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快闪族”?能说说吗?
快闪族是一群互不认识的人。他们通过网络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见面,然后一起做一些无意义的动作,比如拍手,喊口号。快闪族2003年首次出现在纽约,后来传播到欧洲和亚洲。有人听说过闪电侠吗?好像广州深圳都没办过,成都杭州的人都玩过。Flash是英文Flash Mob的中文翻译,2003年5月起源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当时,一位名叫比尔(Bill)的组织者聚集了500多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Toys“R Us”)里膜拜一只机械恐龙。5分钟后,大家突然迅速离开,快闪族名声大噪。快闪族是一种都市时尚文化,是现代人在忙碌的时候和世界玩的一个善意的玩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表示,如果活动设计合理,他们会主动参加。当然,也有人因为害怕误解而采取保守的态度。如今,快闪族活动已经席卷全球,在罗马、东京、香港、台湾省等地都能看到快闪族的身影和他们类似行为艺术的表演或娱乐活动。香港快闪行动2003年8月,有人在香港发起了第一次快闪行动。他们在指定的日期和时间,到旺角一家电器店询问店员有没有游戏机出售(店里没有卖),然后集体鼓掌,各自离开。但行动当天,唯一玩快闪的人是发起者,一个少年。2003年8月22日,一群外国人突然在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麦当劳举起纸巾跳芭蕾。行动持续了一分钟,然后他们就散了。这次行动被称为香港首次成功的快闪行动。其他被提议的行动包括在尖沙咀钟楼外高喊“我爱香港”,以及在一家超市拍西瓜合照。快闪族行动的例子:行动1、200人聚集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家百货公司,告诉店员同时购买同一款地毯,让店员无所适从。动作二:在公共场所,遇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先低头看手表上时间的人,马上齐声做出一些行为,比如“在报摊前拍手两下”,点名一起买份报纸。日本曾有闪客约定穿黑色西装或西装,白色衬衫,黑色领带,黑色墨镜,然后同时出现在一个广场,然后一边走一边拿起手机打电话。当数百人如约出现时,周围的人都惊呆了:仿佛突然进入了“母体”。就在人们还惊魂未定的时候,突然哨声响起,“黑客”们迅速从四面八方撤离,10秒的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FlashMob快闪族”,他们一般学历较高,有固定职业,但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较多,愿意尝试一些新的行为,当然前提是不允许有危害社会、危害安全的言行。闪,闪,闪完了就闪。从网络的虚拟世界进入现实世界后,要迅速闪回到虚拟世界,永不相认。如果你问其他闪友“我们一起去泡吧…好吗?”这违反了快闪族的教条。《闪光定律》:1。所有快闪言行必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注意安全;2.Flash说明一定要明确“时间、地点、言行”;3.Flash内容应该简单易记,任何人都可以实现;4.flash的标准时间应该是约定好的进入一个网站或者打电话“117”核实时间,这样每一分钟都不会差。中国大陆的快闪行动:昨天大约11: 30,苏城的街道第一次出现在快闪中。观前街玄妙观广场突然聚集了100多名身穿橙色衬衫、戴着火焰面具的年轻人。他们在广场上呆了一会儿然后互相鼓掌,然后迅速向四面八方散去。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这是苏州街头出现的第一次“快闪行动”。据了解,“快闪族”是指一群通过网络或手机相互联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的人。他们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聚集后,同时做出意想不到的“行为”,然后迅速散去。“快闪党”活动起源于美国纽约,参与者以年轻人为主。目前流行于欧美和港台地区。观前街出现的“闪客”主要是追求时尚、求新的年轻人。他们通过短信联系,在苏州移动的支持下开展了这次“快闪”活动。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把自己分成文化、体育、游戏、影音、创业、旅游六个“部落”,带领下面的队伍,在各自“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击掌分散。教育学院一年级女生陈晨就是其中之一。她说,“这是一种表达青春激情的方式,很好玩”。但更多的围观者对此感到不解,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此,有专家认为,现代社会虽然交流发达,但人们内心的关注却在减少。从表面上看,“快闪族”的出现是通过一种有时甚至是“无厘头”的游戏,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取笑社会。其实就是寻找一种归属感,在一个群体中宣泄青春的各种情绪,满足一种心理需求。但这种行为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能伤害他人,同时也要注意安全。
寻求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