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校园欺凌屡禁不止?芬兰用一种方法将校园欺凌减半。
人们在同情受伤孩子的同时,对校园欺凌者深感痛心,同时也在不断追问:为什么这样的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为什么尽管是孩子,校园欺凌的手段还是那么残忍?
校园欺凌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讨论。
随着公众越来越关注教育公平和社会伦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校园欺凌,试图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
被视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芬兰,用一种方法,让校园欺凌的案例下降了50%,吸引了世界上很多国家来借鉴。这就是“KiVa项目”。?
什么是Kiva计划?这一项目于2007年在芬兰90%的中小学启动,全称是“Kiusaamista Vastaan”,在芬兰语中是“反欺凌”的意思。
同时也是一语双关。Kiva的发音非常接近芬兰语中“善良”的意思,其含义不言而喻。
这个校园反欺凌项目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开发,由芬兰教育文化部资助。覆盖1-9年级(7 -15)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上的线上线下学习来实施。
与通常意义上期待彻底解决校园欺凌的出发点不同,Kiva项目强调的是“防患于未然”。
当人们把焦点放在欺凌者和受害者身上的时候,有时候旁观者的默许反而成了校园欺凌的一大帮凶。
在图尔库大学的研究中发现,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是最容易被改变的群体。只要他们及时向老师报告或者站出来,欺凌行为就会立即被制止。
Kiva项目着眼于唤醒旁观者的角色意识,通过改变欺凌旁观者的态度,增强其责任感来抵制欺凌。
因为这些旁观者的变化,很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制止和抬高欺凌事件,从而达到及时止损、及时控制的目的。
旁观者不再是被动的目击者。他们不仅会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下一个潜在的受害者,还会增强同理心,让自己成为受害者的保护者。
Kiva项目的负责人Johanna Alanen说,“他们必须决定是为受欺负者挺身而出,还是保持沉默。不同的选择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但也有可能引领新的局面。”
更加注重提前预防KiVa的方案主要分为一般措施和针对性措施。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开发,主要通过反欺凌课程和情境教学游戏来完成;二是个体欺凌事件应急机制,旨在通过有效干预终结欺凌行为。
具体策略如下:
7岁、10岁和13岁的学生要修20门左右的课程,专家可以用这些课程根据不同的年龄定义不同类型的欺凌。
张贴相关的反欺凌海报和标语,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反欺凌指导手册,帮助他们建立有关欺凌的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
要求每个班级制定相关的反欺凌班规,每个学生必须签署承诺书。
利用虚拟邮箱匿名举报校园欺凌事件。
安排一个信得过的老师,倾听学生的烦恼,监督他们的行为。
在欺凌事件彻底解决之前,会安排三名专家保证被欺凌者的安全,并与欺凌者进行沟通。
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了解同伴的感受,增强同理心,学会尊重他人。
通过游戏测试,可以定期了解学生对欺负行为的认知水平,并据此构建相关课程。
通过课内小组讨论、戏剧表演等活动,来融入相关的反欺凌宣传理念?
更强调霸凌谈判。如上所述,Kiva项目的一大优势在于,它有一系列清晰快捷的步骤来提供校园欺凌后的操作。
如果学生之间发生冲突,一个学生通过确定的事件指责几个同学欺负,比如不让他参加集体活动,那么这个学生可以要求老师开个会,要求围观者参加。
教师和学生必须填写一份表格,简要描述事件,确定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必要时让受过这方面训练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协助。
通常情况下,会议时间会安排在课后,在一个不用的教室里。
见面一开始,欺负者和被欺负者都有发言的机会,让老师评判事实;之后老师会要求双方反思自己,如果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应该怎么做。
通过了解欺凌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事件双方的期望,鼓励双方思考自己,互相协调讨论;最后双方答应拟定相关处置策略,老师会记录下来,会议就这样结束了。
恶霸不需要道歉。大家可能都有这个疑问,但这次会议的重点是“发生了什么”和“如何解决问题”。没有人需要道歉,除非他们想道歉。
因为任何在学校压力下的道歉都是没有诚意的,很多人只是抱着不同的看法走过场。
更何况这次会议不是“一审结案”。除了约定双方的后续行为,学校还会通过持续跟踪了解和监督欺凌事件是否有所改善,通常会在特定日期(两周后)召开第二次会议。
如果欺凌者毫无悔意,学校将采取进一步强硬措施,并告知家长。
自2007年芬兰全面实施Kiva项目以来,校园欺凌案件数量下降了50%,其立竿见影的效果吸引了其他国家的效仿。
2015,KiVa项目第一期在阿根廷、哥伦比亚、西班牙、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实施。当时因为课程只有英文,所以一开始只在双语学校进行。
荷兰、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爱沙尼亚、瑞典、新西兰和匈牙利等其他国家也开始尝试将KiVa反欺凌项目纳入教学。
最终,除了芬兰,其他国家也一直在寻找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例如,挪威奥比斯欺凌预防计划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欺凌计划。
其特点在于从学校、班级、个人和社区四个核心维度制定和实施相关策略。
具体策略包括:举行社区聚会,向家长解释被欺负学生的征兆;
完善的问卷,40个问题,测试学生是否经历过欺负行为以及对欺负行为的态度;
安排认证培训师(至少具备1年专业学习)为教师提供指导,保证10个月内每月至少1小时的咨询服务;
让学生观看影片以唤起对欺凌受害者的同情,并在常规班会上讨论如何预防欺凌;
校长要在校园的食堂、厕所、操场等公共区域监督学生的安全。
还有起亚卡哈反欺凌计划,该计划也强调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以防止欺凌。
这些反欺凌项目在中国得到支持和大力推广,一方面是因为整个国家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和觉醒,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强大的资源做后盾,可以制定一套整体的性欺凌防控方案。
根据相关研究,整体方案可以有效减少校园欺凌案件的发生。
正是因为全民参与,才会有更多看似“旁观者”的站出来,有效遏制恶行,社会责任感才会被塑造。
另外,校园欺凌通常会发生,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冲突。
但从这些成功的反欺凌项目中,我看到的是,比起道歉,更应该强调欺凌双方的务实解决方案。
态度当然重要。只有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困境,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事情才能从欺凌方的心里“真正过去”。
要想逐步根除“校园欺凌”这个庞大而棘手的问题,似乎不难做出很多看似“小”的措施,但需要的是这个社会你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