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能不能不要急着放开我的手?——评《恩施,不要怕》
1.我们真的关心过孩子的恐惧吗?
下面这段话是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的: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个他童年的故事。“上学的时候,我最怕经过傻子叔叔家,因为我总是担心他会对我做什么。从牛身边经过特别吓人。只要我一想,牛就会站起来。只要想想,现在我的心脏还会跳动。”然后,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历的事情。有一个叔叔失去了双腿,拄着拐杖。他每天坐在大门前,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害怕走在他前面。还有在村里转悠的母鸡也吓到我了。当时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这么痛苦。
?是的,这个故事是结合黄和她的朋友们的生活经历写的。《别怕,恩施》讲的是大牛、老母鸡、被铁链拴着的看门狗和没直接见过的傻子叔叔。黄善美在序言中写道:在听到朋友的故事之前,我并不知道,大多数孩子都要克服心理恐惧才能一点一点长大,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这样的懦夫逐渐成长起来。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像黄一样,觉得这个生活在农村,整天熟悉黄牛老母鸡的孩子,很少会害怕他们。但是看了黄善美从孩子的角度细致入微的刻画之后,我意识到我错得有多离谱。就像书里说的,我说:“一个人去也行。恩锡长大了!”“我妈和我一样无知,我也意识到这是对孩子独立能力的一种培养。尤其是读到我妈说“母鸡有什么好怕的?“妈妈们有代入感吗?他们有没有在某个场景说过类似的话?你觉得有什么好怕的?但这句话往往不能安慰孩子,反而把孩子的心推得离妈妈更远。下次怕了就别说了,因为我妈不仅不懂,还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忽视。正如恩施在书中反驳的那样:“你为什么不害怕?因为妈妈是大才子!"
当孩子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还是同一个妈妈吗?他们认为这不值得一提。更有甚者,他们看完一整本书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最后善良没有被克服,没有比以前更强大,没有达到妈妈们偷偷想要的效果。这不就是他们想放手的结果,而不是更独立吗?什么是独立?我想在这里讨论一下,是完全放手,看着孩子面对困难,还是我们陪他们走一段路,站在他们身后,让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用鼓励的目光回望,让她觉得自己不是被抛弃,不是被认可。同样是所谓的独立,内心的强大,是不是更重要,知道你可以,知道你妈妈觉得你可以,完全放下去独自面对,我觉得这两种独立是不一样的。
可以看看书中的两张图,插画师充分理解恩施内心的恐惧。母鸡真可怕。展开翅膀的时候,甚至比恩施的大很多。我觉得这里的插画师准确地把恩施内心对母鸡的恐惧表现到了极致。在恩施心里,老母鸡是比她大的动物(这张图有点渣,只好用手机拍了一张)。
?黄牛更可怕,和恩施比起来简直就是巨人。(看了我的比喻,我肯定的说,没错,就是巨无霸。)
在孩子心中,这是真正的恐惧,不是撒娇,不是演戏。但是书中的母亲是如何应对的呢?
第二,妈妈放手了
“恩施第一次一个人出村。以前,他身边总有一个大人。妈妈牵着她的手去参加入学仪式,但是第二天过了荷花池的桥,妈妈在路上放开了恩施的手。第三天,甚至没有过桥,我就在荷塘边放开了恩施的手。今天,正好送到大门口!”不知道妈妈们看到这一段是什么感受?当我把这段话读给易听时,易突然说:“妈妈,让我来画吧!”“孩子的内心对这一段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当时就想,我是不是在某个时刻就这样放过了她?没准备好的时候,她就自以为是的放开了,说:“现在该自己走了,因为她长大了。“逃离这一刻的要求让我感觉到了某种修复,也许她正在修复我在某一刻带给她的类似伤害。
在书中,妈妈的放下很彻底。当恩-阏氏害怕掉进牛屎牛尿的坑里的时候,当她哭着回家发现家里没人的时候,当她在恐惧和委屈中睡着的时候,她终于挨了一巴掌,霍然醒了。这时,该放学了。一个人面对恐惧要多努力才会这么累?一觉就是一天。但是她妈妈也威胁她明年之前不要一个人上学。这对喜欢上学的恩信来说是个多大的威胁。
我不是不赞同妈妈要锻炼孩子的想法。也就是说,孩子有保质期。十年,我不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真的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在她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在一个不合适的年龄放手。以后她要你放手的时候,为什么不等到她说没必要送了,为什么不从她的角度考虑放手。大人,有时候太屈尊了。
三、一本好书的几个要素
不知道别人对好书的定义是什么。在我看来,一本外国书能让我享受用中文阅读的乐趣,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南韩的黄善美。1995年,其短篇小说《珠子,珠子》获得儿童文学评论新人奖,中篇小说《种在我心里的花》获得农民文学奖,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97获首届罗达文学奖(童话)。是韩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插图画家是韩国的赵敏静,出生于首尔,在弘毅大学学习水墨画。现在她正在给儿童书籍配插图。在《不要怕,恩施》中,她温暖地描绘了恩施的稚气和淳朴的心灵。其他作品还有《紫菜卷游戏真好玩》《妈妈妈妈》《再来再来》《草叶集》《如果我家有棵树》。从上面我截取的插画来看,非常贴合文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甚至锦上添花的作用。
另外我想说一下这本书的翻译,这真的是我最近看的最舒服的东西。完全感觉不到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文章。以前看翻译书,总有一种扭手柄的感觉,让人觉得没那么有趣。但是这本书的翻译非常流畅,各种动词、心理活动、词语都非常适合书的时代。朗朗上口,忍不住想大声朗读来感受真实场景下孩子的心理活动。为此,我不仅向易推荐了这本书,而且满心欢喜。我给易读了一章,那叫酣畅淋漓的读书。易也笑道:后来我看不懂了,就主动说:“我来,我来,我下一个看!”遗憾的是,我无法从网上找到更多关于译者叶紫的信息。
一本书,我相信原作者、译者、插图都在同一个起点,同一个观察点,同一个层次,才能如此完美。是的,作为一篇好文章的几个要素,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完美,推荐。
第四,从一个刚入学的孩子的角度。
除了以上三点,作者以一个刚入学的孩子的视角,无处不在的心理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直是儿童心理描写的绝佳范例。文中的心理描写就像一串珍珠自然地把整个故事串成一条线,让人读起来很快。
恩施妈妈对连续三天一点一点放手的深刻细致的刻画,恩施对这三天细节的一系列回忆,这种递进的手法,都在告诉我们,孩子是如何被妈妈一点一点推开的。最后,当她妈妈彻底放下的时候,她的心理压力已经到了顶点,所以看到大牛就吓成那样。她在见母鸡之前提前给了自己那么多心理暗示,这几天完全是自己的。结果上学路上困难重重,堵了好几次。
妈妈们,醒醒吧,我们有多少次其实是因为想放下才希望孩子独立,学会放下的?其实放下更难,一路陪伴你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当然,我们会得到一个更爱你的宝宝。
?当然,为人父母不就是一个试错、犯错、反思、改进的过程吗?在这本书里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错误的影子,反思过去,正是我从中得到的。
?“妈妈,你能不能不要急着放开我的手?”这是心声,相信也是很多孩子的心声。感谢这本书让我听到了这个声音,我想我会慢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