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作为新能源引领者,为啥没有纯电平台?

比亚迪「E平台」是摆设吗?

新能源 汽车 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

在传统车企中的比亚迪 汽车 被视为新能源 汽车 的技术标杆,但也总被认为只能打造“油改电”的车辆;然而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虽然早期比亚迪没有打造电动 汽车 的模块化造车平台,不过电车也并不都是油改电。

比如E6和腾势系列是以梅奔开发的底盘,套用比亚迪的三电技术,虽然没有形成模块化但也是针对开发的平台;真正的“油改电车”其实是早期的秦和唐,这些车的重心是DM2.0/3.0,EV版本确实是“改电”。所以同款车的DM/EV版本的驾驶感受是有区别的,甚至这些车还得打造燃油版,产品线跨的领域过大不仅影响了不同版本车辆的驾驶品质,同时也影响了王朝系列的品牌形象。那么打造纯电平台也就很有必要性了,于是e平台应运而生。

33111-e平台是为纯电动 汽车 打造

e平台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电驱平添,比如高压三合一实现了体积减少40%、重量降低25%、功率密度提升25%,更重要的是制造成本下探43%;所以也才会有价格越来越低的秦/宋PLUS EV,至于这些车的混动版可不是油改电了,而是使用DM-i架构打造的混动车,概念与e平台的EV版本是不同的。

汉唐性能版使用的则是DM-p,这也不是所谓的“油改电”或“电改油”;即便架构有神似或相通之处,但模块化和平台造车也不能改变车辆的基础特点,电车与混动车也并无本质的区别。

e平台除了高压三合一以外,还有驱动三合一、高度集成电路、刀片电池组、Dilink智能车机等,其中刀片电池主要针对纯电 汽车 ,以及DM-i架构的代步混动车,DM-p仍旧以镍钴锰酸锂为核心,这也是三套架构的区别所在。重点是e/DM-i平台使用的这种磷酸铁锂电池,还要实现空间占用最小化、乘坐空间最大化和车辆性能最优化三点,这与主攻性能的DM-p也是不同的取向。

不过不论哪个品牌的“ 汽车 平台和架构”,核心因素其实都是为了降低研发与制造成本,实现总成与零部件的高度***享;对于市场而言其优势在于逐步降低车辆价格,对于车企而言当然是合理控制车辆利润,所以有些时候不需要过于纠结车辆是否为“平台化的产物”,MQB/TNGA都不是平台化的 汽车 嘛,水平又如何?

e平台的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产品规划!

比亚迪e平台可以打造出从A0级到D级的各类车型,于是比亚迪又“懵”了;比如该平台初期打造的轿车从e1到e3几乎没有一辆走量车,e1全新平台套用了F0的外壳,不论技术新不新、车辆看起来都已经“老”了。e2设计感尚可,e3强行拉出尾箱则显得相当奇怪,这种设计水平的车想要热销除非对手不搞外观设计。

这些车确实没有竞争力,好在比亚迪又误打误撞的打造出了汉EV;这辆C级轿车以高性能或长续航,配合e平台的技术实现了热销,现在是国产中高端轿车唯一能实现月销量破万的存在,在没有品牌号召力的前提下,也做到了竞争力不输BBA、凯迪拉克、红旗等豪华 汽车 品牌。

然而在汉EV热销之后似乎产品规划又有些奇怪,比如EA1的推出着实有些看不懂,车辆的尺寸没有优势、设计风格比较呆萌,性能标准曾经暗示会打造高性能车;但是市场需要的是一辆普普通通但是可以足够好看与稳定的代步车,不是所有的电动 汽车 都需要高性能,不过e系列的 汽车 似乎将冲击高端视为己任,也许打造出的车的定位可能还是不太合理。

这就是比亚迪的问题所在了,在技术研发方面确实有很强的实力,研发成果也是可圈可点;但是这些成果不能理想的在车上体现出来,宣发方向也像“谜”一样令人难以理解。比如比亚迪汉的“汉为观止”想要说明什么?技术流的车企就谈技术,想要谈传统文化也得不能搞出这种令人难以理解的词汇。

重点:现阶段比亚迪的重心还是放在了王朝系列,这个系列已经以插电互动弄技术而深入人心,所以难免会给人一种“油改电”的印象;在纯电领域e网也没有什么作为,那么在纯电阵营即便面对新造车品牌中的小鹏、蔚来、特斯拉也会显得被动。

未来的比亚迪也许可以借鉴长城和吉利 汽车 的模式,王朝系列独立品牌对标WEY和领克,e平台的车辆也独立品牌对标极氪,将技术平台与品牌匹配,误解也许会更少、品牌形象也能够更理想了吧。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