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1)新生婴儿除了一般的神经或反射行为(如扎根反射、莫罗反射、吮吸反射等)外,还具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新生儿行为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婴儿当时的觉醒程度。一个完全正常的婴儿,在出生后L-2小时内,一般可以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安静清醒的状态。从出生开始,儿童就具有视觉固定物体并跟随其运动的能力。可以直观地扫描简单的几何图形,尤其是人脸。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在这种行为中花费的时间大约是一天的10%。

“定向反应”是指婴儿对环境变化的一些行为。当新的刺激到达听觉、视觉和其他感觉系统时,儿童会变得更加警觉。此时自发运动受到抑制,头部可向刺激方向转动,并伴有心率加快等生理变化。当你逐渐适应这种刺激时,你的心率会变慢。如果再有一个完全陌生的刺激,心率会再次加快。但是,当这种刺激反复出现时,习惯性适应又出现了。

Brazelton综合观察到的新生儿行为,设计了一套新生儿行为评估量表。该量表从四个方面分析新生儿的行为:①互动过程(视觉、警惕、安抚等。);②运动过程(肌张力、动作成熟度、防御反应、口手运动、一般活动水平、反射行为等。);②生理调节(养成强光、响铃、拨浪鼓、针刺的习惯);④对刺激的反应(震颤、皮肤变色、惊恐反应等。).该行为量表可以发现新生儿行为功能的缺陷,评估正常行为的水平和质量,分析损伤、药物等干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预测儿童未来的发育和功能。目前我国实行的简化Brazelton新生儿行为量表也能反映新生儿的行为状态。

(2)随着婴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婴儿的社会心理也发展迅速。前3个月的宝宝已经可以分辨自己环境中的人和物了。不完全的笑脸往往可以在新生儿期表现出来,但发育完全的社会性笑脸通常在3-5个月时表现出来。8-12周没有社交笑声的宝宝,其发展潜力或环境体验质量可能出现严重偏差。宝宝与母亲之间依赖关系的建立,使宝宝学会整理自己的内心状况,传递信息,而母亲则试图理解这些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如安抚、在情绪受挫时适度宽容、延缓宝宝的满足等。当母亲以鼓励、关爱、信任的态度养育孩子时,宝宝就有了安全感。因此,教育者对婴儿行为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和鼓励的。当缺乏母爱或情绪发生变化,母亲未能给予及时支持时,婴儿往往难以适应自己的生活,从而产生长期的退缩、焦虑或敌意。

当婴儿与环境中的人和物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时,微笑作为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媒介,经常发生。四个月大的婴儿在有愉快的社交接触时会笑。当这种愉快的场景被打断时,孩子可以改变自己的表情,如哭泣和坐立不安,以表达愤怒和不快。4-7个月时,宝宝社会接触的情绪色彩增强,7个月时对与他关系密切的人的面部表情有反应。6个月末的正常宝宝,往往会先选择抚养他的人。如果陌生人想把他从母亲的怀抱中夺走,他会坐立不安。相反,当孩子和一个陌生人单独坐在一起时,他们会毫无抗拒地接受这种新的社会接触。与母亲分离时对陌生人的焦虑和恐惧取决于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交流深度。

6。5个月的时候,宝宝可以发出声音来回应,8个月的时候,可以叫“爸爸”、“妈妈”、“大”,8-9个月的时候,可以注意自己名字的发音。1岁的时候,除了“爸爸妈妈”这几个字,已经可以用寥寥数语,用自己的行为表达一些已经知道的物体的名称。

6-8个月大的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往往会表现出焦虑,但母亲觉得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很难入睡,孩子在入睡前总是希望得到帮助和陪伴。当母亲离开房间,孩子心烦意乱时,用语音和她保持联系也能让孩子开心。从9个月到10个月,对母亲的依赖减少了,部分原因是孩子自己已经会爬了。也是在这个时期,如果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体上盖着布,孩子可以主动把布拿掉,抓住它。这清楚地表明,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不可用。在此期间,捉迷藏往往成为一种令人愉快的游戏。

l末期,由于婴儿与母亲及其他照顾者的互动和运动功能的充分发展,孩子开始准备从依赖的姿势发展到独立的运动,去探索周围更大的世界。

(3)幼儿时期,随着大脑皮层对各器官调节的加强,手部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已经发展,儿童活动的冲动性降低。但一般来说,在幼儿期,抑制过程还是很差的,以兴奋过程为主,容易兴奋和疲劳,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分心。在此期间,孩子们学会了独立行走的能力。拓展了他的生活。语言也会快速发展。

1-1.5岁以上,主要是对语言的理解,其表现是:仍然很少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确切的意思,但能听懂成人的言语。有些孩子还在经历一个艰难的语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很多声调断断续续,但毫无意义。之后,孩子可以很快获得单词图像并理解其含义。结果大多数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能把三个单词连起来。2-3岁的孩子已经基本掌握了简单句,会用文字说话,会陈述年龄性别,喜欢提问。

2岁时,孩子可以模仿大人的动作,比如把东西放进抽屉和书架。这时候的孩子往往是一个人玩,以实际操作物体为主要对象。到了3岁,在成人动作的影响和言语的帮助下,孩子的动作开始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比如看到妈妈在喂自己。你将学会喂洋娃娃。孩子可以主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但是,这个时候的思维和想象力还是很低的,只能在行动中思考,却无法规划自己的行动,也无法预见行动的后果。

三岁的孩子有过复杂的情感经历。当他们被大人疼爱的时候,可以有愉快的体验,当他们被骂被罚的时候,会有痛苦的体验。但在不正确的教养下,孩子也会嫉妒、害羞、怕黑、生气。一般来说,情绪不稳定,有时哭,有时笑。

两岁或三岁的儿童最初有可能为了更近的目的而抑制或推迟他们的行动。孩子经常要求“自己来”,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意志活动开始发展的标志,但这种意志活动能力很差,还很难长时间控制自己的行动。所以这个时候的冲动还是比较突出的。

学龄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在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进一步发育。因为大脑中的交通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已经基本完成,神经冲动的传导更加迅速和准确。大脑皮层内部抑制的过程得到了发展,使儿童有可能形成更加复杂和微妙的临时联系,更好地分析和整合外部事物,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个时候抑制的功能还是比较差的,往往不能胜任抑制自己的动作太久或者从事太细致的作业。1 4-6岁的孩子能够承受思考、感受和努力行动的能力,对未来有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这种想象可以在游戏中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到了这个年龄,我也对性别有所了解,在我玩的游戏中就表现出来了。但孩子对未来的认识并不完全,所以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在家里或在外面,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变化会给孩子留下焦虑、敌意、攻击性等。担忧可表现为做噩梦和恐惧,严重时可出现遗尿、吮吸拇指以及语言和学习障碍。

学龄前儿童的第二信号系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孩子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还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和解释来认识更多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孩子不仅可以接受别人的语言指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时期,言语能力随着实践活动、劳动和学习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表达能力还很差,往往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在这个时期的最后阶段,通过正确的教育,连贯的语言逐渐获得了主导地位,这对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和逻辑思维非常重要。情绪的多变性和冲动性在学龄前后期,儿童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情绪的外部表达,稳定性增强,开始发展社会性情绪。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5)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是额叶的显著增大,大脑兴奋功能的加强,以及这一学龄时期内在抑制的发展,使儿童能够更细致地分析和综合外界事物,更善于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儿童能够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新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随着环境的改变,他们逐渐开始独立生活,从新的环境中寻找新的目标和行为准则。虽然孩子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所发展,但还是比青少年差。过度兴奋容易导致疲劳,过度抑制也会让孩子难以忍受,从而诱发不必要的兴奋。从家里到学校,家长往往非常关心孩子兴趣的变化,往往会给予很多的劝诫和太多的限制。这个早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让孩子焦虑,兴奋和抑制的平衡会被破坏。因此,孩子将很难适应外部压力。

学龄儿童的整个任务就是激发孩子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及如何付诸实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直接相关(即具体的形象成分仍然很大)。这一点在教育中要注意。如果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适合孩子的思维特点,他们会觉得很难学。一旦学习成绩达不到家长的预期,往往会激怒家长,使孩子第一次产生失败感,表现为焦虑、抑郁甚至敌视。如果孩子试图得到父母或老师的认可而得不到,也会造成情绪障碍;甚至使反社会行为发展。

(6)在青春期的这个时期,大脑的功能已经明显发育,大脑的连接神经纤维大大增加,脑细胞的分化功能已经达到成人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随着青春期的性发育,在兴趣、态度、动机上也有很多变化。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即独立又依赖。他开始意识到他不再是个孩子了。“成人感”和独立性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现象,自尊心强,对周围人的评价敏感。往往对父母或老师有一种“抵触”的情绪,有疏远大人的意图。很容易在他们的青少年中形成群体倾向,往往会超出班级和学校的界限。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关系越不协调,青少年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就越大。这样的帮派一旦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就容易产生社会偏差。

性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两性之间的差异,对异性有隐约的好奇,有关心和接近异性的倾向。性发育的强烈动荡改变着青少年的心理内容和结构,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水平和行为。她们在异性面前害羞内敛,但又常常爱美,炫耀以吸引异性的注意。

青春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用概念进行整合逻辑的恰当判断和推理,但仍然容易出现片面性和肤浅性。

冲动是青春期的另一个特征。他们容易情绪强烈,情绪烦躁,认识片面。这种情况往往表现为鲁莽的现象。但随着自控力的增强,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格评价和内心体验也逐渐增强,从而能够自主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老师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道德意识逐渐增强,成为世界观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