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架的小班安全教案
小班安全教案不打架1活动目标:
1,培养孩子的团结友爱意识。
2、让孩子明白打呼噜是不文明不友好的行为,做个好孩子。
3.愿意与同龄人和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5.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儿歌:《不要打》小刚不小心踩到我了。我不会骂他,也不会打他。打骂不好,不是好娃娃。
2.图片:一张打架的图片和一张打架后受伤的图片。
活动流程:
首先,开始部分:
1,老师展示图片:一张打架的图片,提问。
老师:图中的孩子们在做什么?为什么?
少年:打架。
2.老师展示一张图片:打架后受伤的图片,提问。
老师:打架之后身体会怎么样?
受伤了...
老师:所以孩子之间有矛盾就什么都做不了?
杨:不打架。
老师:你不小心踩到别人的时候说了什么?
杨:说:对不起。
二、基础部分:
1,小朋友认真听童谣内容,老师背童谣:“不要打”。
老师:儿歌里是谁?
年轻:小刚
老师:小刚做了什么?
杨:不小心踩到我了。
老师:我有没有在童谣里打他骂他?
杨:不会,打骂都不是好娃娃。
2.老师和孩子一起读儿歌,感受儿歌的内容,明白打骂是不文明不友好的行为。
老师:小朋友,让老师带你,跟你读,好吗?
杨:很好。
老师总结:打骂是不友好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会打架的孩子,所以孩子要做好娃娃,不要打骂。
第三,结尾部分:
情景表演“不要打”:两个孩子在玩耍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踩了另一个孩子的脚。
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做。
不打架的小班安全教案第二部分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体会文明用语的含义。
2.感受歌曲搞笑有趣的特点。
3.初步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
4.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会唱歌。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鸭子,青蛙,公鸡和乌鸦的图片。
活动流程:
第一,谁急着说
1.(分别展示四种动物的图片)它们是谁?谁会学他们叫什么?
2.有一天,鸭子、青蛙、公鸡和乌鸦相遇了,它们争着说话。会发生什么?
3.我请了四个小朋友拿着这些小动物的半影,选一张你想玩的动物牌,然后听我说。让我们一起学动物叫,好吗?
4.你能听到他们刚才在一起说话的声音吗?听完有什么感受?
总结:对了,大家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声音会打架,谁也听不清楚。
第二,说话的时候听不清楚(欣赏歌曲)
1.一位音乐家创作了一首关于小动物争先恐后说话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请给我讲讲这首歌。听完有什么感受?
3.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这次听的时候,请说说这首歌。有意思吗?有什么好玩的?
总结:这首歌被传唱。一个人唱,很多人一起唱。听着歌,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争抢着说话的样子,给人一种有点滑稽的感觉。
4.小动物们在争先恐后地说话吗?为什么?谁来教他们怎么说话?
总结:我们孩子都是讲文明的好孩子。现在你一定知道了,只有一个一个说,才能听清楚。
第三,听和唱
1.现在让我们再听一遍这首有趣的歌。听到请拍手,听到请拍腿。
2.鸭子是怎么叫的?(老师弹节奏)我们一起学(用同样的方法学青蛙、公鸡、乌鸦的叫声)
3.四只小动物一起唱歌,就变成了噪音,让人很不舒服。我们能有什么好的方法让他们的歌声好听?(一个一个唱)《让我们一起尝试历史》
4.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唱歌的时候注意声音,不要打架。
5.你觉得我们唱得好吗?为什么听起来很好听?
4.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以后再也不会急着说话了。因为我们都是一个个学会说话的能力的,对吧?
活动反映:
这首歌生动传神,歌词搞笑易懂。学习小动物各种节奏的声音,新奇又熟悉,孩子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让孩子在唱歌的时候感到很快乐,有利于他们乐观开朗性格的形成。歌曲的音域是6度(1=C),最高音B,旋律设计主要在孩子感觉最舒服的音域进行。比较适合小班小朋友唱,速度适中,2/4拍的拍子,稳定,容易让小朋友掌握。
不打架的小班安全教案第三部分活动意图
小班的孩子刚进幼儿园时,还没有培养起排队等候、轮流喝水、洗漱、上厕所的意识,经常会出现拥挤、碰撞、推拉等情况,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活动,还可能引发各种安全问题,如摔倒、磕碰、划伤等。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尤为重要。
活动目标
要知道在洗漱、喝水、上厕所的时候,你会等着,不打不推。
要准备的活动
1,多媒体教学资源:图片“不要推”,图片“哪些宝宝做得好”。
2.童书,第18-21页。
活动过程
1,阅读18—21页的《童书》,或者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不要推》。
(1)请告诉孩子:
你看到了什么?那些孩子是怎么洗手的?你认为谁做得好?谁过得不好?为什么?
(2)总结:洗手时人多水龙头少,孩子不能同时洗手,要排队等候,不能拥挤、争抢或推拉。
2.引导孩子知道在幼儿园需要排队等候,轮流做什么。
(1)请告诉小朋友:小朋友在幼儿园需要排队、轮流做什么?喝水、上厕所、玩滑梯等。)
(2)组织孩子学习儿歌《不要推》。
先教孩子学儿歌《不要推》。孩子熟悉童谣后,可以用其他内容代替童谣中的“洗手”,如上厕所、在滑梯上滑行等。
(3)阅读18-21页的《童书》,或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哪些宝宝做对了》。告诉我谁做对了,谁做错了。
3、情境练习:排队轮流喝水。
(1)请按男女生分组,到饮水处排队依次喝水。
(2)总结:很多人做同一件事时,要排队等候,不要争抢,不要推搡,这样就不会出现被推倒、碰伤等现象。
活动扩展
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依次上厕所、洗手、喝水、玩滑梯的意识和习惯。
附:儿歌
不要推
洗手,不要推,
小心滑倒受伤,
排队等候。别担心,
牢记安全。
小班不打架安全教案第四部分教学内容:
1,学唱歌,有感情有表演的唱《好朋友》这首歌。
2,节奏学习和练习,学生会打节奏,做出准确的判断。
教学目标:
1,学习《好朋友》这首歌,带着感情表演演唱。
2、打造小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
3.为歌曲《好朋友》伴奏演唱。
4.唱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师生问候:1234554321。同学们好!老师你好!
1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两首歌,翻到课本第16页《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和《吹芦笙》。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唱歌。
2.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课“好朋友”。请打开课本18页。请和老师一起读歌词,老师读一遍,学生读一遍:一起笑一起笑,一起开心地唱。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嘿!嘿!非常好!我们再读一遍。第二遍读的时候,要注意中间拍手的动作,拍两下,使之均匀。
3.现在我们加动态节奏,跟着老师一起拍手念《好朋友》的歌词,有节奏地朗读:一起笑一起笑,一起开心地唱。团结友爱手拉手,我们都是好朋友。嘿!嘿!
4.学生们读得很好。老师现在将教你这首优美的歌曲。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学唱《好朋友》,老师弹钢琴,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唱两三遍)
5.分组演唱歌曲,注重小组成员的创造力。教师介绍小门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小门中进行创造性的改变。他们可以拍手、点头、握手、拍肩或唱“拉”,允许每组做出不同的动作。(不同的表演和对门演唱加深了对歌曲的记忆)
6.学生们唱得很好。你真聪明!所以老师应该奖励你。请看黑板。老师展示节奏型。老师先弹节奏,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弹节奏,反复练习。老师现在要和你们做一个游戏,听听游戏规则:老师要把这些节奏打在门上,每个节奏前面有1,2,3,4,5。如果你认为我打的是哪一个,用手指做出来,而不是大喊大叫。老师走到门口,用手在门上打出上面的节奏类型。有同学伸出手指解释自己打的是哪一个,要多训练。
7.你太棒了!让我们现在就伸出双手,和老师一起陪伴“好朋友”。老师边唱边和学生们拍手。
8、很好,很整齐!现在让我们做一个歌舞表演。根据对歌词的理解,老师会先和一个同学表演,教学生怎么表演。在表演的同时,其他同学也唱起了这首歌。引导学生做动作,自己创造动作。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好朋友》。我们是好朋友吗?是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打不骂。很好。你们都很聪明。最后,让我们携手唱这首歌。
9.下课:同学们再见!老师唱着歌和学生手牵手走出教室。
教学评估:
1,能背诵《好朋友》,学生参与率和参与度以及情感反思。
2.设计小门时学生动作的表现和整齐度。
3、节奏训练的掌握,听节奏和打节奏。
4.唱腔和伴奏的整齐以及从中表现出来的合作协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