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
蹴鞠是中国古代汉族人民甚至国军中广泛流行的一项技能和运动,是今天足球的起源。作为汉族的一种重要文化,它影响着其他民族,直到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其实,蹴鞠的出现以及这项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从出土文物和其他历史文献来看,黄帝在中国最鼎盛的时代就已经推动了这项运动。至少,《战国策》和《史记》对蹴鞠的描述比较详细。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蹴鞠在齐国首都临淄非常流行,后者则记载了蹴鞠已经是国军训练士兵的重要体能和技能训练项目。考察评估士兵体能,谓“下蹲鞠躬,军情亦好,故练武士,知有材也。”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在游说齐宣王时是这样描述临淄的:“临淄很富,很真实,它的人民都是那些弹琴、打鼓、弹琴的人。”蹴鞠又称“踢”、“蹴球”、“踢圆”、“造球”、“踢圆”,其中“踢”是用脚踢的意思,“弓”是皮球,“蹴鞠”是用脚踢的意思,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自战国以来,蹴鞠经历了一千年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最终在清朝中期在中国消亡。
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最早有记载的足球活动。
2006年5月20日,蹴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