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民俗的资料。
当代藏族人已经越来越感受到民风的渐变。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开始,我们自然会发现,这些不可改变的事物的变化是如此的迅速和普遍。
陶器的使用已有5000年的历史。
人们使用陶器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西藏人在大约5000年前就已经使用陶器了。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再次征服自然的标志。这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类学会用火后第一次把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一般认为,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它与磨制石器、弓箭等工具同时或先后出现,成为考古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陶器制作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公元前10-11世纪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原始瓷器,使陶器制品制作逐渐衰落。目前西藏地下还没有发掘出瓷器完形、碎片和瓷窑。据汉藏史书记载,松赞干布的曾孙松芒布结时期,制瓷技术由汉传入吐蕃,赞布命汉传工匠在索纳唐波烧制了32个大小不一的瓷碗。当然,目前还不能说这就是藏瓷的起源,但是山南地区扎囊县普布瓷器作坊的考古发现,说明我们对藏瓷生产的研究已经开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扎囊县的普布瓷器作坊,应该是在明末清初中期兴盛起来的,到了清末开始衰落,甚至荒废。其产品的高脚杯或短高脚杯没有记载,但有时带有一个家族的象征。这里生产的瓷器遍布西藏,甚至传到了尼泊尔。如今,陶瓷的用途正在悄然消失和改变-
塑料酒坛、酒壶、玻璃酒瓶取代陶瓷酒坛。
最常见的传统藏族酒器是陶瓷酒器。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越来越难看到这种盛酒的容器了。无论是在拉萨、山南还是日喀则,都有很多人出售传统饮料青稞酒,但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人提着陶罐盛酒出售。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塑料酒罐、酒壶和玻璃啤酒瓶。如果说玻璃啤酒瓶和我们的传统饮料青稞酒关系不大的话,应该说青稞酒用塑料酒坛代替陶坛是一种和我们传统有关的变化中的民俗现象。
热水瓶代替陶瓷茶壶
陶瓷茶壶和茶炉是藏族传统家庭最常用的茶具。在现代,这种茶具在藏族家庭中偶尔能见到,但在很多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很少见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带玻璃瓶的保温瓶。这个保温瓶的好处显而易见。它的保温功能是任何陶瓷茶壶都比不了的,所以保温瓶的普及速度比预想的要快很多。
电动搅拌器代替木制酥油桶
我们最熟悉的木制器皿,可能是最早推木制茶碗的。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观察到,很多木质器皿的使用频率一直在下降,而这种使用频率下降最典型的代表应该就是酥油茶桶了。
油茶是藏族非常喜欢的家庭饮品之一,深受藏族和汉族人民的喜爱。油茶的营养价值和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大家都有切身体会。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如今,除了在非常偏远的农牧区仍使用传统的竹木酥油桶制作酥油茶外,这种方法在城市居民中并不多见。而且有些地方即使用酥油桶泡茶,酥油桶本身也逐渐变成了材质较轻的小塑料制品。在拉萨的家庭中,电动搅拌器已经取代了酥油茶桶。
塑料和金属酒壶代替木制酒壶
对于很多当代藏族青年来说,木酒壶是很难见到的。木质酒壶的形状与木质黄油桶相似,但体积较小,适合装酒。它的嘴里有一块木板,可以封住它的五分之一左右,有的还带有壶嘴。其目的不同于制作酥油茶,是为了方便盛酒和酿酒。如今这种木酒壶真的成了“古董”,被那些“古董商”摆在街边小摊上卖。在很多藏族家庭中,可以说几乎不用这种器具,用得比较多的大概是塑料酒壶和铝制酒壶。
在传统的金属器皿中,金银的使用被认为是高贵而富有的。一般金属器皿的使用常见于酒器、餐具和装饰品。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但是一些金属器具的使用正在改变。
近年来,西藏日喀则的居民按照传统礼仪,饭后要喝青稞酒。使用的盛酒容器大多是被称为“齐木”的塑料壶,但过去使用的铜壶不见了。十几年前,我们饭后要喝青稞酒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种铜酒壶。如今,我们通常看到的不再是铜酒壶,而是塑料酒壶。还有一些铜锅,只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才能见到。显然,这种酒已经成为传统仪式的一部分。
电灯、应急灯或蜡烛代替铜灯。
在城市生活中,虽然寺庙里可以看到佛教的灯笼,但是很少看到平民的青铜灯笼。灯光闪烁的美丽夜晚是电能的神奇创造。通常即使因故断电,大部分居民使用的灯也不是传统的民用铜灯,而是蜡烛或者应急灯。
婚礼形式和内容的显著变化。
现代藏民的观念在改变。尤其是拉萨藏民举行婚礼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婚纱、啤酒、流行歌曲都注入了时代特征。虽然也不乏传统婚礼习俗的一些内容,如献哈达、穿藏族服饰、唱歌敬酒、送亲戚时在锅村跳舞等,但其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民风的变化数不胜数。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演变和进化的特征。
社会发展是民俗变迁的主要原因。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传统的木制酥油桶被电动酥油搅拌器取代,陶瓷酒坛被塑料酒坛和玻璃酒瓶取代,还是“齐木”的塑料酒坛,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显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一名藏族学者,我的意见是:
第一,民俗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与环境的特殊关系。当整个社会发生变化时,各种文化元素在某些特征和功能上也会随着社会发生变化。据此,上述所有变迁中的民俗,都是固有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新的外部环境中的递归演变。如果我们能这样理解民俗的变化,我们就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欣赏民俗变化的意义。
第二,民俗变迁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当人们选择一种新工具时,首先要选择它的功能。一般来说,人们使用工具的心态是,宁愿使用笨拙不方便的旧工具,也不愿使用轻巧好用的新工具,这是人类认知决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工具的功能会影响人的选择。另外,新旧工具交替的时候,会有一个心理习惯过程,就像有些老人认为用电动搅拌机打出来的酥油茶不如用木制酥油茶桶打出来的茶。但新工具会以自身的功能优势进行“优胜劣汰”。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塑料酒坛和玻璃酒瓶都经历了人们选择和适应的过程,比如用电动黄油搅拌器代替陶瓷酒坛,用“齐木”塑料酒坛代替铜锅。
第三,社会观念的变化也是上述民俗变化的一个原因。观念的改变是因为人们对外部环境认识的改变。如果说几千年来封建社会传播的观念是一种礼仪森严、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那么与这种制度相匹配的物质产品也应该有其最严格的规定或规约。这一事实我们不难从历史的研究成果中获得。现代藏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谓新旧融合,所谓传统与现代结合,人们不自觉地改变了很多观念。这种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而变化是民俗变迁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