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音乐的形式有哪些?
一、曲式介绍
主题
(主题)音乐中与众不同的旋律。它表达了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音乐思想,是音乐的核心。它生动的形象和短小的结构是音乐发展的种子。它表达一定的思想、个性和风格特征,是音乐结构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大多充满了歌唱性,易于人们理解和记忆。优秀的音乐主题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有的作品只有一个主题,更多的作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代表不同的个性,形成对比。主题往往出现在音乐的开头,但有时它的全貌只有在整个作品不断展开时才能展现出来。
曲式
音乐的结构形式。旋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按照这几段的规律,带* * *的曲式就是曲式。段落的结构和音乐形式:一个段落通常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由两个四小节(或八小节)乐句组成的“音乐片段”在器乐中最为常见。特点是平衡,平衡感强。仅由一个段落组成的音乐称为曲式。
二分形式
它由两个明显的段落组成,前后对称或相互对比。它的一般图式是a+b,这是音乐的基本形式之一。
三部曲形式
它由三段组成,其中第三段与第一段相同或基本相同,第二段具有对比性质,第三段具有再现性质。它的图式是a+b+a。
复杂三部曲
三段式音乐的复杂性。里面不止一段。
身体由两个或三个部分组成。它的图式是:a+b (a++a等等。这种形式常用于器乐。
形式的变化
(变奏曲形式)先用自己的段落演奏一个主题,再用一系列主题(即变奏曲)进行变换,使主题通过许多不同的变奏曲以多种方式演奏出来。它的图式是: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从三五次到几十次不等。变奏曲的主题大多优美动人。常有以变奏曲形式写成的独立音乐,也用于大型音乐如奏鸣曲(通常用于慢乐),如贝多芬的《激情奏鸣曲》。
回旋曲
回旋曲(Rondo form)起源于欧洲民间舞曲,在18世纪初的法国古典钢琴曲中被广泛使用。原理是重复的基本主题和几个不同的“间奏”交替出现。它的模式是:a(基本主题)+b(第一次插入)+a+c(第二次插入)+a...这种曲式适合表现活泼欢腾的场面,常用于奏鸣曲、交响乐等大型乐曲的最后乐章,以热烈的气氛结束乐曲。
奏鸣曲形式
(奏鸣曲式)是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是欧洲18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器乐体裁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大多数交响乐的第一乐章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其结构大致如下:
奏鸣曲总是用快板写成的,所以《奏鸣曲》(组曲)中的奏鸣曲乐章常被称为“快板乐章”。关于奏鸣曲式的三大部分(呈现、展开、再现),有人类比说,它的呈现似乎提出了矛盾的、值得商榷的问题;扩大部是讨论甚至矛盾斗争,再生产部是急于统一认识,做出初步结论;“结尾”(epilogue)是一个总结。奏鸣曲式中“对比—发展—统一”的结构布局非常适合表达复杂甚至戏剧性的内容,所以奏鸣曲式不仅是“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中不可或缺的乐章,也是管弦乐的“序曲”和“交响诗”。
“奏鸣曲”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叶,原意为“声音片段”。当时的“奏鸣曲”没有确定的组合形式,只要是器乐,都可以称为“奏鸣曲”。18世纪古典乐派时期,作曲家开始重视音乐动机的转换,发展出明确的“奏鸣曲”形式,其中包括三个或四个不同速度的乐章。
由于“奏鸣曲”的结构简单易用,很多音乐形式都是以“奏鸣曲”作为作曲的蓝本。比如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都可以看作是“奏鸣曲”的另一种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奏鸣曲”已经从简单的器乐演变为具有主题性、发展性和再现性的复杂音乐形式。
索纳塔,原为意大利语,来源于拉丁语“索纳塔”(歌唱),与“康塔塔”(康塔)一词相对。它是声乐套曲的主要体裁之一,原意是“用声乐演唱”,一个是“响”,一个是“唱”。起初,奏鸣曲一般指各种结构的器乐。直到17世纪后期,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的作品才开始形成几个对比乐章的奏鸣曲。在十八世纪,它被塑造成三个运动。海顿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乐章。后来在“演奏交响组曲”中加入了一个小步舞曲,插在第二、三乐章之间,成为有四个乐章的“演奏交响组曲”。贝多芬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后来的作曲家用圆舞曲作为第三乐章。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于一套音乐,但它并没有从交响乐中分离出来。它是大型组曲的体裁之一。
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曲奏鸣曲式是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属于奏鸣曲式的一种变体,主要用于大型器乐组曲(奏鸣曲、重奏、交响乐、协奏曲)的最后乐章,有时也用于独立的器乐作品。其结构如下:
华彩乐段
(华彩乐段)音乐术语。原指意大利歌剧中咏叹调结尾独唱者即兴创作的段落。后来,这种段落经常被插在协奏曲的乐章末尾。通常乐队停止演奏,独奏者充分发挥他的演奏技巧。这部分表演更自由,难度更大,所以更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是独奏即兴创作,后来作曲家开始创作,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独特的段落。
三生中学
(三重奏)音乐术语指三部曲创作的圆舞曲、进行曲、谐谑曲或小步舞曲的中间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旋律流畅,风格柔和,换了一个新的曲调,前后部分对比很好。三个音调中间部分的名称是从意大利三重奏演变而来的。在西欧古代器乐和舞曲的中间部分,往往会有一个三重奏标记,用三种乐器演奏,以此来对比前后整个乐队演奏的音量。
二。音乐流派介绍
序幕
(Pre1ude)原文的意思是“前言”和“引言”。它是一种单一主题的中小型器乐。它起源于15、16世纪某一段音乐之前的引子。刚开始往往是即兴创作,有试乐器音准,动手指,为后面的音乐进入做准备的功能。很多作曲家都有独立的钢琴前奏曲。19世纪以后,西方歌剧、音乐剧中的开场或幕前音乐也被称为“前奏曲”,其含义与上述独立体裁不同。
提议
(序曲)是音乐的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17、18世纪歌剧的序曲可分为“法国序曲”和“意大利序曲”。前者是复调风格,由柔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间一段是赋格形式,最后一段很短。后者是主旋律风格,由快板、快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来的交响乐就是由此演变而来。自19世纪以来,作曲家经常使用这种体裁创作独立的器乐,其中大多数是奏鸣曲式的,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的《序曲1812》。
套曲
(套曲)由几段音乐或乐章组成的一套完整的器乐或音响音乐,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关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组曲《四季》,舒伯特的声乐组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等。广义上的奏鸣曲、交响乐、组曲、清唱剧等。
小步舞
(Me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因舞步小而得名。速度适中,可以形容很多礼仪潮流,格调高雅。19世纪初,小步舞曲构成了交响组曲的第三乐章,后来被谐谑曲取代。
谐谑曲
(谐谑曲)谐谑曲,又称谐谑曲,是一种三拍音乐。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快,经常出现突然的力量对比。它经常作为第三乐章出现在组曲中,如交响乐,以取代宫廷风格的小步舞曲。
赋格
(Fuga)西方复调音乐中的主要形式和体裁之一,又称“逃亡之歌”,意为追逐和逃避。它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最严谨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单而有特色的主题依次出现在乐曲的各个部分(呈现部分);然后进入主题中由某些动机发展而来的间奏,然后主题和间奏在不同的新曲调中反复出现(展开部);直到最后的主题回到原来的曲调(再现部),往往以一个尾声结束。
普通法规
(佳能)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是“规律性”。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高度出现在每个声部中,产生连续的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
大炮和赋格
卡农的基本点就是单一主题自己玩自己。通过添加不同的声音来唱主题的“副本”。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加农炮》最简单的部分就是轮唱,像《保卫黄河》那样,先声先唱主题,过了一定时间,这个主题的“拷贝”以完全相同的音调进入。在第二个声部已经进行了同样长的时间后,第三个声部进入并唱出主题,以此类推。对于大多数主题来说,这样唱是无法与自身和谐的。为了使主题成为大炮主题,它必须能够演奏两(三)个音符。
作用:首先必须是旋律的一部分,其次必须是同一旋律和声的一部分。比如一首三炮声部的曲子,主题的每个音符除了曲子之外,还必须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组成和声。这样,在卡农的音乐中,每个音符都有不止一个音乐意义,听者的耳朵和大脑根据前后的音调自动理解其确切含义。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大炮。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第一门更复杂的大炮是,主题的“复制品”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音高上是交错的。也就是说,第一个声部可能唱C调的主题,与第一个声部交错的第二个声部可能唱比C调高五度的G调的同一主题,与前两个声部交错的第三个声部可能唱比G调高五度的D调,以此类推。下一个更复杂的大炮是每个声音的速度是不同的。例如,第二声音的速度可以是第一声音的两倍或一半。前者叫减损,后者叫升值(因为主题好像在缩小或者扩大)。
这还不算完。卡农作曲的下一个更复杂的阶段是主题转位,意思是产生这样一个旋律,每当原来的主题跳起来,它就跳下来,两者交叉的半音数量是一样的。这是一种比较奇特的旋律转换,但是如果听过很多转位的主题,就会觉得这种事情挺自然的。巴赫特别喜欢移调,作品中经常用到景——《音乐的奉献》也不例外。简单举个换位的例子,可以试着唱一下《好国王文塞斯拉斯》这首歌。它的原主题和变调主题一起唱的时候,高低差八度,前后差两拍。这是一首很好听的大炮歌。最后,这些“副本”中最神秘的是逆行——某个时间从后面出来一个主题到前奏。使用这个技能的炮俗称“螃蟹炮”,这是因为螃蟹奇特的运动方式。不用说,巴赫对音乐的执着也包含了一门蟹炮。注意,无论是哪种“副本”,都保留了原主题的所有信息,也就是说,可以从任何一种副本中完全还原原主题。这种存储信息的转换通常被称为同构。在本书中,我们会经常谈到同构。
有时候,放松这种严格的大炮形式是必要的。一种方法是允许完全重复的轻微偏差,以实现更平滑的和声。有些大炮有一个“自由”的声音——这个声音没有使用大炮的主题,而是与大炮中的所有声音和谐一致。
《献给音乐》中的每一门大炮都把国王主题的一个变奏作为自己的主题。上面提到的每一种让卡农变得复杂的技术都在《音乐的奉献》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事实上,这些方法有时会结合使用。比如有个三部佳能,叫“反向增值佳能”。它的中间声部是自由声部(实际上是唱出了国王的主题),而另外两个声部则通过增值和换位的方式,以大炮的形式上蹿下跳。另一个声音只是标上了一个神秘的“quaerendo invenietis”(“找到它,你就会得到它”)。所有的卡农难题都已经解决了,典型的解决方案是巴赫的学生约翰·菲利普·科恩伯格给出的。但人们仍然可以想象,还有更多的解决方案有待发现!
我还应该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赋格。赋格在以下几个方面像加农炮:通常是以同一个主题为基础,用不同的声部,不同的调演奏,偶尔也有不同的速度,倒挂或由后向前。但赋格的概念远没有卡农严格,从而允许更多的情感或艺术表达。赋格的识别标志着它的开始方式:单声部唱出其主题,唱完之后,第二声部上移五度或下移四度进入。与此同时,第一声部继续唱“对应主题”,也叫第二主题,用来与主题在节奏、和声、旋律上形成对比。每个声部依次唱出主题,往往另一个声部唱出相应的主题。其他声部的作用取决于作曲家的想象力。当所有的声音都在“这里”时,就不再有规则了。当然,还是有一些标准的技法,只是不够严谨,不能只按照一定的公式去创作赋格。《献给音乐》中的两首赋格曲就是突出的例子,它们永远不可能是“按公式创作”的。这两首歌都有一些远比赋格的本质更深刻的东西。
总的来说。音乐的奉献是巴赫在对位法上的最高成就之一。它是一种大规模的、高度智能化的赋格,其中许多概念和形式交织在一起,游戏的双重含义和微妙影射随处可见。这是一个美丽的和无与伦比的人类智慧的创造,人们永远不会厌倦听。
韩。西边。大卫巴哈的音乐奉献
练习曲
(练习曲)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音乐。它通常包括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技术主题。肖邦是它的创始人。这种乐器练习曲不仅用来练习技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舞台效果。李斯特、德彪西等人都写过这样的练习曲。
浪漫性
浪漫是指没有固定形式的短抒情歌曲或短器乐。其特点是:曲调表现细致,歌词结合紧密,伴奏丰富。
随想曲
狂想曲是一种技术难度很高的史诗级器乐。最初是古希腊流浪艺术家演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段,19世纪初形成器乐体裁。其特点是富有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歌,如李斯特的《19匈牙利狂想曲》和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
幻想
(幻想曲)带有浪漫色彩,没有固定形式的器乐叙事。最初指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从18世纪末开始,幻想曲成为独立的器乐,如格林卡运用俄罗斯民乐创作的管弦乐《卡玛林斯卡娅》幻想曲。
发明
(发明)它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名称,是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是根据一定的音乐动机即兴创作的,类似于小赋格曲。
托卡塔
托卡塔又称“触键音乐”,是一种自由即兴创作的键盘音乐。
萨拉班德
(萨拉班德)一种舞曲。根据情况,它起源于波斯,16世纪初传入西班牙。因情绪激昂而被教会封杀。16世纪未传入法国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缓慢庄重的舞曲,常用于贵族社会和舞剧中。其结构为二部曲式,节奏为三拍;第二拍的声音长而突出。
塔兰泰拉
塔南泰拉塔南泰拉最初是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相传被毒蜘蛛“狼蛛”咬伤的人必须大力舞蹈才能解毒,这就是狼蛛舞的由来。另一方面,这种舞蹈因诞生在塔兰多市而得名。其特点:极快,6/8或3/4拍,主节奏为连续三连音,情绪热烈。
即兴曲
(即兴)最初是钢琴独奏的体裁名称,后来也用于其他乐器的独奏音乐。是即兴的器乐小品,往往由激动人心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组成,所以大多是三部曲式的。
夜曲
夜曲(Nocturne)原指18世纪西方贵族社会流行的器乐组曲,风格明快典雅,常在夜晚露天演奏,类似于“小夜曲”。
小夜曲
(小夜曲)原指傍晚或夜晚在情人窗下唱的情歌体裁,所以曲调往往亲切抒情。18世纪末出现了多乐章合奏或合奏小夜曲,作为当时达官贵人晚宴的娱乐。曲调轻快活泼,与爱情无关,属于室内乐体裁。
无词歌
(无词之歌)(无词之歌)它的旋律像一首歌,伴有音型,但没有歌词,也不是用来唱的。是像抒情歌一样的器乐小品。由门德尔松首创。
摇篮曲
(催眠曲)又称摇篮曲,最初是妈妈们用来抚慰孩子入睡的歌曲,通常很短。它的旋律柔和甜美,伴奏的节奏往往带来摇篮里的骚动感。
随想曲
随想曲,又称幻想曲、幻想曲,性质与幻想曲相似,也是结构自由,大小不定。它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即兴器乐体裁,有赋的形式和套曲的形式。
旋转
(华尔兹),又称“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舞。华尔兹有两种:快华尔兹和慢华尔兹。跳舞时,两人成对旋转。17、18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速度越来越快,最早用于城市的交谊舞。自19世纪以来,它一直在欧洲国家流行。现在流行的圆舞曲多为维也纳圆舞曲,速度为快板,特点是喜庆活泼,旋律流畅;伴奏中,每个小节往往用一个和弦,第一拍中的重音更为突出。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子河》和韦伯的《邀舞》。
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波兰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它的动作包括滑步,两人一组旋转,女人绕着男人轻快地跑。马祖卡的音乐特点是:中速、三拍、多变的重音,尤其是在第二、三拍的落音,活泼热情。
波洛奈兹
波罗乃兹又称“波兰舞曲”,是一种庄严缓慢的三拍舞曲,具有贵族气息,起源于波兰民间。
波尔卡舞
(【波尔卡】)一种捷克共和国的民间舞曲,男女成对跳舞,其基本动作由两步组成,通常为两拍。
协奏曲
(协奏曲)指由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其特点是独唱部分个性鲜明,技巧性高。在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独唱者和乐队的轮番出场,互相回答,互相呼应,互相竞争。独奏时,乐队处于伴奏位置。演奏时,独奏乐器停止,完全由乐队演奏。古典协奏曲的创始人是莫扎特。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往往是奏鸣曲式的,音乐充满活力;第二乐章是优美抒情的慢板,具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快的舞曲,浑厚活泼。在第二乐章结束之前,往往会有独奏乐器演奏出色彩丰富的段落,以显示高超的演奏技巧。
在现代协奏曲的创作中,也有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和管弦乐的声乐协奏曲。
套房
(组曲)是“延续”和“延续”的意思,是由几首器乐组成的组曲,每首都相对独立。有古典和现代的套房。古典组曲,也被称为“舞蹈组曲”,兴起于17至18世纪。它由各种舞曲组成,曲调相同,但在速度和节拍上相互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组曲。现代组曲,又称“情节组曲”,兴起于19世纪,由选自歌剧、芭蕾、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的若干片段组成。有些组曲是根据特定的标题或民族音乐素材写成的,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佩尔·金特组曲》、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的《谢赫拉查达》、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
音诗
交响诗是一种具有描述性和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管弦乐,属于标题音乐的范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在1850开创了这一体裁,后来又发展了这一体裁。交响诗的题材多取自文学、诗歌、戏剧、绘画和历史传说,内容富有诗意;音乐曲式并不是唯一的,往往按照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也有以变奏曲、三部曲或自由式写成的。
还有其他体裁,如音乐诗、音乐画、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性质与交响诗相似。
奏鸣曲
索纳塔,原为意大利语,来源于拉丁语“索纳塔”(歌唱),与“康塔塔”(康塔)一词相对。它是声乐套曲的主要体裁之一,原意是“用声乐演唱”,一个是“响”,一个是“唱”。起初,奏鸣曲一般指各种结构的器乐。直到17世纪后期,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的作品才开始形成几个对比乐章的奏鸣曲。在十八世纪,它被塑造成三个运动。海顿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都是三乐章。后来在“演奏交响组曲”中加入了一个小步舞曲,插在第二、三乐章之间,成为有四个乐章的“演奏交响组曲”。贝多芬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后来的作曲家用圆舞曲作为第三乐章。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于一套音乐,但它并没有从交响乐中分离出来。它是大型组曲的体裁之一。
清唱剧
清唱剧是大型声乐套曲的一种体裁。原意是“用声乐演唱”。起初,它是一部独唱或二重唱的世俗叙事组曲,由咏叹调和朗诵交替组成。到17世纪中叶传入德国,随后发展成为包括独唱、二重唱和歌唱在内的声乐套曲,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清唱剧”在形式上类似于“清唱剧”,但规模较小;其内容以抒情为主,故事内容相对简单。
清唱剧
(清唱剧)译为“神剧”和“圣剧”。它是一种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诵经、朗诵)、二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等。,它起源于16世纪末的罗马。一开始是以圣经为题材,后来是世俗题材。从17世纪中期开始,发展成为一种不化妆的音乐会作品,合唱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交响乐
交响乐,源于希腊语“Concert”,是大型器乐的一种体裁,也称“交响乐”,是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组曲。交响乐的出现与17、18世纪法国和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各国流行的管弦乐组曲和大型协奏曲有直接关系。
交响乐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乐章(有的只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章),每个乐章的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以快速活泼的音乐和戏剧性的主题为特点,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活动。它强调不同形象的对比和戏剧性发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一段概括整首歌基本形象的慢序,在乐章前是常见的。
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使用大调中的从属键或小调中的相对大调。其曲式常为奏鸣曲式(展开部分可省略)、单、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是抒情的。第二乐章常表现哲学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热爱生活、自然风光等,内容涉及深刻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考。它突出了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第三乐章:中速、快速,能回归主旋律,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运用复杂的三部曲、变奏曲等。,伴着舞蹈。
在这部古典交响乐的乐章中,人们常常描写休闲、休息、娱乐、玩耍等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生动幽默的情感。
第四乐章:非常快,主旋律多采用回旋曲、回旋曲奏鸣曲或奏鸣曲的结构,常表现出生的辉煌和乐观,也常表现生活的胜利、风俗和斗争、节日和狂欢的场面。是整首歌的结尾,有正面的性质。
因此,交响乐是音乐作品中思想性最深、结构最完善、写作技巧最全面、难度最大的大型器乐体裁。善于表现重大社会事件、历史英雄、千变万化的自然、哲学思考和人们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它总是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
虽然交响乐在16、17世纪已经形成了标准的基本格局,但维也纳古典乐派对18、19世纪交响乐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欧洲的器乐创作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前身。
海顿建立了一部四乐章交响曲的标准形式,采用了理想的乐队组合方法,表现出多样的主题发展方法,使小步舞曲充满了民间风味。他一生创作了104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的交响曲优美流畅,结构整齐,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和民间素材,通过采用具有复调因素的主题风格和旋律发展手法,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他一生创作了四十九部交响曲。由于他的早熟,人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
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被视为交响音乐创作中的“瑰宝”。
贝多芬在他的交响乐中渗透了法国大革命的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他以宽广的发展动机和动态的和声,扩充了开头部分的内容,给结尾部分以充分的表现空间,使奏鸣曲形成了戏剧形式。他用幽默(戏谑)的音乐代替小步舞曲,使最后一个乐章成为整首歌的积极结尾,甚至在最后一个乐章引入合唱,使他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贝多芬在思想上和技术上都是一个巨人。他的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交响音乐创作中的“极品”。
19世纪以来,在浪漫主义音乐流派、民族音乐流派以及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帮助下,交响乐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