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孩子敢于说话,大胆发言。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是要让孩子敢于说话。“创造自由、轻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支持、鼓励和吸引幼儿与老师、同伴或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如何引导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容要求之一。只有创造一个轻松、温馨、愉快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有话可说,敢说,有话可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面对孩子参差不齐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孩子说话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那些话少的孩子,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同时,要丰富孩子的生活,为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孩子入园,抽时间摸摸他们的头,抱抱他们,多和他们交流:“你们喜欢玩什么?为什么?你今天为什么不高兴?”通过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表现,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再比如在游戏活动中,让一部分孩子先说说自己的计划和打算,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活动结束后,让孩子们说说他们是怎么做的,并对他们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第二,利用游戏丰富孩子的词汇,提高语言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充分利用游戏这种最好的形式,让孩子主动探索和参与,从而在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语言能力。我主要是通过孩子喜欢的转角游戏和语言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区角游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主发展,自由交流。小班儿童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他们很活跃,喜欢新事物。所以,要根据年龄特点,给孩子提供各种多层次的活动素材,不断变换区角活动的内容,让孩子时刻保持新鲜感,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才会丰富多彩,才会不断交流经验。

孩子们也喜欢语言游戏。老师说一句话,孩子学一句话,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也可以在特定环境下进行。如“请告诉我这个”游戏:“我是一只小蜜蜂,嗡嗡叫”和“我是一只小蝴蝶,在飞”。当孩子发音不正确时,老师可以及时纠正。这种游戏不仅从单词开始,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第三,鼓励孩子相互对话,让孩子在对话中提高语言能力。

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儿童之间的交流是主要内容。鼓励孩子平等地互相交谈,形成生活对生活的互动,这是一种很好的人际资源,让每个孩子都喜欢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交谈。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孩子的一切行为都与老师的要求高度一致,看起来规范、训练有素,但这样的教学活动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化交流和个人情感体验;但在一些集体游戏中,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老师往往会指定那些在老师眼中比较聪明、比较大胆的孩子为主角,这就给了一些孩子“特权”,导致大多数孩子被动、自卑,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自信心。

这就要求教师交替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为孩子的交往提供了不同的条件。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有时会和老师交流,有时会互相交流。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经常进行充分的交谈。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交流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同龄人的乐趣。在个体活动中,孩子单独与老师或同伴交流,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这对于不善于在集体情境中与人交谈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

过去我们在特殊语言教学中侧重于复述故事、背诵儿歌、造句,却没有想到,其实孩子是在交流中自己习得语言的,而不是被教会说话的。只要能激发孩子的表达热情,创造交流的机会,就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时,只要我们抓住每个孩子的实际,掌握孩子语言学习的规律,让孩子多看、多听、多说、多练,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激发孩子表达自己的欲望,那么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