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同伴交往的必要性
场景一:玩积木的时候,班里最小的豆豆看中了小雪手里的一块积木,眼睛一亮。他二话没说走过去一把抓住。小雪左躲右躲,就是不给。豆豆伸手就扭了小雪一下,小雪反手抓住豆豆的脸。两个人都哭了。
场景二:孩子们在花园里搭起小火车做游戏,玩得很开心。平时不爱说话的张章有点激动。他大概是想当着昌昌的面说些搞笑的话,就使劲拉着昌昌的脖子想让她回头。畅畅以为自己被欺负了,怒气冲冲地转过身来,发出一阵凶狠的吼声,把张张吓坏了,让他很失望,但他不再解释,而是怒气冲冲地下了火车,坐到了一边。
场景三:波波活泼、聪明、机智,但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喝水时推别人,排队时挤别人,有时别人做游戏时他横冲直撞、捣乱,孩子们经常指责他。有一次在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中,他站起来自豪地说:“鑫源是我的好朋友,帅帅是我的好朋友,香香是我的好朋友...我所有的好朋友!”没想到,香香马上站出来反对:“不,我不会做他的好朋友。”原因是波波喝水的时候经常往香香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然后几个孩子也声明不会做波波的好朋友,让他很尴尬。
从上面的镜头可以看出,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自我中心。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更以自我为中心。人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很少关心别人。当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会过快或过度地改变自己的情绪,出现一些不友好甚至攻击性的行为。
其次,有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不能正确使用交往手段。比如张章,在和同龄人交往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粗鲁和攻击性的动作,容易引起误会,而且比较武断任性,不愿意和同龄人玩游戏。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主动和同龄人玩游戏了。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有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腿、推搡、向他人吐痰、争抢玩具等。如果不及时纠正这些行为,孩子会逐渐形成粗暴、无情等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