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笑小游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同时使用三种手段进行交流:口语、副语言、体态语,也就是说:表情:语言、十种副语言、十种体态语。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交流过程中,35%的信息是通过文字传递的,65%是通过非语言(语言、肢体语言)传递的,从中可以一窥非语言交流的作用。
言语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方向性和规定性的作用,而副语言和肢体语言结合有声语言所传达的内涵要比言语丰富得多,能够准确地反映说话人的思想和情绪(有时甚至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东西),对言语行为起到支持和修正的作用。
非语言交流在面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口语的补充,有助于表达,增强力度和语气,充分体现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促进考生与考官的情感交流。正确使用非语言交际是应聘者在面试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和技巧。
(1)子语言
面试中副语言的使用包括声音、语气、节奏和速度、重音等。有助于表达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态度,影响考官对考生的评价。
心理学家做了一项研究,在考生和考官的回答记录中,从技术上处理考生的话:提高或降低声调,放慢或加快说话速度,但不影响声音的其他质量,如响度。然后让受试者听这段录音,对候选人进行评价。因此,声音高的候选人被认为软弱、不真实、神经质,而说话慢的候选人被认为冷漠、被动、不可靠。
副语言作为考生内在气质和思想的外在表现,会不自觉地“揭示”考生的思想修养和思维能力。心理状态,性格特征等因素。
除了自然的声音,人们还有一种经过修饰的声音。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考生必须能够控制和驾驭自己的声音,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声音——在面试中使用修饰过的声音,在语言清晰度、语言抑扬顿挫、语调、语感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声音形象”。
一般来说,考生要注意:语气适中,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声音浑厚,但不浑浊;
有节奏感,不单调。这样的声音会给考官留下一个印象,觉得他很聪明,心理素质很好,为面试的成功铺平道路。
考生也要避免:音调过高,给人不成熟、情绪冲动的印象;结尾太长,声音太弱,给人不确定的感觉:语速太快,考官难以深入理解,降低了考官对考生的关注度;
呼吸声给人一种不稳定感:粗哑或者另一个极端:尖锐刺耳,会给人一种粗鄙感;结尾升调说明考生信心不足;声音颤抖(有时是呼吸不规律引起的)让考官误以为你紧张或害羞;说话太慢让你看起来毫无生气,情绪低落:平淡的语气,沙哑的声音会削弱应聘者的说服力;用鼻音说话或哼歌会让考官觉得你傲慢、冷漠、没有诚意。
(2)表达
面试中,考生要刻意纠正妨碍交流的不良面部表情,营造富有感染力的交流面孔,以赢得考官的认可。
恰当的面部表情是基于考生乐观豁达自信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但通过掌握一些技巧,考生可以有意识地加强气质锻炼,增强心理控制能力,可以用恰当的面部表情语言灵活自如地“说话”。
研究表明,在表情语言的交流中,嘴巴和眉毛的形状包含了最多的信息。考生们终于可以明白这一点了:原来,只要我们表现出恰当的嘴型和眉型——这就是微笑的秘诀。
当然,考生在高兴的时候会自动地、轻松地微笑,但在考场上,除了与内心情绪一致的真实微笑外,考生还应主动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用恰当的“假笑”向考官表达自己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假笑”仅指与自己情绪不符的微笑。这种对自己传播形象的控制也是一种修养和素质,不应该被认为是虚伪。
考场上的伪装微笑应该有几种:考生在心情平静但又不得不表达积极情绪或需要积极回应考官言行时,可以使用模仿微笑;请考生在自己内心压抑却试图掩盖的时候,用一个带面具的微笑;当考生有点过于激动和欢腾时,请用低调的微笑;
当你不在乎自己过去的坎坷经历,也不为考场上的偶然失误道歉时,苦笑是最好的语言;在考场气氛经常活跃的时候,考生也可以对自己或考官的一句幽默的话发出轻松愉悦的笑声。
考官不希望在考场上看到什么样的笑容?有的考生一脸冷漠,考官拒人千里之外,只能感到疏远;有考生逼出一副“皮笑肉不笑”的嘴脸。对于这种微笑应付差事,考官们只能表示遗憾;有的考生的笑容来去匆匆,让你的真诚在这种笑容中虚无缥缈;有的考生夸张笑容,脸变成了“运动场”。他们的眉毛、鼻子、嘴巴动作很大,让考官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哑剧般的表演上。有的考生笑的很认真,如果笑的不小心,会吓到自己,也会吓到考官。有的考生谄媚地一笑,让考官不自觉地束之高阁;有的考生同样的脸,但是表情在打架,嘴角在笑,但是眉头紧锁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是笨拙的微笑。微笑的保持时间只能持续4 ~ 5秒。
(3)身体姿势和动作
身体姿势在面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身体姿势可以配以语言,直观地解释其内容。比如,考生因为紧张而掩饰自己在冒汗,一边用手擦额头一边说“真的很热”;身体姿势也能显示考生的态度,比如听考官说话时微微倾斜以示礼貌;耸肩表示无知或无奈;点头表示注意(注意:有的考生对考官的话一直点头,会让考官认为他不耐烦,想说话)。
当考生情绪发生变化时,其身体姿势也可能通过“移位”来维持情绪稳定,如紧张时不断用手上下推眼镜框;说漏嘴的时候用手捂住嘴;有时我可能会说错一些话,考官会叹息很长时间,感到高兴。这些姿势和动作一般都是考生应该避免的。
如何正确使用姿势?首先,肢体语言的使用要与考生的身份和角色相符。考场上能使用肢体语言的考生可以使用,不适合的考生要避免使用,比如和考官握手,或者感谢考官给他飞行员式的握手。生活中的这些肢体语言和动作,不应该出现在考场上;其次,肢体语言的使用要控制好。大幅度的手势、夸张的手势、频繁的点头都会给考官一种不稳定的印象。
再次,体态语的使用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符合自身的性格气质。如果考生朝气蓬勃、热情活泼,可以用大手势,数量可以多一点,姿势也可以“动作”大一点;内向安静的考生,可以表现出自己轻盈的动作和优雅的姿态,用一些象征性的手势就足够了。至于为数不多但精准的手势和拉伸动作,应该是那些冷静下来的考生表达姿态的要点。
最后,肢体语言的使用要自然大方。最好不要使用生硬的肢体语言和与语言内容不一致甚至冲突的肢体语言。
(4)眼睛
考生与考官的眼神交流,除了一些非语言的信息交流,也表达了考生对考官的尊重,以及对考官发言内容的关注。
为什么眼神在交流中能起到这么多作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长相”原则,就是人喜欢谁就看谁,交往中多看对方一眼的人就容易被对方接受;同时,眼神交流中存在一种奖赏现象,即人际交往中的一方长时间注视另一方,另一方反过来倾向于更多地注视这一方。
所以考生要注意“眼神语言”的运用。交谈中的凝视有两种:一种是单向的,考生要主动看向考官;另一种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当考官看向考生时,考生主动回视,并与考官保持目光接触。
如何把握考生与考官保持眼神交流的时间?社交礼仪一般告诉我们,长时间盯着人看是不礼貌的,尤其是陌生人。当然,考生和考官在考场上的角色要求他们尽可能的交流信息,但是如果考生长时间看考官,也是突兀的,会引起考官的防御心理。
面试时眼神交流的量很难设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与谈话的话题、交流的和谐程度、面试的类型、考官的数量有关。下面是一组数字,供考生参考:心理学家发现,在交流中,每个个体在倾听时会花75%的时间注视对方,而在交谈时会花41%的时间注视对方。另外,每次注视的平均时长为2.95秒,而每次注视对方的时长为1.1秒。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考生和考官讨论的话题比较敏感(比如薪资),或者双方沟通不畅,交谈遇到障碍,可能会减少双方的眼神交流,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面试考场眼神交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眼神注视的方式。考生可以在面试开始时看向考官的眉心或鼻尖之间,这样既能显示出你的坦率、高傲,又能给考官留下一本正经的严肃感;面试结束,考场气氛融洽时,考生可以用眼睛遮住考官的面部,即可以看考官的面部和其他头部轮廓,这样会给考官一种自然、舒适、轻松的感觉,有利于双方进一步交流;考生在思考的时候,也可以用虚假的眼光来表现自己的认真、努力和机敏;在考官多的时候,考生需要通过东张西望的方式照顾好“全视野”内的考官,让每个考官都感觉到你在和他说话,满足他们要求关注和尊重的心理,提高他们对你的兴趣。东张西望应该是一种有控制的眼神流动,既不能停止东张西望——给人心不在焉或者目空一切的印象,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让眼睛机械地来回转动,显得非常僵硬和呆滞。
考生不仅要把握好自己的目光,还要观察考官的眼神,并对其做出灵敏的反应。如果一个目光总是游离在别处的考官突然看向你,那么当考生捕捉到这个信号时,就应该积极地与它保持联系,并期待与它交流,从而促进考生与考官之间的和谐。
其实更多的时候,考生的眼神是通过表情、动作等进行交流的。比如,考生微微倾斜头部,与考官进行眼神交流,以表示对所讲内容的关注和兴趣;考生下巴微抬,盯着考官,表示期待听到考官的提问等等。
总之,善于运用非语言的沟通方法和手段,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认真的同学赢得面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