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如何纠正和防止孩子小学化的错误教育倾向?

学龄前儿童小学教育偏离素质教育,迎合应试教育,采取拔苗助长的方式,不仅违反教育规律,而且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本文根据多年预防儿童小学化的实践,探讨了纠正和预防儿童小学化错误教育倾向的一些方法:

1.遵循学前教育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要避免只关注表演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尤其要避免重知识技能,轻情感、社会性、实践能力的倾向。作为学校,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观点记在心里,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从大班开始,我园就打算按照这个规律来组织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在情感上,我们让孩子在小班或中产阶级中认领他们的兄弟姐妹。并主动让他们学会照顾;我们通过带领大班的孩子们参观小学,感受小学的一天;建立一面愿望墙,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在小学时的样子...通过这些动态的情感交流,孩子们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上感知小学生活,为做小学生做好准备。

2.帮助家长解除焦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我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引导家长加强育儿知识,与家长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定期以书面形式向家长反馈幼儿发展情况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定期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决定孩子的学习方式更多依靠实践活动:游戏、生活、探索、交流、“做中学”。

3.要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己。

我园一直坚持园长、老师多做“走出去,请进来”的示范引导。采取学前教育培训、派班下乡、观摩教学、组织优秀教师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师开展教研、听课、评课、示范班、优质班等方式,采取“互助”的方式,促进幼儿园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客观上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通过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和培养,促进教师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分析孩子在当天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调整计划,改进教育行为,最终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每周做一次反思,每周一进行一次教学工作反思检查,每月至少一次教学体验;在不断的学习中,传统落后的教育方式得到了改变。

4.正确衔接初等教育,科学衔接两类教育。

幼儿教育是入学前的准备教育。实践证明,学前教育要注意与小学教育的正确衔接,因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良好衔接,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主要是关于学校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二是对大班额孩子做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即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意识的教育。但是,在入学准备中,不能忽视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忽视孩子的学习特点,简单照搬小学的教学方法,用上课代替游戏。如果是,那就又回到了“小学化”的老路。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似乎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而且还有继续向纵深蔓延的势头。但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坚决纠正,有效防控,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适应环境,为他们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的各种发展需要”,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