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角色游戏老师为什么要介入论文?

角色游戏中的教师干预和引导

“干预”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间的全部行为。既不是老师对游戏的无意“干预”,也不是游戏的有意“引导”。“干预”不仅要考虑教育目标,还要考虑孩子自己的意愿。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立足点是孩子和他们现在的游戏。不要盲目干预或引导。盲目的干预会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游戏,影响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伙伴之间的互动,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甚至反感。因此,选择干预时机非常重要。在游戏指导中,我认为观察孩子的行为很重要。幼儿的游戏行为有时是无声的,但从无声的动作中可以透露出幼儿内心的想法和情绪,所以更需要教师耐心观察,从而发现幼儿的游戏能力,抓住干预的时机进行有效的引导。接下来我就说说我班对开展区角游戏的干预和引导。

儿童游戏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游戏的兴趣趋于低落,而游戏与儿童的兴趣息息相关。兴趣受经验和好奇心的制约,孩子兴趣和好奇心的维持是短暂的,容易转移。所以,孩子对某个游戏由“热”变“冷”是很正常的。这时候需要老师及时介入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有一次,我听到“理发店”的“工作人员”抱怨:“今天生意一点都不好,没有客人。”他一边说,一边把理发工具放在桌子上,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做。此时,儿童游戏处于停滞状态。于是我介入游戏,引导孩子们讨论:如何让理发店生意兴隆?孩子们在谈论它:有些人说他们可以想出一些新的发型,有些人说价格可以更便宜...通过讨论,孩子们对游戏的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这远胜于老师的直接讲授。

游戏是孩子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中既有积极的现象,也有消极的现象。儿童游戏中的不良因素包括:危险、不安全因素;攻击性行为;游戏主题不够积极健康。当这些情况发生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干预。孩子年龄小,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争吵、打架等行为,这就需要老师的介入,让游戏顺利进行。比如玩转角游戏,总会有小朋友为了一个玩具或者一个角色发生争执。这时候我们可以介入游戏,首先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然后再和孩子讨论解决的办法。如果一方犯了错误,就会导致他们向另一方道歉。如果为了某个角色发生争吵,可以引导孩子去协商,可以用回合游戏或者猜拳的方式,引导孩子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老师是他们最信任的人,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和困惑时,自然会想到向老师求助。这时候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推动游戏的进程,我们可以介入游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是老师,而是推动者。当孩子向我们抛出“难题”时,我们要以适当的方式捡起来,再以适当的方式丢回给孩子,在扔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孩子的发展,从而达到干预的目的。这种干预是支持性的,而不是干涉性的。比如有一次在施工区,几个小朋友在建游乐园,大家意见不一致,导致游戏无法顺利进行。一个孩子来告诉我,让我帮助他们。我来到施工区,孩子们纷纷跟我说他们的看法。这时候我作为一个倾听者认真的听着,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发生的事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我引导孩子们去搭建游乐设施,分工合作。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自己去谈判。在我的语言引导下,几个孩子立刻开始分工。有的说要负责建木桥,有的说要负责建滑道...在大家的配合下,很快就建起了一个简易的操场,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都很开心。

现实中,教师介入引导往往导致两种矛盾,即情感与认知的矛盾。追求情感满足必须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这可能导致放任自流;在追求认知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提出一定的要求,但是严格控制,不利于孩子的自主发展。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