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是大事,否则不要抱怨。

除非是大事,否则不要抱怨。这对一年级的萌娃来说真的真的很重要。

一天下来,没有20次的投诉至少有15。关键是有时候,不同批次的孩子抱怨同一件事,让你哭笑不得。

抱怨,俗称打小报告。当发现有违反大家制定的班级行为规范时,总有一波又一波的孩子来办公室告我,要求停止这种行为。

这个爱好,或许是幼儿园带来的,更或许,我觉得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

“文老师,文老师,有人动了你的电脑。”

“文老师,文老师,外面有人在打电子班卡。”

“文老师,文老师,有人动了你的黑板。”出奇的一致,只要上课用,就成了老师们的专属产品。

“文老师,文老师,下雨了有人出去玩了。”

“文老师,文老师,有人课前没准备好。”

“文老师,文老师,刚才Xxx推了我。”

“文老师,文老师,刚才xxx,他把纸片踢到我这边了。”

“文老师,文老师,xxx刚才说脏话了。”

“文老师,文老师,xxx和xxx刚才在教室里互相追逐。”

“文老师,文老师,xxx刚才在玩危险游戏。”

“文老师,文老师,刚才xxx在上课喝牛奶。”

……

一天下来,不仅他们“只是”在忙,他们口中热情呼唤的文老师的耳朵也忙得不可开交。被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回炮轰,应该是不开心很久了吧。

无疑,前来投诉的孩子都很清楚这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在这一点上,他们对规则意识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一是证明自己没做什么坏事,二是让老师教育那些做得不好的孩子。

当然,他们的密切关注和主动投诉,也让老师们第一时间掌握了孩子课余时间的动态,尤其是课间安全,还是很有效果的。一定程度上是鼓励的。这是大事,需要抱怨,但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最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一个学期下来,可能只是奔跑的速度。

所以我上周在课堂上讲了这个绘本故事,“除非是大事,否则不要抱怨。导读分析,再发生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时间跑到办公室告诉老师了。

你可以自己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提醒他这样做是错误的。你应该做什么。

如果你真的提醒我,那也没用。他仍然一意孤行,不听劝告。或者你觉得,想个办法,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可以找文老师帮忙。

但是如果有人伤害你,或者看到有人受伤,这种事情就是大事,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伤害降到最低。

通过这两周的观察,抱怨的孩子明显少了。即使有人抱怨,我也不着急。我得先问问他你是怎么处理的。如果他还是没处理好,马上投诉,我会让他先提醒,先解决。真的不行。回到我身边。

因为,除非是大事,否则不要抱怨。小事,多想想,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