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特色
土家族地区群山环绕,物产丰富。它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客。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土家族自称“比兹卡”,意为“一个土著”。2 0 0 0多年前,他们定居在今天的湘西、鄂西,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人”或“巫溪人”。宋代以后,土家族被分别称为“土丁”和“土民”。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命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和汉语,因为他们长期与汉族生活在一起。湘西只有龙山、永顺、古丈三县的少数地区还在使用土家语。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受汉族影响,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桐油”和鄂西的“坝上漆”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名品。
白虎崇拜
白虎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举足轻重。土家族人自称“白虎女王”。相传在古代,土家族的祖先巴吾乡被提升为五姓部落的酋长,史称“林俊”。林俊带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旅行,来到阳炎,杀死了凶猛的盐水女神并定居下来。人们安居乐业,自然林俊深受人们喜爱。后来,林俊死了,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白虎,升天了。从此,土家族人把白虎当成了自己的祖先,每到一处都不忘祭拜它。家家的神龛里常年供奉着一只木头雕成的白虎。结婚时,男方要在正厅宽大的桌上铺上虎毯,象征着对虎祖的祭祀。
除了宗教崇拜,白虎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古代土家族先民在战斗中惯以钻、弓、剑为乐,均刻有虎头或刻有虎花。现在的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盖“猫脚”花被子;门顶雕白虎,门环铸虎头。其本意是用老虎的英雄眼光驱邪抑恶,希望羽翼得到安宁和幸福。
“毛格斯”舞
“毛格斯”,在当地语言中是“拉步”的意思,是老人的意思。是土家族纪念祖先、探野、渔猎的古老舞蹈。正式的风格,异常简单独特。过年过节每次挥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
表演“毛古斯”需要15、16人,始祖叫“拉步”,其他都是初级儿孙。这样就结合成一个家庭。不分辈分,全身都要用稻草、茅草、树叶包裹,连脸上都是稻草叶,头上扎着五片棕色的大叶子,其中四片微微弯曲,向四面八方下垂。跳“新娘”时,尤其要用吸管在男性生殖器上扎根,放在两腿之间。看了舞蹈表演的没人觉得这是“丑闻”,但他们觉得真的是穿成这样。
“Maugus”舞蹈在动作和内容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演出从头到尾,讲方言,唱地方歌曲,滑稽有趣。向前向后迈步,屈膝晃动身体,左跳右摆,全身颤抖。摇头耸肩,茅草刷刷作响,都在模仿古人的粗率举止。
跳“Maugus”的形式相当自由,不受内容限制。你可以唱歌跳舞,玩游戏,变戏法,翻筋斗,荡秋千。但是对吗?D
响应者:zhxr 63-大魔术师9级4-25 14:43
2006年3月-11 |土家族文化
黔东北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学可以分为书籍文学和口头文学。口头文学是最丰富多彩的,有歌谣、传说和故事、音乐、舞蹈和戏剧。
歌谣
歌谣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历史事件、阶级斗争、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男女爱情、社会礼仪等。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山歌、锣鼓、摇旗歌、丧歌、婚歌。民谣结构简单朴素,七言一句,四句五句,歌曲数量不限。形式有独唱、盘唱、合唱,内容有抒情歌、叙事歌、神曲和比较古老的歌谣。这些歌谣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细腻,歌词优美。
割草锣鼓:是土家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劳动歌谣,又称“挖歌”、“山歌锣鼓”、“和声锣鼓”。歌词由引子、问神、唱和送神四部分组成。引子,问神,送神都有相对固定的歌词。歌唱是歌曲的主要内容,是即兴创作,用编唱的。也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如历史故事、小说、民间传说等。歌曲铿锵有力,朴实大方,具有鲜明欢快的民歌风格,起到了协调生产劳动,寓教于乐的作用。据传说,古代人也用歌声来驱赶野兽。
浪歌,“浪”来源于祭祀当地国王的仪式歌舞,“改土为流”后,逐渐演变为颂春调新年的歌舞。丧葬歌是在葬礼仪式上唱的表达悲伤的歌曲。除了固定的歌词,如“孟宗哭竹”、“王华买父”等,还有一些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死者的生活即兴创作的,句子长短不一。哭嫁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大多描述的是女孩结婚时对亲人的怀念,也有一些反映的是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哭嫁歌:土家族哭嫁歌与历史上土家族妇女的悲惨命运有关。包办婚姻给土家族女孩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婚礼歌曲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土家族姑娘哭嫁时,要把自己的不幸向亲人、祖先哭诉出来,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由抒情风格。哭嫁歌有辞祖、哭娘、哭娘、哭姐、哭姐、哭弟、哭妹、哭梳头、哭穿露衣、哭吃父母饭、哭对百位宾客、哭上轿子等。许多歌词反映了深刻的现实,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语言真实自然,句式灵活。他们考虑得很周到。每句七言,上下句押韵。
民歌:土家族喜欢唱民歌。其形式简单朴素,一般为七言绝句,四句一曲。唱歌的时候,第一数不限,总是触景生情,即兴发挥。或歌颂人生,或歌颂岁月,或歌颂理想的未来。可以说是歌曲的海洋。
仪式歌:土家族盖新房要唱《上梁之歌》,钉大门要唱《开门之歌》,参加丧事要唱《散花之歌》(也叫“散花”)。这些祭祀歌都是讲吉祥的,5 k?从沈到邻家H到怀孕腋C篮?不就是个拖累吗?
民间传说
黔东北土家族的传奇故事内容丰富,数不胜数,大致可分为历史传说、英雄故事、与自然抗争的故事和超自然事件四大类。
在历史传说中,最受欢迎的是“还头愿”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从“杀白虎”变成“马体”的过程,在额头上割了一个洞,用鲜血代替了杀戮。《香与财神》描述了土家族至今仍崇拜求财四神的原因。传说颜、罗、冉、唐逃到印江边。因燃瑞香科取暖,香烟飘入南天门,感动玉帝。玉帝给了他们四块金砖,封了他们掌管民间造富的官职。所以,在黔东北,尤其是印江流域的土家族,家家户户的香烛上都贴着“游Xi揭示求财感觉像四官神”或“游Xi揭示罗燕唐冉”。此外,还有与历史事件相关的题材,如“坠塘杵”,反映了清初吴三桂的反清故事。
还有许多英雄的传说和故事,反映了历史上土家族人民不畏强暴、吃苦耐劳,用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邪恶,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事迹。
与自然抗争,渴望粮食丰收的故事。与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乌江搏斗,用船浆和船纤维发明了“乌江水兵之歌”;为什么在与野生动物的战斗中猴子的屁股是无毛的,土家小姐的机智“毛手毛脚”,在与人类疾病的斗争中吴佳姐妹和九仙女九懒龙的故事等等
神话包括金刀峡的起源、菩萨为什么飞到范静山、太子石的起源、九仙女和九条懒龙的故事等。其中有些反映了土家族要求平等,反对富人压迫穷人。有的表现了土家族人民反对封建王朝、讴歌人民的伟大力量;有的描写土家族地区风景秀丽的灵山宝地。
音乐和舞蹈
音乐有劳动歌、民歌、神曲。唱歌时,有的必须有乐器伴奏,有的边唱边跳。打击乐器,如锣、钹和鼓,其次是管乐器,如唢呐,有些地方还有木叶。以演奏刘孜最为著名,该乐器由小锣、大锣、头钹、二钹、鼓五种乐器组成,有的还配以唢呐,小锣为首席指挥。据不完全统计,曲牌有150多种。摆手舞是其传统歌舞,名为“沙巴”,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商朝末年,吴王攻周,军中巴人仗着兵器锋利,舞动前进,势不可挡。由此,它发展成为一种摇摆舞。现在,摆手戏在内容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涉及到土家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过去是从第三天到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举行。跳舞时,一人一圈舞,如插秧、插秧、拔草、古斗、幽猎、宫官拜土王等。舞蹈浑厚粗犷豪放,充满浓郁的土家族民族风格。八宝铜铃舞是独一无二的。新中国成立前,土家族由“马体”主持,从祖上“省钱”,分为坐舞和站舞两种。“马体”穿着八件礼服,头戴红丝手帕,腰佩短刀,手拿八宝钟,动作原始。此外,还有梅山舞、跳马舞、龙灯舞、蚌壳舞等,过去也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中国戏曲
戏剧包括傩戏、花灯戏和木偶戏。布袋戏传入较晚,清末才传入黔东北。元宵节更早,有100多年的历史。傩戏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因其取材于“坛”,故又称“傩坛戏”或“唐诺戏”。按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傩节、傩舞、傩戏三个阶段。傩节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主要从事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以驱鬼辟邪,消灾,延年益寿,祈求平安。傩舞不仅是一种祭祀仪式,还伴随着娱乐舞蹈动作。傩戏层次较高,有固定的演出场地,甚至有舞台。每部歌剧都有几场演出,还有许多歌本,如《送米记》、《雪山放羊记》、《刘一传》、《桂仁郑东》、《杨家将》、《三国演义》和《沈峰》。这些唱词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据《沿河县志》记载,“跳一日者,谓之‘跳神’,跳三日者,谓之‘太保’,跳五日至七日者,谓之‘大傩’,城乡皆习”。傩戏的演员披着红布,穿着法衣,面带贝壳(群众俗称“脸子”,即面具),他们的分数是:富宝三郎太、土地、咸丰小姐、唐的奶奶、干生、秦童、歪嘴老娘、笑和尚、先锋、判官、神仙、关帝、周仓等。首先是“开坛”犒赏上帝,邀请他举行某种祭祀仪式。二是“开洞”,是整个活动的主体部分。开洞包括“正戏”和“外戏”,属于一种比较雏形的剧种,它们会按照剧目逐一登台表演。“扫坛”是指在演出结束时向神仙们献祭,然后将他们逐一送回天府申杰。每个祭坛都有一个“祭坛主人”,负责每个活动。一个祭坛最少三四个人,最多十个人。这些人在土家语中被称为“土老师”和“马体”。他们既是宗教活动家,又是表演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土家族人民的尊重。搞傩戏表演也很常见。仅德江县不完全统计,全县就有60多个祭坛,表演者有3个。
工艺
黔东北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丰富多彩,纺织、印染、刺绣、剪纸、编织、雕刻、绘画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中“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西兰卡普”又称“花被褥”,是土家织锦的一种,以深色锦缎线为经,各种颜色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手工采摘编织而成。它色彩鲜艳,款式新颖,有上百种图案。一般分为三种:一是自然景物、动物、器皿、花草;二是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有“万字”、单八钩、双八钩等。第三种是文字和图片的情况,比如幸福、快乐、长寿。整体效果素雅,层次分明,生动炫目。“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绝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挂毯之一。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族女孩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彩织。姑娘出嫁,一定要有自己的绣花被褥作为嫁妆。所以土家族姑娘总是在婚前的日子里起早贪黑,精心做她心爱的被褥。关于花被的起源,土家族地区流传着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聪明手巧的人,在西兰卡普编织了100种花卉图案。后来我嫉妒我嫂子,诬陷她晚上出去私会,败坏家风,挑唆她哥,害死了她。噩耗传来,土家族姑娘很想念她,把她织的五颜六色的锦缎命名为被褥。成了土家族姑娘的嫁妆。目前被褥由三块西兰卡普组成。剪纸多用于绣临时扩展、贴墙、贴门、贴窗、贴灯笼,或盖礼品。它的图案包括鲤鱼跃龙门,蝴蝶玩花,凤凰穿牡丹等。其风格古朴、神奇、栩栩如生。纺织多以竹制,以筐、篮、萝卜为最常见,以印江的伞、思南的帽最为著名。虽然建筑艺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它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风格。有的雕刻擅长石雕,有的也以木雕出名。例如,范静佛教寺庙建筑中的雕刻和绘画技巧非常精湛。
参考资料:
/131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