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输不起”?

我们身边有很多从小就争强好胜的孩子。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输不起是正常现象。不管怎样,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比别人更好,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得到父母的表扬。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很容易走进问题的死胡同,比较偏激,比较情绪化,所以竞争力特别强。

输不起的孩子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采取逃避和逃避的态度。比如孩子跑得比别的孩子快,发现落后了就直接放弃跑。另一种是一旦孩子在游戏中输了,或者做不出比别人更好的事情,就会发脾气,哭着炫耀自己的愤怒。

竞争精神是一把双刃剑。竞争精神是孩子进步的动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但是,好胜心太强的孩子,往往渴望赢得东西。一旦失败,他们无法承受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产生各种问题。一旦输给别人,就容易抑郁颓废,很难客观看待问题,吸取教训。一旦获得优势,就容易自满和盲目自信,很难有大的作为。

人不可能一辈子都是赢家。比赛输了是小事。孩子以后会面临更多更大的挫折和挑战。学会“输不起”比学会如何赢更重要。作为父母,如何教会孩子正确看待输赢?以下是一些方法:

1,要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

对孩子来说失去已经够难了。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合适,但是家长要尽量用同理心安抚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知道自己不是无理取闹,自己其实也很苦恼,只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给予适当的引导。

2.父母的态度很重要,享受的过程更要重视。

孩子在乎输赢,部分是因为父母的态度。也许父母认为不要求孩子赢,但如果不恰当地表达对输和赢的态度,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联系和归因;比如,孩子赢了就大力表扬奖励,输了却没能给予正面鼓励,甚至表达出一种遗憾,这可能会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家长要强调的是孩子是否努力,是否进步,是否享受过程中的乐趣,并给予表扬。

3.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进步。

竞争总是有输有赢。有时你赢,有时我赢。这种比赛或竞争是有意思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别人赢了,不代表自己差,而是自己还有提升和挑战的空间。同时,别忘了提醒自己的孩子,看看他们是否比上次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