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应急工具箱”探索阅读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在回忆自己的创作生涯时,特别提到了祖父的超大实用工具箱。他写道:“为了尽自己的能力写作,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工具箱,然后加强肌肉力量,这样你才能有力气把箱子带在身边。当你做到这一点,你就不必在困难的任务面前感到气馁。相反,你可以拿起适用的工具,立即投入工作。”在我看来,对于初学者来说,好的童书和好的课堂:20个阅读教学案例整本书就是一个随时可以随身携带的应急工具箱。

工具箱的第一层是明确的,这是一个清晰的参考书目和研究列表。从一年级的神奇狐狸先生到六年级的不老泉,总有20本,翻目录的时候有些疑惑。这种分类的基础在哪里?看完全书,我隐约猜到了几点:《神奇的狐狸先生》和《我和我的小妹妹克拉拉》排在第一位,因为这两本书充满童心,过山车般的情节急转直下,让人既紧张又开心。一年级小学生应该很喜欢;《一年级大人物,二年级小人物》之所以排在二年级,从书名就能看出来。皮皮长袜子排在三年级,可能是因为皮皮刚刚九岁。西游记排在五年级,对应的是摘自五年级课文的《猴王出世》;《城南旧事》排在六年级。书中,小英小学毕业,把毕业证放在书桌的抽屉里,默默地说:“爸爸的花掉了,我不再是孩子了。”

教过书的人都知道,自己看书和带着一群孩子完全是两码事——因为整本书容量大,上课时间有限,所以学习清单大部分时间都是不可或缺的。书中的18学习清单,每一个都是随书印刷的,对于想教整本书阅读的老师来说,确实很有帮助。

一般来说,一本书有一个学习清单就够了,但是《柳林风声》有五个学习清单。你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她咨询了岳老师后回复说:“前三张图用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鼹鼠和老鼠去找小水獭那一章,对孩子来说比较难。后两个是看了整本书,根据我们交流的主题设计的。”当然,有时候一个学习清单的容量是很大的。西游记学习清单中的三项(隔怪、扫佛经、三访悟空)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用来配合和推动整部西游记的阅读。

提起工具箱的第二层,里面有一些隐藏的工具。这是一本教学用书。换句话说,看完这本书,你就知道如何带领孩子阅读了。教学目标、课堂板块、操作流程、一致的核心问题、只能在某一阶段提出的适时提问,一应俱全。看看《长袜子皮皮》这一课。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围绕“游戏”营造快乐的交流氛围,分享皮皮和皮皮的故事带来的快乐;二是在分享观点的同时,多角度了解“皮皮”这个人物;三是通过阅读《皮皮在海上遇险》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与学习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板块都是按照三个教学目标明确进行的,特别是每一个板块之后都有100多字的设计意图。第一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写的:“用游戏导入,不仅可以营造愉快的交流氛围,更能展现本书所倡导的游戏精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这本书共有25章,每一章都侧重于讲述事件而非塑造人物;而且故事之间相对独立,几乎没有因果关系。所以把故事和游戏结合起来,才符合这个童话的叙事特点。”让用户知道为什么,为什么。

无论是显式的还是隐式的,都是常规的标准工具。在这个便携式工具箱的第三层,有20个整齐排列的专用工具包、手柄和卷尺、电笔和螺丝刀...它们互不相同,是20本书的20个具体的现场操作,一一对应,井然有序。

书中记录的课堂形式有两种:导读课和交流课。读一本书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导读课处于前端,意在品味它,激发孩子对这本书的浓厚兴趣。交换班位于后端,意在帮助孩子深入讨论书籍内容,交流阅读经验。两种类型的课程,老师都很重要,只是侧重点不同。阅读指导的过程是线性的,像一条蜿蜒向前的河流。教师需要思考隐藏的和显而易见的作品,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呈现出来,尤其是对文本的精细剪裁。通信类是海量的,就像钴池、小石池池、洪诗池,相互连接。班级时而摇摆,时而爬行,时而下沉。要靠优秀的课堂环节设计来激活年轻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交流勇气。追求课堂教学的青年教师,不妨通过仔细琢磨同一本书里的两类课,学到很多东西。

至此,开头的问题答案逐渐清晰。如果要问20本书的排序依据,答案就是四个字:课堂练习。这本书是教案的集合,是课堂场景的记录,也是亲身经历。

我们的时代充满了恐慌和无意义的感觉。在这个时代,阅读整本书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和智慧,也是为了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来应对千变万化的局面。维克多·弗兰克说:“在十诫似乎失去绝对效力的时代,人们必须学会倾听从一万个独特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万条戒律,他们的生活就是由这些情境组成的。至于这些戒律,他求助于并且不得不依靠他的良心。鲜活的良知也是唯一能让人抵制空虚(墨守成规和极权主义)影响的东西。”众所周知,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世界。带领孩子读大量的好书,是为了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装备和经验,有能力应对属于自己的未知世界,培养自己未来草一样的忧郁和红花般的青春。

(作者是语文老师)

中国教育报2021版11。

作者:郭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