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学前活动教案

#儿童继续教育#引言一堂精彩的课离不开一份优秀的教案。它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精心设计的蓝图,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我为您精心安排了五份幼教活动教案。希望你能及时咨询他们。

1.学前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1。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的能力。

3.逐步养成分类垃圾,珍惜和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4.愿意沟通并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江山”和“河村”用废泡沫、塑料块等材料装饰,“河村”里还散落着一些垃圾。

2.各种实物垃圾,如香蕉皮、废纸盒、空罐、矿泉水瓶、酒瓶、碎灯泡和农药、指甲油、摩丝瓶等。

3.5垃圾分装桶,贴有5种标志。

4.与垃圾处理相关的录像机和录像。

5.一些磁性图片和一些一次性塑料手套。

活动流程:

一、“健康城市”评选

1.引导孩子观察比较两地的环境,启发孩子说:你喜欢哪个城市?这是什么?如果你住在河村,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孩子们通过贴五角星来选择“健康城市”。

3.引导幼儿讨论:你为什么不选择和村?如果你住在河村,你会有什么感受?

4.老师总结:河村到处都是垃圾,又脏又臭,大家都不喜欢。山川整洁有序,受人欢迎。你想知道这个城市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吗?我们一起看视频吧。

第二,了解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法

1.有解说的老师,让孩子看关于垃圾分类回收过程的视频片段,然后说说垃圾车把垃圾送到哪里了,垃圾回收后可以做什么新产品。

2.知道“回收”的标志。

(1)出示“回收”的标志,让孩子根据图片猜这个标志的意思,并告诉我在哪里见过这个标志。

②解释“回收”标志的含义,请幼儿说:垃圾中有哪些物品可以回收?为什么?纸、玻璃瓶、易拉罐、矿泉水瓶都可以加工成新产品。)

(3)启发幼儿设计“不可回收”的标志图,并谈论:垃圾中有哪些物品是不可回收的?为什么?垃圾应该怎么处理?(焚烧或深埋。)

④把黑板上的磁性垃圾图片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老师会检查小朋友的分类。

老师总结:如果能回收这些物品,就能净化环境,保护资源。

3.游戏:看谁做对了。老师说一个垃圾的名字,如果可以回收,小朋友也会做类似的动作;如果不能回收,就做个类似“X”的东西。

第三,对可能回收的垃圾进一步分类。

1.组织小朋友讨论:怎样才能让工人叔叔更好更方便的处理这些可回收的垃圾?

2.展示五个有标志的垃圾并把它们放在桶里,并要求个别孩子根据标志对垃圾进行分类。

3.组织小朋友戴手套清理河村垃圾并分类。

2.学前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1。了解图书馆的功能,知道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和借阅图书的地方。

2.知道图书馆的借书规则,养成爱书爱惜书的好习惯。

3.了解借书流程,体验借书乐趣。

4.愿意沟通并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图书馆ppt、视频、投影仪;教学图形记录卡。

2.保管好图书操作卡,一张给勾线笔。

3.“图书馆”场景布局。

活动流程:

(一)了解图书馆的功能,知道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和借阅图书的场所。

1.图像导入,引起兴趣。

(1)这是什么地方?你去过图书馆吗?

你在图书馆做什么?

(3)图书馆里有什么?

2.观看图书馆视频,了解图书馆内部环境。

(1)你在图书馆看到了什么?

(2)老师简单概括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和借阅图书的地方。

(二)了解图书馆借阅图书的规则,养成文明借阅图书的良好习惯。

1.孩子们互相讨论:在图书馆看书要注意什么?我能怎么做呢?我不能做什么?

2.孩子的交流与分享,教师在有图文记录的图书馆需要遵守的规则。

我们在图书馆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

3.老师讲解操作要求,小朋友操作。

老师提供“护书操作卡”,让孩子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判断和记录。

4.个别小朋友介绍操作卡的记录。

(3)了解借书流程,体验借书乐趣。

1.看借用视频。视频里的孩子是怎么借书的?你先做了什么?你又做了什么?

2.老师展示相应图片记录借书过程。办卡-选书-借书-看书-还书。

3.老师展示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书,简单介绍标签、书戳、条形码等标记。

4.玩“借书”的情境游戏。教师介绍创设的“图书馆”情境,与幼儿一起玩借书游戏。提醒孩子们在图书馆借书的规则。

5.活动最后,老师做了简短的总结,鼓励孩子多去图书馆借书,多读书,做一个有知识的医生。

3.学前活动教案

活动目的:1。让孩子亲自参与评论身边的好事,加深对“好事”的理解。

2.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做事会让别人开心。

3.激发孩子在群体面前大胆表达和交流的兴趣。

4.培养孩子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把孩子中典型的好人好事画成几幅图(内容:扫地、擦墙、大姐姐给小哥哥系鞋带、关水龙等。).

2.用纸盒做一个“电视屏幕”。

3.歌曲《幼儿园的好东西》的录音带和录音机。

4,一只木偶猴子。

活动流程:

先播放歌曲《幼儿园的好东西》,师生一起即兴表演歌曲,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情绪。

第二,展示木偶猴子,告诉小朋友今天猴子带来了一段视频。视频是关于孩子们的。请评论:这些孩子做了什么?是好事吗?

1,展示每张图片的内容,通过评价引导孩子识别好的东西。

(1)图中的孩子们在干什么?

(2)他(她)是在做好事吗?

(3)为什么是好事?好的东西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满足的东西。

2.播放孩子父母反映孩子在家做好事的录音,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好人好事的理解。

3.老师用小猴子的声音说:孩子们在家和幼儿园做了这么多好事,我很开心。我们一起来唱《幼儿园的好东西》这首歌吧。

表扬做好事的孩子,让孩子重新体验做好事的快乐,初步体验到只有别人开心我才开心的美好感觉。

第四,鼓励孩子多做一些让别人开心的好事。

4.学前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1。对班级纸制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讨论制定班级用纸和废纸再利用的可行方案。

2.我愿意从自己做起,做一个节约用纸的环保小卫士。

3.逐步养成分类垃圾,珍惜和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4.培养孩子判断事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体验准备:幼儿可以通过对纸品使用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调查,记录自己在幼儿园每天使用纸品的具体次数。并统计一周内各种纸制品的使用总量;知道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树木等植物纤维。

2.资料准备:视频资料——记录儿童用纸活动的片段(绘画、折纸、手工活动)、纸制品使用的调查总结、课件、吊牌、报纸、单面使用过的复印纸、彩绘报纸(广告纸)、废纸箱、纸杯等。

活动流程:

先分享一下调查结果,初步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纸制品,认识到节约用纸的必要性。

1.教师提问,引导孩子总结调查结果。

(1)老师:我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记录了我们使用的各种纸制品的数量。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幼儿园一周全班用了多少纸品。

(2)出示大型问卷,请3 ~ 4名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结果。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计算全班一周内使用的画纸、彩纸、白纸、废纸盒(杯)的数量。

2.用一棵树来比喻孩子的用纸量,让孩子感受到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1)讨论: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纸吗?有可能节约使用吗?为什么?

(2)总结:纸对我们很重要,我们需要它。还有节约纸张的方法。节约纸张可以减少砍伐树木,这是保护环境的行动。

第二,观看视频,讨论并提出在课堂上节约纸张的方法。

1.观看视频,观察使用纸张的行为,讨论节约纸张的方法。

(1)观看片段1:一个孩子正在用勾线笔在一张画纸上画画。当他画一点点的时候,他就把它变成一张绘图纸。

讨论:这是我们孩子画的一幅画。看完有什么感想?不要浪费纸张,努力完成每一张纸;画完一幅画,用新纸再画一幅。)

(2)观看片段2:一个小孩正在用一张白纸折纸,周围有一些用白纸折叠的作品;一个孩子在做手工(纸盒建模),从一张大彩纸上剪下一个小圆圈;另一个孩子从一张彩纸的边缘剪下所需的小圆圈,旁边有一个废纸篓。篮子里有一些纸片。

讨论: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废纸折纸,也可以选择不同大小的纸裁剪图案。切割的时候要从边缘开始切割,使用过的废纸也可以收集再利用...)

2、老师和孩子* * *一样的总结:上课节约用纸的方法。

●认真画、写,画错、拼错的纸可以留作他用;

●报纸、用过的复印纸、绘图纸可以用来代替部分绘图纸;

●用小纸切小图形,用大纸切大图形,切图形时从纸的边角或边缘开始;

●利用废纸盒、纸杯制作手工或游戏素材;

●不能再用的废纸也可以回收。

三、实际操作:开始整理废纸,准备再利用。

1.提供报纸、彩纸(广告纸)和各种彩纸,分三组整理。

老师:让我们一起开始整理废纸吧。我先介绍一下排序方法和要求。

●报业集团:选择干净清爽、图片少的报纸。折叠整齐如水粉画纸。

●彩纸组:按大小、大小、颜色摆放纸张。

●报业集团:将报纸折叠,剪成正方形,会作为折纸材料。

2.孩子可以自由选择分组进行排序。

3.总结:让我们从节约用纸做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5.学前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就要充满信心,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去克服和解决。

2.体验解决自己困难的快乐。

3.愿意探索,交流,分享。

4.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交品质,关心他人感受。

活动准备:

1.童话电脑课件(附后)。

2.三维环境:一棵大树,一个树洞,一个树桩(小树的树干里有水),一片草地,一条河流,一根平衡木。

3.材料:鹅卵石、水缸(池塘)、铁钩、救生圈、磁铁、透明胶、树叶、塑料瓶、竹签、绳子、船、浮板、地板胶。

4.头饰:三只熊,三只猴子,三只鹿,三只小羊,三只啄木鸟。

活动流程:

1.借助童话把孩子引入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

(1)茂密的树林里生活着许多动物。猜一猜,有哪些动物?(引起孩子的兴趣)

一天,小动物在树上玩耍。你认为他们发生了什么事?

(3)结合电脑课件,老师带着表情讲童话,然后问:树上有什么动物?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2.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孩子想办法解决困难。

(l)激发孩子解决困难的信心。

遇到小动物一样的困难,能想办法解决吗?请帮助小动物。你想帮助谁?

(2)幼儿分组讨论解决困难的方法。

把孩子带到预先设计好的“森林”环境中。

第一组:羽毛球挂在树上。小羊怎么可能拿下来?

第二组:球滚进树洞。小猴子怎么才能拿出来?

第三组:熊的裤子刮花了。如果你是一只熊,你该怎么办?

第四组:啄木鸟不能喝这半杯水。怎么能喝水呢?

第五组:鹿的指甲都散落在这里。怎样才能快速捡起它们?

(3)幼儿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困难。教师巡回指导和鼓励孩子们使用各种方法。

老师:我从小动物那里听过很多方法。现在,请尝试自己的方法,想想哪种方法更好。

(4)个别说话,鼓励孩子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你刚才解决了什么困难?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办法吗?哪种方法好?困难解决后是什么心情?

3.引导孩子感知生活中的许多难题,鼓励孩子大胆想出解决办法。

你在家里、幼儿园、路上或其他地方遇到过什么困难并提出几个思考问题让孩子讨论:你是怎么解决的?你有没有试过在你妈妈生病的时候把你一个人留在家里?

如果发生了你会怎么做?你试过和你妈妈分开吗?如果发生了你会怎么做?如果一个你不认识的叔叔来了,说带你去找你妈妈,你会怎么办?

4.游戏:《寻宝》。鼓励孩子想各种办法过河去找老师的礼物,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