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怎样在中国传教的?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了近三十年,不仅受到了万历皇帝的信任,还结识了不少士大夫,其中更有一些后来改信了天主教,这可以说是他传教的成果。

他在中国的传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利玛窦花了大量时间用来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这是他了解中国的基础。而当他最开始在中国传教时,为了不遭到驱逐只能低调行事,不仅对外假称自己来自天竺,还身穿佛教僧侣的衣服。之后,他认识到士大夫是中国的掌权阶层,而佛家是学习儒家的他们所排斥的。于是利玛窦改变策略,向他们模仿,开始蓄发开始留须,还穿上了他们的儒士服。这就是他传教方式不断优化和进步的体现。

通过不断结交士大夫,利玛窦在传播天主教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了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因此,他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传教之路,结交士大夫也是其中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对天主教教义进行解释和翻译时把它与儒家相结合。

天主教信仰上帝,而中国人崇拜上天,利玛窦将两者结合甚至画上了等号,认为中国的上天不是指自然界的天空,也是在指神灵,因此和上帝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另外,利玛窦把天主教的教义阐释为“爱”,爱上帝同时也爱世人,又把它与儒家提倡的“仁”相比较,认为两有许多类似和重合的地方。如此,中国士大夫便慢慢接受了他的传教。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士,徐光启是明朝的官员。两人原本毫无关系,却因为利玛窦来华传教而产生联系,更应该说是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而结识。

据说,徐光启第一次听说利玛窦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当时他在韶州,从另外一位传教士那里第一次初步地了解到这个世界,见到了世界地图,也是从他那里知道了利玛窦精通西方自然科学。可惜,在他求知若渴地找人引见利玛窦时,他已经离开。之后,徐光启在南京追上了利玛窦并进行了第一次会面,不过这次见面时间很短,直到利玛窦被万历皇帝允许在北京长住,两人才得以真正结识,从此交往甚密。

在北京时,徐光启不断向利玛窦学习讨教,尤其利玛窦早先就凭借自己过人的中文水平翻译了一些西方书籍,书中的宗教、数学、天文等知识都值得他学习。天主教的教义让他觉得中国的儒家可以用它来弥补和完善,而自然科学更是让他认识到中国人在此方面的不足。于是,两人开始合作翻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几何原本》。另一方面,利玛窦也同样是被中国文化所折服,而这也是他在此传教必须的要求,因此他学习中国文化的途径除了看书就是结识知识分子,徐光启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

除了相互学习,徐光启也可以说是对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帮助最大的人,他和李之藻和杨廷筠并称为“圣教三柱石”。徐光启不仅自己加入了天主教,圣名叫保禄,他还劝说自己的家人和认识到朋友入教,此外给传教士们提供经费,从政府层面保护他们。

利玛窦出生于1552年,经营药店的父母算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利玛窦从小在耶稣会开办的学校读书,先是在家乡当地的一家中学后又急速在另一家学校学习。虽然如此,利玛窦的父亲并不喜欢儿子与教会接触,所以在利玛窦16岁的时候,他父亲把他送去比较远的学校学习法律。然而利玛窦是真心喜爱神学,因此仅仅三年,他就未被父亲希望,中断了对法律的学习,不仅进入耶稣会实习,而且之后还加入了耶稣会。

之后,利玛窦刻苦学习,内容不仅包括哲学和神学,还有天算、拉丁文、希腊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等。1577年,利玛窦因受命要前往东方传教而来到葡萄牙里斯本,第二年与另外14名传教士一同乘船前往印度。

虽然在海上遭遇了暴风雨,6个月后利玛窦最终安全地踏上了印度的土地,之后他一边传教一边继续学习神学,期间他还晋升为了司铎。到了2年后的1580年,利玛窦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神父,同时他派往中国传教,于1982年抵达中国澳门。虽然居住地有所改变,但利玛窦之后就基本一直生活在中国直到他在北京病逝。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不仅向中国传播了天主教、自然科学等西方的知识,他还主动学习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写下许多著作,是中西文化交流最早的传播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