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窝的起源和名称由来

一品窝的起源和名称由来

说到一品锅,鲁菜(山东菜)中有豪华的『孔府一品锅』,徽菜(安徽菜)中也有名气的『绩溪一品锅』。两种一品锅,各有来历:

孔府一品锅

此一品锅乃由皇帝赐名的一款孔府名菜。孔子后裔历来受到当政者的尊敬厚待,自北宋仁宗时起更是封为世袭『衍圣公』。其后,孔家后人在明、清两代更封爵为『当朝一品』官衔。所谓一品,其实明清两代把官衔分为一至九品,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因此孔家族裔可说是位列朝官之首。因为身份显贵,清朝历代皇帝也常到孔府作客,而孔府也常带厨师进宫制作孔府佳肴,请皇太后、皇帝和娘娘品尝。孔府常用鸡、猪蹄、鸭、海参、鱼肚等各种珍贵原料,一起烹制成一锅汤菜,为皇室所喜爱,并被赐名为『当朝一品锅』,成为孔府及所有一品官府的名菜。乾隆皇帝亦曾赐孔府《满汉全席》一套银餐具,最大的一件亦称为『当朝一品锅』。『当朝一品锅』为银质点铜锡的双层大型餐具,四瓣桃圆形,盖钮为双桃状,盖上刻『当朝一品』四字,里外层之间可注入热永保温。

此菜历代相传,至全国解放前,山东、江苏、上海等地一些高级菜馆仍有供应,解放以后,长期中断。现在随着各帮特色菜看的恢复和发展,近几年该菜又重新出现,但用料与制法已略有不同,餐具也不同了。名目亦不同,如有燕菜一品锅、鱼翅一品锅、海参一品锅、什锦一品锅等。

除了『当朝一品锅』外,其实孔府菜式中还有很多以『一品』为名的菜肴,比如寿宴中的『一品寿相汤』、『一品豆腐』、『一品丸子』等。单是菜式的名字,就已尽显孔府的荣耀。

绩溪一品锅

在绩溪岭北一带,每逢四时八节、婚丧喜庆,都时兴吃一品锅。有记载曰:本地山路崎岖,鲜有宾客。如有远方来客,绩溪人莫不欢欣鼓舞,招待有加,盖倾其所有上好野味家珍,集成一锅,以酬佳宾,宾客无不赞许,从此铸就安徽一道名菜。民间曾流传着命名『一品锅』之事。清代乾隆间,皇帝出巡江南,由九华山来到绩溪,见天色已晚便向一农家借宿,淳朴的农妇亦好生接待了她们。当时农妇家中只有些剩菜,于是便将萝卜、干角豆、红烧肉、油豆腐包等依先素后荤的一层层铺于两耳耳锅内,烧热后端上桌,皇帝与随从吃了,赞不绝口。食毕,皇上问此菜何名,农妇就说只不过匆匆弄了点『一锅熟』罢了。皇上听了,认为『一锅熟』名字不雅,反称这应为徽州名肴『一品锅』也。事后农妇才获知她那晚所接待的是皇帝;及后传开,村民均争相仿效其『一品锅』的做法,『一品锅』也就成了岭北一带民间款待宾朋的佳肴了。后民国时绩溪人、著名文学家胡适更将其发扬光大,在任驻美国大使期间,频以此菜招待外宾,并亲自命名为『绩溪一品锅』,使徽菜走向世界。所以后人也把此菜称之为『胡适一品锅』,以此褒扬胡适对徽菜的贡献。

绩溪的『一品锅』讲究层次,一般分四层、六层不等。视宾客尊贵与当时条件所定。但无论层次多少,荤菜置上,素菜搁底(称垫锅菜)。自上而下一般为鸭子夹、油豆腐包、红烧肉、干角豆或萝卜。讲究的锅上置红烧鸡块,下搁冬笋或苗笋干。烹制『一品锅』时,先将红烧肉煸炒后烧至半熟,再依次将荤素菜肴铺入锅内,加入汤汁,以旺火煮沸,再以文火慢炖,并不时舀其汤水浇于锅面,使原汁让鸭子夹、豆腐包充分吸收,吃起来既灌汤,又美味。绩溪『一品锅』是一种多层次的荤素菜肴经合理搭配的锅菜,其特点是用料朴素,制作讲究,注重火功,经『先急后文』的火功调制,其味互渗,食之醇香,此菜已流传了近二百年。

不过在安徽石台县,却又流传了另一个『一品锅』的起源。

据说为明代石台县『四部尚书』(南京户部、北京户部、南京工部、南京吏部尚书)毕锵的一品诰命(一品至五品官职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夫人余氏创制。

一次,明神宗突然驾临尚书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烧了一道徽州家常菜―火锅。怎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美不绝。后来,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这位一品夫人亲自所烧,便即兴赐名『一品锅』。

(资料源自0559u/Article/002/00459_big5)

,参考: (1)diychi/meishicaipu/huicai/2008-03-30/32386(2)tieba.baidu/f?kz=94912493(3)travel.anhuinews/system/2007/07/23/001801917.s(4)diychi/meishicaipu/lucai/2008-03-30/28872(5)meishichina/Eat/Culture/20041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