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和遊的区别
因为所谓“懂行”的人,所以我不得不在时隔一年多后再度修改回答,说实话,我那么认真干嘛……
要界定两个字是否简繁关系,最权威的标准自然是国务院于2013年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而官方同时也指出:
“《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下面是字表其中一页:
可以看到,“辶斿”被归入“游”的“异体字”一栏中,亦即是说,不论传统上两字用法如何,按国家标准,“辶斿”就是“游”的异体字
而如果是合并简化的话,则字表应该是这个样子:
(相信有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两字被合并了,平时手写还会作“口当”对吧?)
顺带一提,这种相关文件政府网站就有,还有疑义的人可以自己去下载来翻一翻,免得“行家”们说我“有问题”←_←
综上,“游”和“辶斿”是异体关系
本来说到这也就行了,但我想了想,还是忍不住多嘴两句……
另一条回答所谓的“走之旁两个点”很显然是指这个:
在这里就必须提到另外一个概念了,亦即“新旧字形”:
在明清以来,由于考据学的盛行,所以人们有意识地改造印刷体,以使其向字源靠拢,而在建国后,官方又拿手写习惯来套用印刷体,得到的就是“新字形”,与之相对的,原有明清时代承袭下来的便被称作“旧字形”
比如上图的“辶斿”就是旧字形,而历史上的书法作品则大多是连笔成三画:
《晋 · 王羲之 · 东方朔画像赞》
《隋 · 智永 · 真草千字文》
《唐 · 欧阳询 · 九成宫醴泉铭》
《元 · 赵孟頫 · 六体千字文》
《清 · 姚孟起 · 临九成宫》
历史上书家更喜欢写作“逰”,不过这跟偏旁什么样没有关系,所以我就不详述了,至于有没有人写作两点呢?当然有,我试着找了下,有且只找到了颜真卿一家有过断成两点的字迹: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
不过颜鲁公同时也有三画的写法:
《唐 · 颜真卿 · 颜家庙碑》
由此可见,连笔成三画正是相沿已久的手写习惯
至于弃用“辶斿”字好不好,大家见仁见智,我就不发表意见了
(话说我还真是蛋疼啊……)
以下是原回答:
这两个字算是异体关系(两字笔画一样多,不是简繁关系),在传统用法上,一般和水有关的词,比如“游泳”、“上游”等用“游”,其它的用另一个
当然,在建国初期制定汉字标准的时候,后一个被“淘汰”了,按大陆当前规范一律作“游”
(踩的人你们够了,觉得我有什么不对尽管说出来啊,光踩不说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