?你知道有多少箱饮料吗?(按名字回答,黑板上的公式)
老师:你怎么数有多少个盒子?(指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1)1, 2, 312, 13.
(2)从9数到13。
(3)9加4等于13。
(4)13可分为9和4。
(5)先拿起一个盒子放在盒子里,然后想10+3=13。
3.获取方法。
老师:小朋友,你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好的补充。你觉得是哪种方法?为什么?
老师:几种方法都很好,但是依次数比较麻烦。很难一下子算出9和4加起来是多少。首先,看看一个纸箱能装多少个盒子。这个时候还是要换成10的箱子再考虑。10加几个框比较容易。(演示加+的过程)纸箱里为什么要放1?
我们可以用思维图来表达这个想法。我们可以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就是10,再想想10+3=13。
(板书:)
我们的想法在思维导图上一目了然。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老师:让我们看看操场。加起来能问几个问题?先问问同桌,比较一下谁提的多。老师有奖。
(点名提问并颁奖)
老师:刚才小朋友问的问题很棒。大家一起解决吧。
(分别展示毽球组和跑步组)问:毽球组和跑步组有多少人?
(指栏目类型,你怎么看,板书9+6=)
(展示四舍五入十的过程)画思维导图:
问:踢毽子组有多少人?
(指栏目类型,你怎么看,板书9+3=)
(展示凑十的过程)画思维导图,
(展示毽球组和跳远组)问:毽球组和跳远组有多少人?
(指栏目类型,你怎么看,板书公式9+7=16)
5.归纳算法的特点。
齐次阅读公式。问:配方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加数是什么?我们称之为九加几。
老师:我们如何计算9加几?是用9加几到10算出来的。(用箭头将公式与10连接起来)
一边画一边说顺口溜:看大数,分成小数,加起来是+,算。学生一起说后,同桌拍手说顺口溜。
6.动手操作。
(1)放小棍,左边9根红棍,右边3根黄棍。怎么算有多少根棍子?(展示在实体展示架上)
老师:你认为呢?(学生说完后,出示棍子,圈出。)
(2)放一张图,左边9个红盘,右边7个黄盘。你怎么数有多少个圆盘?(指栏目类型)你怎么看?
老师:在书上填上你思维过程的思维导图。(说出答案)
第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游戏:摘苹果。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特点:(先小声告诉你同桌)
9+1=10、9+2=11、9+3=12
9+4=13、9+5=14、9+6=15
9+7=16、9+8=17、9+9=18
总结:(1)成绩全过十。(2)少数分数比第二个加数少1。
问:这个1在哪里?掌握了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准确快速地计算出9加几的加法。
第四,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老师: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小朋友帮忙解答。
1.数菠萝。
问:如何计算一排有多少个菠萝?说说你的想法。(圈10)
2.数苹果。
(大屏幕显示15个苹果)问:一共有几个苹果?说说你的想法(圈10其中)
3.数鸡蛋。
(大屏幕显示鸡蛋图片)引导观察:一个鸡蛋盒能装多少鸡蛋?现在安装了多少个?问:有多少个鸡蛋?如何快速准确的计算?(展示移入卵子的过程)
4.数数蛋糕。
老师:一个盒子能装多少块蛋糕?盒子里有多少蛋糕?外面呢?怎么算?(指列类型)(演示舍入过程)
五、全班总结,提高新知识
老师:我们今天学了什么?
解决这些问题的更简单的方法呢?(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老师:对于这些问题,先想到9+1=10,然后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再把9加到1上凑成10,然后把剩下的数相加。这种方法叫做十法。十点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吗?;数学(高一上册)是96-98页的内容。它是基于学生对11 ~ 20和10的加法的理解,也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他加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了上述的教学目标。
因为具体思维是一年级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主要特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如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然后才能运用自如,迁移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如8加几、7加几、6加几。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补十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的关键是启发学生把9加几转换成10加几。补十的思维过程(即为什么要用补十的方法,怎么用)是这节课的难点。
有哪些教学方法可以突破教学难点,抓住教学重点,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一年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因此,我非常注意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有利于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习模式。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陈述,都应该受到课堂上其他人的质疑、回溯和推敲,让我们的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利用主题地图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一第一学期学生提问困难,需要教师引导,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在开放的讨论中搭建已知与未知的桥梁,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途径,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方法的过程中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突出的位置。
基于以上,我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自由探索学习,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在带学生接触新知识之前,再现与新知识相关的原有认知,复习数的分解和10加几的知识,为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做铺垫。
其次,仔细观察,积极探索。
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举例、学生模仿的被动状态。以学生集体独立观察和讨论为主题,学生可以在主题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并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研究成果,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数学交流。
在大屏幕上展示主题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谈论他们在操场上观察过哪些竞赛小组,他们有多少名运动员。小组讨论可以问几个关于加法计算的问题,接着小组讨论,在小组里汇报解题方法,列出9加几的公式,然后一起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用动画操作启发学生找到最简单的方法——十路计算法。这样就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学生自己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孩子的思维离不开行动,行动是智力的源泉和起点。在指导学生解题时,我让他们先放棍子和圆盘,再填思维导图。然后学生总结算法,一起读公式,找共同点,教顺口溜:看大数,分成小数,凑成十,数数。
第三,巩固新知识,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突破难点后,他们用一个摘苹果的游戏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风格,巩固9加几的知识,按照规律排列公式,观察数字的特点,找到快速正确的计算提示。
最后,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观察菠萝和苹果的图片,培养学生看图片列加法公式的能力;数蛋数饼是补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了数学知识的运用。
这节课的黑板设计主要是揭示9加几的算术,融入了化归的学习方法,既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又布局合理美观。
总之,这节课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积极探索,学习氛围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件第二册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正确计数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要知道100以内的数字都是由十和一组成的。
3.根据提供的材料,估算100以内的对象数量。
4.通过认识100以内的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数字的计数方法和组成。
教学难点:
当数字接近整十时,下一个数字应该是什么?
教具和学习工具的准备:课件,展台,每个学生100个物品。
教学设计理念:为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信息资源,通过全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到数字是数出来的,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首先,课前说话
1,老师:我们以前都知道哪些数字?(0-20),谁能从0数到20?(生命号,别人拍手),接下来谁能倒数?(数字2-3。70后,老师示意全班一起数,一起拍手。)
2.老师:真神奇,每个人都能数这么多。事实上,计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使用。你能告诉我们吗?(略)
【设计意图:复习20以内的数字,了解学生已有的计数知识。〕
3.老师:我们班有多少学生?(65),自己算。学生们站起来数班级人数。)
老师:谁能告诉我们你数了多少个学生?(学生报告,必有不同)
老师:谁想带领大家一起数?(让一个学生数,其他人一起数,结果是65个学生。)
老师:刚才数人的时候,39后面是什么?49后面是什么?59后面是什么?你怎么想呢?
老师总结数字的方法:边数和点数一样快。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班级人数,体现了计数的方法:边计数边计数,计数和计数一样快。同时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当数接近整十时,下一个整十应该是什么。〕
二、实际操作
1,老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计数。你在数什么?清点过的东西藏在你的抽屉里。拿出来看看。看看你有什么。你喜欢吗?
2.老师:现在听清楚要求。请快速清点桌子上的65,438+00件物品,并将其堆成一堆。仔细观察。有65,438+00个项目。仅此而已。
老师:请再数一遍10。
老师:现在多少钱?
老师:仔细看看这一堆20,就这些了。
老师:请把包里的东西都倒空。想想吧。刚才一堆10块,一堆20块这么多。再看看你面前的这堆,猜猜这堆有多少。
猜测(略)
老师:那么有多少呢?请仔细数一下。学生开始清点桌子上的物品,包括糖、枣、沙枣、棋子、棍子、铅笔、玉米粒等。)
3.学生报告数字的结果。
老师:你是怎么数的?a:有一个数字,两个数字,五个数字和十个数字?)
老师:刚才谁数了100?请举手示意。其实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每个包里的物品都是100。你数对了。(学生们欢呼雀跃。)
老师:有的孩子数数不准。我们要找出他错误的原因吗?
学生寻找错误的原因:
1,点的和没有数的快。
2.要数的项目太多了,有时候一不留神就会忘记。
3.我不知道我把整打转过来是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数和数的过程中感受到100以内的数的意义,学习各种数的方法,渗透数的方法,体验准确数出物体个数的方法,说明数是数出来的。〕
4.老师展示了100粒大米。谁能猜出这些是多少粒米?(猜测)
老师:看着这100粒米,再看看周围同学课桌上的100个物品,老师不明白。都是100。为什么有些是堆起来的?有的堆小?
生:因为有些事大,有些事小。
老师:刚才,100个糖果,100支铅笔,100粒大米……我们都可以用100这个数。(板书:100)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字的含义,提高估算能力。〕
第三,探索活动
1,数字,数字构成
老师:请数出35项,如何摆放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小袋和橡皮筋。(老师提前在包里装了一个小包和一根皮筋)
数数并列出35件物品。(教师巡逻和引导)
老师让一个拿着铅笔的学生在展桌前展示,然后让一个拿着小书包的学生在展桌前展示,并说出了这样做的原因。
同桌同学互相检查,纠正摆放错误。
老师:看你的35项,同桌互相对话。35中有多少个十和一?
黑板:35有三个十,五个一。
老师:请继续从35数到42。
老师让一个数棍子的学生展示42根棍子的排列。42中有多少个十和一?
黑板:42有四个十,两个一。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运算活动来理解数字的构成。
老师:从45数到63。63中有多少个十和一?
老师:请一个学生说一个数字,然后大家来数。同桌再考一次。
老师:你能从88数到100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数字的构成,从任意一个数字数到下一个数字。
老师:学生们越来越会数数了。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让我们看一看。课件分别展示了汤圆和钢笔图片。
(1)说出十位和一位。有多少个饺子?(课件显示答案)
(2)表示十位和一位。告诉我。有多少支钢笔?(课件显示答案)
2.估计数、计数数和100数的组成
课件展示了一百只羊的动态图片
老师:猜猜有多少只羊?(猜测)
老师:有几个?你数一下!(动态羊很难数,很多羊也很难数)
老师:谁能想出一个让我们更容易数出有多少只羊的方法?(想个办法)
老师:给我看10动态羊,用围栏围起来。现在让我们再数一遍。(同学们赶紧数了一下100)
老师:你怎么这么快就数出来了?计数的方法是:10,10,10十位。
老师:10是什么?黑板:10 10就是100
板书:理解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渗透估算意识,认识到10数的优越性,认识到10数就是100,从而突破知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