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捡棍子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捡棒子’,那时候山里经常玩。在我们的方言里叫‘dústick’(我们口音里的dú是指一个物体用尾巴从上到下撞击另一个物体)。
那时候我们一般都是和三五好友一起上山放牛放羊,抓到牛羊后大家都忙的热火朝天。
首先每个人都要准备好自己的木棍,一人定一个高度,然后每个人根据这个高度校准自己的游戏道具。每个人都需要准备七根同样高度和大小的木棍,其中五根是直的没有树枝的‘直棍’,第六根必须是一头是叉,第七根必须是钩。
那时候我们的木棍基本都来自一种植物:黄荆。小时候,我们调皮捣蛋的时候,父母经常用这种植物折断的棍子教训我们,因为它的枝条一般都很细长光滑,一挥动就会发出尖叫,让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很害怕。而且在房子周围,一个可以轻易打碎,用来管教孩子,但是已经不方便了。
久而久之,村里的领导和大人之间总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人来自黄荆条...
我们把这种植物作为拿棍子的主要目标。一是因为这种植物在山里随处可见,取材方便。二是因为这种植物细长光滑,而且钩子遍布全身,在当时,没有比它更适合玩这种游戏的植物棍了。
棍子做好以后,大家就聚在一起,中间放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头。石头一般是略规则的长方体,高度比棍子略矮。
排列好石头后,所有的木棒会被一起击打,击打决定顺序。轮到勤务兵把所有的棍子揉成一把,从上到下打石头。棍子散落一地,有的掉在地上,有的搁在石头上,有的靠在石头上。
这时候首先要检查是否有‘桥’。所谓‘桥’,是指一根直棍(不能是勾叉,没有直棍可以是勾叉),一端必须直接靠在地上,树干必须靠在石头上,另一端必须超出石头表面。
棒子稳定后,如果有‘桥’,恭喜你,可以继续游戏。
这时候你就需要小心翼翼的从这些棍子中一根一根的捡起来,而且只能一根一根的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另一根棍子摇动或“桥”消失,你的回合结束,下一个人用剩下的棍子继续他的回合。
在捡棍子的过程中,只能用手中的棍子作为辅助,不能用其他的外物。所以,如果先接一个‘钩’,可能对后续的比赛帮助很大。
整个游戏有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是抖棒的过程。当你用棍子从上到下击打石头时,力量的大小和松手的时机很重要。首先,你要确保所有的木棒都尽量分开,这样在采摘过程中就不容易碰到其他的木棒。其次,不能用力过猛,因为一定要有‘桥’,否则分开也是徒劳。而这种细腻的手感,没有教科书,只能在不断的游戏中逐渐掌握。
第二,是耐心和稳定的心态。很多时候,木棒都是杂乱无章的堆在一起,我们需要屏住呼吸,慢慢地、稳稳地从杂乱的木棒中抽出一根木棒。可能我们的手稍微一抖就会碰到别的棍子,一轮就结束了。
……
直到最后,如果所有的棍子都捡起来了,游戏就结束了,奖惩开始了。
比赛结束后,大家会把手中的木棒总分清零:直棒1,叉棒2,勾掉3。分数多的人用木棍拍打分数比自己少的人的手掌,拍打的次数是自己的分数和被鞭打的人的分数之差。
当然,我们只是象征性的玩玩,也不是很疼。因为我们当时追求的是全心拿起棍子带来的成就感,和大家一起玩的乐趣,而不是最后挨鞭子时骂人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