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民俗

杭州海关

春节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浙江的习俗和全国一样,春节特别隆重热闹。庆祝活动丰富多彩,以吉祥为核心。主要有放鞭炮、拜年、吃年糕等吉祥习俗。

1,第一天一定要讲吉祥话:

《西湖游》记载,明代杭州等地的春节,家家户户都在厅堂柿子上插上柏树的枝条,下面捧上大橘子,应了一句“一切都会好的”;因为柏树、柿子、橘子谐音。

2、前夜的习俗:

苏杭以正月初三为“除夕”的习俗。这一天,不能扫地,不能讨火,不能打水过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遇到灶神,家家户户旁边都有井屋。早上,香火被准备好,素食被提供给井场。除夕夜贴在井场上的新红纸封被取下,称为“开井”。

在新年的第五天,杭州的普通居民为他们的祖先购买“寸金糠”,寻求“金寸”的运气。

元宵节

唐宋时期,浙江非常流行元宵节看灯的习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记录了杭州元宵节的盛况,并将杭州元宵节与京都元宵节相提并论。

“每个城市都灯火通明,萧声建筑无处不在。想想帝力还好,杭州我也不喜欢。”

到了宋代,持续三天的元宵节延长到五天,预示着“五谷丰登”。据西湖老人无数胜仗的记载,“南有龙山,北有北新桥,灯火四十里。”从官巷口到中安桥挂灯笼叫“灯笼市场”。当时住在杭城关巷口南保康巷的著名女词人朱曾写下《园冶》一词,说:“花市如灯日。”当一个大彩灯系在政府办公室前时,它被称为“山棚”。灯台千变万化,光彩夺目。其中苏州、福州制造的灯,有五色珍珠制成的瑰丽“珠灯”,有精雕细刻的五色染“皮灯”,有五色蜡纸糊、飞天“灯笼”,还有引人注目的新无骨灯。这盏灯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制造的。武林旧事说:法用绢袋贮粟为胎,故烧而饰之,粟去之,如玻璃球。景色奇妙无比。

元宵节晚上,居民们从城里出来,上街看灯。约二鼓,知府在小桥边的街上巡了一圈,在东市西广场搭起戏台,坐在台上,看着看着。成为观灯的高潮。

宫中为示与民同乐,复古、假福、青岩、明华等庙堂县点起灯火,气氛热烈。与此同时,五个高大的灯笼建筑,被称为玻璃灯笼山,设立在李的主要入口。千奇百怪的精致灯笼。正中“皇帝万岁”四个大字配以正色玉门灯。二鼓之时,乐声四起,烛火彩旗遍地,皇帝骑着战车一路观巡,直奔李正门前门楼,宴请文武百官,形成了宫廷观光的高潮。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在杭州观灯会,一次是19岁,一次是60年后,入朝修史记。他感叹地写了一首诗:

“季承在进入皇城时,通宵打灯。宁知六十余年后,老眼回见太平。”

元宵节在南宋最为兴盛,其次是明清。直到民国时期,杭州灯会还是很红火的。元宵节通常从12号开始,到18号结束。12日,新制作的龙灯被运到黄成的龙宫。供品后沾墨,称为“开光”,或“龙灯上山”。

清代杭州,据《江乡物节》诗记载:“十三元宵,家家户户把糯米粉搓成小面团,煮给祖先吃,称为“元宵节”。到了十五晚上,糯米粉搓成大圆,里面的馅是切得很细的核桃、花生、芝麻、枣、鸡油、豆瓣酱等等,就叫“灯笼圆”。

端午节的习俗

旧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中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午”、“五”是谐音,所以又把端午节称为“端午”、“崇武”、“崇武”。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不同的观点。魏晋时期,浙江开始出现纪念伍子胥、曹娥等名人的活动。明清时期,杭州西湖的龙舟赛尤为兴盛。据《杭传》记载,西湖有四五艘龙舟,长约四五尺,头尾皆高,彩画如龙。中舱上下两层,有龙头王子,有秋千架,都是小孩子打扮,站着不动。秋千上上下下,门上挂着十八种武士旗和枪。五色伞,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甲板敲锣打鼓,水兵在旁边划水。赢了比赛,大船就泊在湖中,龙舟掉头齐头并进。如抛物体,龙舟水手比拼。最难抢的就是钱和鸭子。钱沉于水,鸭游于水,你争我夺,可观。“据康熙《杭州府志》记载,龙舟祭神、享第一名后,到江边观看湖上划船比赛。龙舟数十条,悬崖上的人如蚁。最近半山龙舟赛,都去硕日,游人鱼龙混杂,不减西湖。

乞巧节的习俗

在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据说天上的牛郎和织女每年相会一次。民间妇女中有乞巧的习俗,故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

经过几千年的流传,织女的童话变得越来越完整、美丽和迷人。即使是现在,它也广泛流传于浙江各地,在绍兴和其他农村地区。那天晚上,许多年轻女孩偷偷藏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如果你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牛郎一起编织时的呢喃,这个即将出嫁的少女,将来一定会得到这份永恒的爱情。这一夜,据《荆楚纪年》记载:“女子缚彩楼。

七孔针或金、银、五石为针,陈果在法庭上乞求聪明。如果瓜上有开心子网,那就应该有符号。“这些1500年前的乞讨活动,今天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讨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各种小物件都用面粉做成,放在油里炸熟后称为“妥果”,晚上在院子里陈列妥果、荷花、白莲藕、红菱。一个女孩在月亮上放一根针来祈求熟练的编织,或者抓一只蜘蛛放在一个盒子里。如果第二天打开盒子,那就叫巧织。绍兴、杭州露天捧一碗水过夜,第二天把碗水放在太阳下晒。如果你看到碗面上有一层薄薄的衣服,扔一根小针在上面,看看倒影。如果看起来像剪刀、尺子等形状,女性可以很聪明。或者有书影,你以为读书有前途。如果你遇到一个帽子影,你以为你会嫁给一个官员。

中秋节的习俗

夏历7月15日是“中元节”。据说中元节是人的节日,中元节是鬼节,也叫七月鬼节。

中元节,又称兰盆节,是道教和佛教在同一天举行的不同节日。道家之上,中、下、三元,天地水合。天庭赐福,地宫赦罪,水宫释厄。兰盆(即兰花会)是佛教诚心诚意举行的推荐祖先的仪式。“兰盆”一词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拯救颠倒”,与佛教拯救母亲的故事有关。在浙江,“中秋”的祭祀仪式各地都差不多。

在杭州,7月12日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有莲藕、莲藕、老凌等新鲜食物给祖先吃。据说鬼门关七月开,他们的祖先进进出出,家家必走。前两天,最近失去生命的人举着白色的灯,在他们的灵前系上白色的颜色,作为好的点心。这被称为“中秋节”拜佛和念经。7月15日,鸡冠花被供奉给祖先。这一天要一碗素馄饨,面皮裹雪荠菜,豆腐干做馅。

杭州各县还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先用白纸把管子封好,里面装上银锭和用锡纸折叠的元宝。封好之后,在第一册写上某代祖先的话,写“敬”字,在下一册写上几代崇拜者的名字,背面写上封好的日期。祭祀在晚上举行。或在中庭,或在中殿,在桌上摆好碗碟、酒壶、酒灯和盛好的米饭,然后点上蜡烛和熏香,父母会带领孩子拜完祭,然后在门外烧封管。烧好后封好,从每个碗里拿出一点食物和酒洒在地上,这样就结束了。

中秋节的习俗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或中秋节。

中秋节的月亮最亮最圆,因此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称为“团圆节”。在浙江各地,中秋节都很重要,各地的习俗都差不多。因为这个季节是江南高爽的好时节,中秋之夜热闹、隆重、美丽。

在杭州,家家户户都在这天晚上拜月,供品是月饼、方柿、栗子等时令食品。祭月就是在院子里搭台、立案、点香。如果有伴奏乐器,他们会说唱古今书籍,编七句,一人弹弦唱。然而,这些仪式今天已经失传了。中秋节是赏月的一个景点,在西湖的“三谭跃”中。所谓三塘,其实是湖中修建的三座石塔,呈中空状,每座石塔壁上有五个圆孔。比如中秋月夜,中点蜡烛,用纸封住五孔,这样湖里就有15个月亮一样的倒影,连天上的月亮在水里也有16个月亮。这个时候西湖的夜景很美很精彩。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赏月,出门都尽量聚在一起回家,俗称“团圆节”。每个家庭都吃月饼,月饼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重阳节的习俗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因为初九是阳教,所以和为重阳。这是中国的传统节目。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景向费长房学道。有一天费长芳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发生了一场大灾难。可以马上回家,做几个花花绿绿的袋子装进去,一人一个,挂在肩上,登高,在山上喝菊花酒,就可以避祸了。”桓景听了,也照着做了。第二天回家的时候,我的鸡和狗都死了。在未来,“重阳节”可以是一种来自灾难的祝福,并在民间传播,成为一种习俗。

浙江省的“重阳节”是在深秋时节。金色的微风沁人心脾,天高云淡,登高望远,妙趣横生。在杭州,这天上午,很多卖小吃和糕点的店铺都有“重阳”出售。蛋糕是方形和菱形的,里面嵌着栗子,还有用红绿纸剪成的旗子。每个家庭都买这个作为节日的早餐。

在这一天,爬山,如黄成,黄愚,宝石山和葛岭楚阳台。我觉得爬完之后,我很幸运,一切都很顺利,我在一步步的上升。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现在。

冬季至日的习俗

冬季至日是一年24个节日中最重要的,通常在6月22日和2月20日和23日。这一天,太阳穿过冬季的至日,而我们的省在北半球。所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浙江人有这样的说法,冬天的至日一年一样大。

在杭州,吃年糕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没变过。有人吃汤圆年糕,有人用韭菜苗和肉丝炒年糕。还有嵌有猪油的红色“玫瑰油年糕”,白色上粘有糖桂花的“桂花年糕”在锅里蒸。早餐里吃年糕比较多,什么都带就很幸运了。

历史风俗习惯

随着杭州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发展,杭州的风俗习惯被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创造、丰富和逐渐演变。为杭州增添了独特的江南风情。

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丰富文物表明,杭州最早的人类活动原始村落具有江南特色。他们有的在山上建起了半窑洞的房子,有的在地上竖起了干栅栏的房子,以适应低洼地区。他们用石头打磨石犁和石杆,从事水稻、芝麻等农业生产;使用弓箭、石刀从事狩猎活动;雕刻独木舟、编织渔网、捕鱼作业,在原始农业生产中形成了一套习俗。他们还可以通过用石轮纺亚麻、用石针缝衣服、雕刻精美的玉器和烧制陶器来改善和装饰他们的生活。

在春秋战国时期,杭州属于越国或吴国,后来属于楚国。秦汉时期,杭州开始建县。当时的钱塘县是武林山脚下的一个小县城,江边与水为邻。《韩志》云:“吴越国君为尚勇,故其姓善用剑,轻生易断其发,以避恶龙之害。与楚打了几场仗,相互融合,所以吴越的风俗与楚略有相似。”

隋朝设杭州,建城,在江南开凿大运河,为杭州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志》载:“江南风俗鱼米之丰,不愁饥,信鬼神,喜拜。”上面还写着:“吴军余杭,川泽沃岩,有海陆之慈悲,珍奇物聚,商贾合。其人有礼而庸常,故风俗澄明,道学长盛,风气尚好。”

从唐朝开始,杭州就进入了中国名城的行列。杭州市区从南边的江干扩展到北边的武林门。城镇人口从654.38+0.5万猛增到654.38+0.5万多。经济繁荣,还与日本、朝鲜等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杭州已经成为“东南之城,江苏武汉之都”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逐渐城市化,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庆典、礼仪等民风民俗也随之发生变化。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讴歌唐代杭州“鱼盐聚为市,烟花起为村”的社会习俗,“家家点灯,处处放歌”的习俗,“二十岁好友乐,夜游西湖”的习俗。

自北宋以来,杭州的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杭州经历了我国历史上两次人口南迁的影响,形成了南北风俗的大融合。西晋时期,北方屡遭战乱,金家南迁。北方的士人甚至平民也纷纷渡江,聚集在富庶的三吴(吴兴县、吴军县、会稽县)地区,南方大片土地成为东晋贵族的田庄。所以北方风俗也影响杭州。尤其是北宋末年,北方女真贵族入侵中原,赵、宋政权南移,杭州为都,大批士子渡江南下。杜南的北方人把杭州原有的家庭风俗习惯带到了南方,极大地改变了杭州原有的风俗习惯。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经济日益繁荣,社会习俗更加多样。当时杭州已经成为北方商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从汴京迁来的兵器制造、土木建筑、纺织印刷等工业和手工业作坊,在杭州重新建立了根据地,商人也纷纷开店、铺。杭州有许多著名的市场,如米市、菜市、羊市、鱼市、肉市、柴市、花市、花灯市、珠宝市、猴市等。到现在,杭州还有很多相关的街名。《武林外传》等书记载当时杭州有440行。有一条皇家大街,或者叫“天街”,从北面的斜桥一直延伸到南面的凤山门。路面是用石板铺成的,两边有很多生意。“没有不买不卖的。”南宋《梦梁璐》曰:“自主街及诸巷,皆席铺,皆门通。”不仅白天营业,夜市也和白天没什么区别。“坊街、买卖馆铺、酒楼馆,直至四鼓后方静。五鼓朝马,早市者重开。”

当时的餐饮业是杭州最大的,人们大宴品茶。据《首都纪声》记载,“北京大部分餐馆都是老首都的人开的。”这些商店仍然保持着北方的饮食习惯,以适应南方人到北方人的口味和习俗。南宋皇帝勾践怀古,想尝一尝宋代五嫂煮的北方鱼汤。因此,名菜“宋嫂鱼汤”流传至今。

南方人吃米饭,北方人吃面条。杭州人以米饭为主食,但是因为北方生活的人多,面食突然多了起来。北宋京城上流社会的女装,也是南渡后传到杭州的。就连“瘦金莲”、“方盈绵丸”、“黑体香”等最时尚的化妆品,也逐渐在杭流行起来。《梦梁璐》中的《民俗》一文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自春节起,穿衣变得容易了,老了就不穿老规矩,裹着奇怪的毛巾衣服,三五成群地打架,极其恶心,老了也不简单。”

南宋杭州的风俗与杜南初年北方的风俗大不相同。然而,南宋末年,南北风俗经过the north and the遗址多年的长期揉捏,已经逐渐融合。比如吴的《梦》所记载的南宋末年杭州的风俗,与孟元老的《东京梦》所记载的北宋汴京的风俗,两者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阿明朝人沈世龙在《东京梦中华录》序中说:“尝过变志,见秀才家屏风,方扇,宛如武林,心被盗。”对比《东京梦中国》的阅读:‘南京贵妇轿子不垂帘,端阳卖葵花蒿叶,七夕油面用糖蜜炸果子,九日切旗在饼上,季冬二十四日拜社,穷人编鬼神来追’, 我们知道和今天的武林一样,南渡正逐渐成为一种启蒙的趋势。 "

南宋时期,杭州的婚育、满月、百岁、一岁等仪式也渗透了中原的习俗,许多娱乐习惯继承了北方遗留下来的习俗。北宋汴京有“瓦房”,南渡后杭州有很多游乐场所“瓦房”。电影一开始只是用素纸雕刻,穿越南方后,用羊皮和颜色装饰。强奸谈宫调,汴京有孔三传传奇妖怪民谣,后来杭城有女艺人熊宝宝和更年轻的姑娘跟风学唱。随着北方人从南方的到来,就连供奉的寺庙也迁到了杭州。

北宋士大夫崇尚园林,这也成为南宋官僚的一种习惯。那时,西湖周围建有花园。《梦梁璐》说:“杭园俯瞰西湖,两峰高,亭台楼阁,藏歌店舞。四时景色不同,欢乐无穷。”元代李过《风俗意》碑文中说:“上动即风,公稳即风俗。”宋朝南迁,君臣醉心于湖光山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也就形成了“四时赏西湖”和赏西湖的风气。

南北融合后,杭州的城市习俗在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养老、娱乐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

元、明、清三代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些习俗。同时,在元清时期,由于少数民族掌握中央政权的影响,杭州的风俗也渗透融合了蒙古、满族的一些风俗。清代也有清朝贵族不满清廷统治,扒下黄马褂的,还有“刨黄瓜(夹克衫)”等杭州谚语。

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杭州的风俗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鸦片战争以来,杭州的近代风俗受到西方风俗的影响,旧风俗中往往有新的因素。在新的习俗中,存在着旧形式、旧形式等复杂现象。辛亥革命后,杭州旧的封建礼教和婚姻伦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和礼仪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但由于民俗的传承,有些习俗仍在延续。而且在接受外来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陋习。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人民的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良作风和庸俗习气被清除或取缔,新的社会风气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相应地改变了旧的家庭制度。原来杭州几代同堂的大家庭的墙门结构已经基本解体了。随着婚姻法的实施,男女婚姻自由,包办、强迫、买卖婚姻的封建制度被废除,晚婚和计划生育,以及尊老爱幼正在成为新的社会趋势。殡葬改革也进行了。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冬季至日等中国古代传统春节假期大部分保留了原有习俗,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春节前后的“拥军爱民”、“拥政爱民”,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职工过年;清明期间,青少年祭扫革命烈士墓,等等。此外,新增了3月8日妇女节、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5月4日青年节、5月14日母亲节、6月1日儿童节、8月1日建军节、9月9日老人节、9月10日教师节、11月11日国庆节等节日。

然而,在出现大量新样式的同时,仍有许多旧习俗,甚至是低俗习俗不时涌现。为了把杭州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干净、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杭州正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优良传统,改革陈规陋习,塑造杭州新形象,树立新一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