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干预儿童结构游戏的方式有哪些?

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干预的方法

《条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教育融入一切活动。

区域活动因其相对宽松的氛围和灵活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近年来,我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注重为幼儿创造自由轻松的游戏环境,充分挖掘资源开展区域活动,为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了有效尝试;但是,在部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中,仍然存在一些偏颇现象:一是教师放任自流;第二,老师干预太多,从活动主题的确定,情节的安排,到活动的进程,都是老师说了算。这两个极端都没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失去了区域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教师如何参与区域活动呢?我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第一,观察是前提

落实教育,先观察。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区域游戏做出正确的判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发展和延伸自己的区域游戏。教师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知道孩子的材料是否只是不合适,是否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玩,经验有多丰富,进而决定是否加入孩子的游戏,从而帮助孩子提高游戏技能,避免用大人的需求和观点去干扰孩子的游戏。第二,教师干预的方式

(一)平行干预:指教师和幼儿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做游戏,旨在引导幼儿模仿。老师扮演的是暗示引导的角色,是隐性的。当孩子对老师提供的新教材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或者只知道一种玩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介入,进行引导。比如老师提供一些硬纸壳,日历纸,旨在让孩子自己画画,自己玩。这时老师用这些材料做了很逼真的食物,然后一些小朋友围了过来!活动继续进行。再比如老师提供了新的塑料玩具,有的孩子只是拿着一种坐在那里,然后老师就用这些材料。

材料被插入幻灯片、发夹、汽车、火箭等。,开阔了孩子的思维,孩子又活跃起来了。

(2)交叉干预:是指当幼儿需要或教师认为有必要引导时,幼儿邀请教师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或教师自己在幼儿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通过师生互动对幼儿游戏起到引导作用。当孩子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以起辅助作用。比如孩子玩开超市的游戏,“店员”和“顾客”有正常的业务往来。如果扮演“店员”角色的孩子说店里忙,邀请老师帮忙,老师可以假扮成服务人员介入中间,巧妙地引导孩子提高游戏技巧。当老师和孩子都觉得开心的时候,老师就退休了。一方面静静观察,关键时刻再上台。当孩子的游戏只在一个层面上时,老师要引导孩子进入游戏的高级层面。比如娃娃餐厅有人在切菜,老师走过去问:“你做什么?”孩子想了一下,说:“炒菠菜。”老师又问:“你们有人做饭吗?孩子听后恍然大悟,赶紧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快做饭吧,等一下,饭和菜一起吃。“两个年幼的孩子从同时切菜变成了一个切菜一个做饭。他们在心里定下了“开饭”的共同目标,知道饭和菜要一起上。从而将博弈从平行博弈转化为联合博弈。

(3)垂直干预:指幼儿游戏中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危险行为时,教师直接干预游戏,直接干预幼儿的行为。这个时候老师的引导是主导。比如在游戏中,孩子因为争抢工具而打骂,或者玩一些暴力、消极的游戏,老师应该直接干预引导,但这种方式容易破坏游戏氛围,甚至让游戏停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第三,教师参与游戏的方法

无论老师如何介入游戏,既然介入,目的就应该是对孩子的游戏给予积极具体的引导。

(一)心理指导

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只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才能激发孩子内心的兴趣,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面向所有的孩子,给每个孩子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孩子的词汇和短句,帮助孩子掌握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和行为,如进入区域活动的规则(如果这个区域的人足够多,你应该选择另一个区域活动),分配角色的规则(自愿选择,不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等。),以及使用材料的规则(不是从朋友那里拿)。引导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同时,在活动中要提醒孩子团结友爱,谦虚合作,共同进步,使孩子在区域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愉快地参与活动,也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语言引导。

1,提问。提问主要用于了解儿童游戏的现状和儿童的具体想法或启发、引导。应该用善意平和的提问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比如“你想做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目的是引起孩子的思考,逐渐学会明辨是非,做出明确的行为判断。

2.小贴士。提示主要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性的时候。老师用一两个简单的提示性提示,帮助孩子理清思路,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比如玩“菜市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的游戏卡住了,玩不下去了。老师用暗示性的语言“那我们做饭吧。”引导孩子自己动手,这样“小厨房”才会如火如荼。

3.鼓励和表扬。主要是肯定孩子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和积极的游戏行为,提出希望。表扬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意志品质,以加强孩子积极行为的产生。

(3)行为引导。

1,肢体语言,指老师在指导游戏时,运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孩子的游戏行为进行反馈。例如,老师应该通过点头、赞许的眼神、开心的表情甚至拍手来认可孩子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行为。老师可以通过手势、摇头或者面部表情来否定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或者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

2.提供材料。根据中央教育学院IEA课题组的调查,儿童对活动材料的选择以及在活动中的自主选择程度,直接影响其活动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当材料不可选时,儿童的闲置率最高,交流频率最低。在可选材料的情况下,闲置率最低,交流频率最高。由此可见,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根据情况及时获取新的素材。比如几天没人参观的科学角,老师戴上放大镜,孩子们又活跃起来了。在“小舞台”里,老师们放入魔术箱、帽子等。在时间上,孩子们从原来简单的歌舞表演中加入了新的玩法,花样更加丰富。3.动作示范。规则游戏因为玩法和规则的限制,必须先学会才能玩。所以老师要给孩子适当的演示和讲解,帮助孩子掌握游戏玩法,理解规则。在创意游戏中,比如表演游戏,老师可以在小舞台上给孩子演示,既能激发孩子的表演欲望,又能给孩子展示各种表演技巧,供孩子模仿。老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表演,表演中暗含示范。(4)个别指导。

要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就要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要根据孩子的目标,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孩子。如果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沟通能力差。老师首先要引导他们去参观娃娃家,去超市购物,鼓励他们大胆地和朋友交谈,在可以和朋友交谈的时候,也可以引导他们扮演“爸爸妈妈,餐厅扮演“服务员”。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布局模式,重视儿童的自主活动和儿童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