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南方电信逍遥游有视频制作团队吗?、
天龙八部更像是一部寓言,剧情的理性让位于意境和寓意。
《天巴龙部》也许是金庸小说中最暧昧、最有争议的一部小说。
金庸小说经历了“侠的确立、侠的变化、侠的怀疑、侠的反叛”。金庸写郭靖是侠义的建立,杨过是侠义的变化,冯晓是侠义的怀疑,韦小宝是侠义的反叛。那些神一般的英雄高适,无论仁义与否,武功高超与否,都逃不过《天巴龙部》中的恐怖与惨烈伤害,这是对三部曲中侠义至上的质疑。《田卜》中所谓的侠义,就像是天人之衰:田卜中的最高神,“田”本来是众生中最有福的一位,却难逃轮回的痛苦。《田补》描写的是衰落,充满了同情。
《天巴龙部》五卷后金庸本人附陈先生的信封颇有意思。这一段是“松散结构”的借口:
“读《天龙八部》一定不要读。还记得楔子那一章,可见“不义与穿越”发挥得淋漓尽致。书中人物的情节可以说,没有谁是不义的,众生皆有罪。要写得淋漓尽致,就要把普通人的自然感受写得光怪陆离;书里的世界是郎朗的世界,但到处都是鬼鬼,随时可以被揭穿和讽刺。要放弃这么差的世界,怎么能不教松散的结构呢?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都笼罩在佛教的无边超然之中,时而显露。在每一个感人的地方,我们都会感受到希腊悲剧理论中所谓的恐怖和怜悯。说得再老生常谈一点,所谓‘陌生与松散’,大概可以叫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不喜欢《八龙》的人,要么接受不了书中的诡异与松散,要么找不到书中的侠义,而舞林世界充斥着“无人不义,众生皆有罪”,与《神雕侠侣》三部曲中光明的善恶世界,与《笑傲江湖》和《鹿山公爵》中世俗的红尘完全不同。
《天巴龙部》中的人物离奇古怪,剧情的合理性让位于意境和寓意,都是非同一般的。有帝王将相,有江湖大亨,有神仙术士,有风华正茂的少年,有神仙般的美女和天庭,有不可思议的武功,有阴谋,有报复,有陷害,有误会...田卜,人与非人,从到佛教。如此壮丽非凡的众生相,结论却是疯了的慕容复沉浸在坟墓里皇帝的幻想中,一群孩子在笑着扮演臣民的角色来换取糖。一个显而易见的寓言:美女的才华、成就、野心、爱恨如露,梦想如泡。在这个寓言之下,前五卷的兴奋属于一个幻影,表现出对他人的怜悯。《八龙》中的怪因缘,不一定是对英雄主义的颠覆,但至少有着深刻的悲伤和怀疑,让主人公成为了英雄。
金庸在他的名著解读中暗示,他是在用佛教中的八大处来象征小说中的人物。这八个超自然生物“各有独特的个性和神奇的力量。虽都是俗世之外的众生,也有俗世的喜怒哀乐。”天龙八部的灵异源自印度教,诡异神奇。佛教在与印度教的竞争中,经常编造他们皈依佛教的故事,在佛经中也被列为八护法。就像廖朝阳先生(天龙八部传说结构)说的,八怪虽然佛法相同,但在世间,却有不同的命运解脱方法,正如《楞严经》所说。
“如果有天堂,我会和我的家人幸福,我会让它成功。如果有龙,他们就会幸福,我现在就讲讲,让他们成功。.....如果所有的非人类,有形的和无形的,有思想而无思想,有乐趣。我在他面前展示了自己,我把它作为一种声明,使它成功。”
小说里写的恰恰是众生合一,殊途同归。段誉的诞生和冯晓的入世互为印证。他们是一直很亲近的兄弟。许诸的巧合和乔峰的遭遇也相互印证。他们也是同一大道的朋友。
有人把龙和八支对应到书中的人物,比如冯晓为天,段誉为龙,这是相当牵强的。金庸本人写的时候恐怕没有这么清晰的映射。他只是写了一些光怪陆离的人物,就像佛教神话中那些与凡人共居天地的“非人”存在。但书中的武功是最神奇的,吟游诗人大师的加持最深,很像天上的中间人。死前的“散工”是天人五衰,光华渐逝,凋零而死。
冯晓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冯晓是一个深受儒家仁义观念影响的大侠,甚至说冯晓有诗人和儒家的气质,比较费解。孔子说,勇者无礼则乱。冯晓终其一生都被中原武林的所谓礼义所斥,没有办法表白。他也干脆对“礼义”嗤之以鼻,冲上去杀。他凭着天生的天真和骄傲,为所欲为,真的是孔子所谓的君子之乱。
《天巴龙部》开头的状态,应该是一个努力履行礼仪的所谓“侠义领袖”。他的行为标准和成年后的郭靖差不多,但他的人生却突然中断了,不管原因有多荒谬多渺小——一个女人的微小怨恨拉开了疯狂世界的帷幕,乔峰的光明之路被打断了。整个天龙八部讲的就是乔峰从这样一个稳定的状态中灭亡。他在天龙的经历,纠结着自我意识和复仇。他是被陷害的,夹杂着他血统带来的原罪。他被养育他的中原武林巨子怀疑,被所谓的忠臣爱国者疏远。他确实充满了疑惑、矛盾、愤怒、误解和价值观的崩塌。在复仇平反的路上,重围,谁也逃不过劫难,谁就是被天谴的英雄。虽然他最终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契丹身份,但也无法再认同所谓的中原武林。但他也无法融入契丹阵营,于是在极度孤独中死去。《冯晓》中有典型的西方悲剧因素:自我意识和复仇。冯晓冲冠时怒不可遏,杀人如麻,血性发作时真的很凶。他追查一生,杀人无数,坚韧刚毅,这是郭靖不会做的。的确,他也承认:我有野蛮攻击,我什么都顾不上。冯晓胸前的狼头纹身,天空中的呼啸,都是不可忽视的隐喻,象征着一种原始的爆发力,这种爆发力来自于神秘的血统。
冯晓,一个在疯狂的世界里努力保持清醒的英雄,乔峰活了三十年,天赋勇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小接受了高尚体面的侠义教育。在他看来,世界无疑是非分明。他自信自己的武功天赋也能帮助自己壮大实力,消灭汉奸,而且自我克制,义正言辞,意志坚定,自信自己的朋友和下属都会听命于他,爱戴他。然而,在杏林里,三十年来他所认识的世界突然天翻地覆,背叛、陷害、误解,一切他都分不清,曾经看到的信任和友谊突然变成了猜疑和疏远。在这一切迷雾中,最让他震惊的是他的身份和血统,他自清白无私的前提受到质疑。甚至可以说,冯晓开始了痛苦的自我重建。世界的非理性和疯狂压迫着冯晓,他在诬陷中越陷越深。在聚贤寨上,冯晓用一套毛长拳回应了其他汉人的天下武功,而此时他已经在正统汉人中起到了讽刺的作用。雁门关外,族人* * *呼天抢地。当时的他已经彻底嘲笑了民族正统,剩下的就是复仇之心,一桩血案,如鬼魅一般,套住了他与中原武林的对抗。有人评价说,胡军眼睛经常迷糊,以为是病。我不知道那个演员是不是故意的。当冯晓和阿朱相处时,他仍然记得他的许多疑惑。在杏林之前,他的头脑是清醒而冷静的,在复仇的道路上,他的头脑是震惊而迷茫的。正是因为这种迷茫,他失去了朱。冯晓被康民骗去杀了镇南王,但他并没有处于非常冷静和清醒的状态。Arju的误杀让他幡然醒悟,也让他体会到了他和Arju之间的深厚感情。在这种爱情牺牲下,他的报复是可笑的。当他找到康敏的时候,连报复都无力了。冯晓远赴辽东,后来又出入辽国和女真部落,不再认中原为故土。事实上,他的返乡是一种永恒的流浪。冯晓失去了他的家乡。在早年,乔峰显然无条件地为国家服务。后来,他虽然承认自己是“勇敢的契丹”出身,但对自己对辽国的忠诚有所保留。毫无疑问,他的道德观念也具有汉民族游侠观念中的高尚的诺言、高尚的行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贫弱的同情,但他所依靠的已经是自己的良知。北宋的侠客被民族纷争纠缠,所有入世的侠客都必须忠于一个国家,不能做先秦时代的个人主义游侠。冯晓的早期教育使他无法像许诸那样出生,他只满足于个人幸福。离开土地的英雄看不起这个世界,太冷漠了。燕云十八骑少林寺认祖归宗时,他的自我意识大概就是对慕容复的那句话:可惜冯晓的英雄和你一样有名!冯晓是孤独的。少林寺后的冯晓是一个纯粹的“英雄”。他为了阻止辽汉之战,失去了最后的栖身之所,没有故乡可归。面对国战尸横遍野,段誉感叹“明知兵器是杀人利器,圣人也要用”,这句话深入冯晓的内心,他对武力的信任也随之减弱。萧凤昌唱匈奴的祁连山歌《祁连山之死,令我六畜不快》。我雁栖山之死,使我女无色,但不代表他愿意为契丹的疆域扩张效力。他伤心难过,但是战争带来的六畜不甜,女人无色,没有这个“大英雄”的位置。冯晓最后的承诺,还不如说“安得壮士扼守天河,久不洗甲”,逼辽帝立下和约。辽朝皇帝知道这一点,但冯晓不一定明白。他失去了兴趣,自杀了。
朱子双书
《八龙》中朱子的姐妹们纠缠着冯晓的命运,证明了英雄冯晓也为冯晓做出了牺牲。
阿琼是冯晓复仇的牺牲品,阿子是冯晓道德的牺牲品。冯晓是由他的乐、仇、德造就的英雄,而朱子双书是英雄的牺牲品。
阿朱在与冯晓的关系中非常活跃。这是一个为冯晓而生为之死的女人。起初,冯晓在聚贤庄为她舍命。一个是她是“知心朋友”侍女,一个是被中原武林陷害后多少有些释然。在这里,他第一次和曾经的朋友正面交锋,抛开了自己对礼让和友谊的坚持。在中原武林这边,他早就认为冯晓是“非我族类”。聚贤庄的九死一生让冯晓彻底摆脱了中原武林的身份。阿琼在冯晓开小差后追求冯晓,让冯晓觉得她爱的是他“英雄”的本质,而不是他的人生经历和荣辱。
此刻,冯晓摆脱了身份的困惑,但他仍然无法摆脱复仇的执念。他陷入了一系列侦探小说中,他的生活被困惑和悲伤占据。在成全了Arjun的爱情后,他的陪伴让他快乐,但在这种快乐中,他必然会分心,仇杀的情节和玄机一次次扩大。他的生活就像白玉景的一座失火的房子,火势蔓延,他急忙将火扑灭。
阿朱完全遵循了冯晓的思路。她的智慧使她能够充分理解冯晓的心,她对冯晓的钦佩使她毫不怀疑他的决定会出错。因此,当她发现自己是复仇对象的女儿时,她相信爱情无法达成,她只希望用爱情殉难来延缓冯晓的复仇。当阿朱死后,冯晓突然醒悟到牛羊之约的价值。复仇之火被大雨扑灭,爱情在失去时优先于复仇。电视剧里,表现的就是他答应抱起奄奄一息的阿琼,奔向老人,但幸福的大门已经关闭。冯晓有殉情之心,但他很快发现了康敏的谎言。他的脸上流着段的笔迹。疯狂而可怕的痛苦证明了他的清醒,复仇不再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信念。
阿紫没有像阿琼那样改变冯晓,但她和她的姐姐一样,被冯晓注定了。金庸所谓“邪紫擒朱”,但在西方文化中,紫色却有着尊严、苦难、重生等多种含义。阿紫自私而恶毒,但她对冯晓执着的爱就像阿琼的重生。阿紫的邪恶和痛苦,目的是要求冯晓尊重他的爱情,就像他对待阿琼一样。邪恶的人也有同样的爱和尊严。阿紫最终也没能冲破冯晓的道德屏障。虽然阿紫做了坏事,做了可怕的事,但她并不是冯晓的灾难。相反,冯晓的聪明和正直是她的恐惧和灾难。
毕竟,冯晓是在最正统、最严格甚至是禁欲主义的道德训练下长大的,他所有的老师都害怕他的外星血统,加倍要求他的道德完美。当冯晓对王道正统、忠仁侠义、满足、仇富等失去兴趣时,他在个人行为上仍然保持着节欲和洁身自好。阿朱为爱而死。自然,他也认为自己不应该再有新欢了。禁欲和自我惩罚的结合完全埋葬了他对个人幸福的渴望。即使阿紫不桀骜不驯,不作恶,也无法打破他的情感壁垒。他救阿紫,无非是对阿琼之死的一种补救。而他对阿紫的爱,是阿紫唯一的救赎希望。
阿紫的故事确实充满了无限的同情:任何不理解和同情阿紫的人...不会感受到自己生活黑暗的痛苦。(阿紫最根本的愿望难以满足,她会越来越陷入邪恶,生活的黑暗会无限展开。她的失明,她宁愿平静地游泳,和冯晓一起自杀,这也是深刻的。阿紫最终抱着冯晓的尸体,跟随他来到了永恒的黑暗地狱,完成了她黑暗的尊严。
许诸
如果要找一个最能和《天龙八部》中的冯晓相媲美的角色,那就是许诸,而不是和冯晓齐名的慕容复。如果把八个妖怪比作《龙族》中的主人,许诸和冯晓无疑属于不同的物种。他们同根同源,命运不同,都是世界顶级高手。死亡和生命并不意味着相互否定价值,但它们显示了自然之道的多态性和无常性。这就是《八龙》这本书里的无尽世界。
和冯晓一样,许诸也面临着失去身份的问题:这个毕恭毕敬地遵守戒律的年轻和尚,被命运的冒险所逼,不能住在他从小定居的少林寺。失去的僧侣身份就像失去的汉族身份一样令人沮丧。冯晓的真正起源是血液中的原罪,许诸的真正身份是道德中的原罪。然而,许诸并没有因此受到谴责,他只是为他的父母感到难过。他对江湖或社会没有超人的自觉负担,所以他有权有势,只做一些连根拔起生死符号之类的善事,不能成为正义的权威。从小接受的佛家出世解脱思想,让他记住了‘众生无我,福乐随命’。冯晓是一个天才和英雄,一个苦行僧,与不祥的命运抗争;然而,许诸却因其平凡而温顺的天性和命运而自然地生存了下来,而帮助他最终“顺从命运”的是他不可抗拒的激情。
相反,许诸和冯晓资质平平,不太热衷武功,温顺善良,很难在他身上看到父亲领导气质和母亲极端气质的影子。如果中原武林能够预言他将掌握天下武功,恐怕许诸也会像冯晓一样受到严酷的道德训诫,严格的伦理义务教育,那么他就不太可能坦然面对生之欲了。许诸的破戒无非是打破了执着。虽然吟游诗人看似是一个道士,但帮助许诸完成少林与逍遥身份转换的,仍然是他从小的佛教思想。
许的武功高得不可思议,但他却很难被伤害,不是因为武功的保护,而是因为他不屈不挠的灵魂。他的最终归宿可以用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来形容:“今有大树,而无所用。为什么不把它们种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土地上,种在一片广阔的荒野上,四处游荡无所事事,睡在它们下面,不杀一斧,无害的也没用,受罪呢?”灵九宫,是虚无之地。
逍遥派
吟游诗人的家风优于世界其他地方。都说男女皆俊秀聪慧,武艺飘逸出色。他们在世外桃源般的土地上享受着精致的品味,五鸭子更是精通各种优雅的玩法。天山儿女奶奶驱赶江湖小贩,想杀就杀,想抢就抢。李秋水是一个绝世美女,无数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人间的苦难似乎离他们很远。虚竹抵挡不住个人快乐的诱惑,破戒返俗,逍遥自在。他们就像天龙八部里的天人。
佛教说众生在六道轮回:天堂,人类,阿修罗,地狱,饿鬼和野兽。天堂是六道中最幸福快乐的地方。他们比人活得长,有更多见多识广的能力,喜欢音乐和文学,在天堂化身。他们一定是上辈子修行十善的人。虚竹入吟游诗人,似乎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在轮回中的天赐奇遇。然而,天虽然在一切众生中处于最高最优越的地位,可以享受各种事物,但仍然没有脱离循环。一旦之前的行业枯竭,他们就会死掉,再次陷入循环。“天道”死前有五个症状:衣服脏、头上有枯萎的花、身上有臭味、腋下出汗、对座位不满意。这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是天道最大的悲哀。李秋水一生优雅骄傲,但最终四肢枯槁折断。
因陀罗,天部的首领,原本是古代印度教的神之一。梵天座下,《百叶经》中记载,因陀罗在“天人五十年”的征兆后,痛苦而不快乐,带领八万天子、阿修罗女儿、甘达女子向佛求告。因陀罗问:“佛、人与非人、龙与夜叉轮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佛陀告诉他:“各位,众生沉迷轮回的根本原因是嫉妒和卑鄙。”佛陀广泛宣扬嫉妒和吝啬的本体、本性和因果报应。因陀罗欢喜地赞美佛陀的功德,说:“佛陀,我除去了一切疑惑和痛苦,获得了非凡的智慧。”因陀罗脱胎换骨,不再恭敬梵天,皈依释迦牟尼,成为护法。
田木与之间的斗争因众生相妒而陷入痛苦之中。他们死的时候发现没有悬崖,他们一个都没有忘记,打破了嫉妒的荒谬,迷茫和痛苦也就消除了。“一起笑,最后一切都是空的。”五崖子的痛苦来自于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执念和弟子的贪婪。五伢子在很多方面的出众才华,让他很难沉浸在现实世界的女性之爱中。像塞浦路斯的贝马利翁国王,他雕刻了完美的石像,从而忽略了现实中的女性。我宁愿相信他对李小梅的迷恋不只是一个借口。金庸写和田姆的死没什么,不是嫉妒。五鸭子真正不能自拔的,是自己制造或者想象出来的完美女人。五崖子的天赋和万能的造物主一样高,只会给他平淡的生活带来灾难。毕竟“天”离不开芸芸众生的苦难和局限。
逍遥三老的终身技能输入许诸,类似于“天道”的重生。“天”的重生,是心灵的突然轮回,神通和生命都很充足。善业来自于前世的意志。从老庄的思想来看,求道者也是崇尚淡泊、空灵、宁静的。而逍遥三老的化身是一根丑陋而普通的虚竹,也能表现出金庸给予的嘲讽和同情,以及更超然的慈悲。
吟游诗人很少宣扬仁义仁爱的世俗道德,也不谈老幼秩序的世俗伦理。他只尊重人才,决定优劣。即使不从老庄的思想中去找根源,他们也像神仙一样见多识广,可以让他们无视道德。吟游诗人是死党,丁春秋贪婪邪恶谄媚,苏星河能说会道无能,汉沽八友各有艺术技术绝技,都有浪迹天涯的风范。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拥有“天道”的天才力量,但他们也无力逃避尘世的痛苦。星海里的人更疯狂。人的才华和聪明才智就像离开新疆的马,在人性的恶下成为无尽的黑暗噩梦。吟游诗人系列是《龙八枝》中最优雅诡异的一个群体,也给《龙八枝》带来了世外桃源般的优雅与诡异。
段誉
段誉是一个连接冯晓和许诸的人物。段誉和冯晓赌酒比拼实力,千杯不醉。他们像风一样飞奔,大胆而自由,让冯晓倾倒。段誉与吐露美酒,畅谈佛经,哀叹相思,单身如花,以云为中心迷恋恩情,使心生亲近。段誉的轻率或者说是恍然大悟,让他在与许诸结拜时牵连到了冯晓,但如果冯晓遇到了许诸,那一定是恋人,不容易马上结拜为兄弟。虽然他在婴儿时期就带着少林遗产离开了他的亲生父母,但他们之间的分歧就像他们之间的协议一样大。他们与段誉的一见钟情,恰恰体现了两个极端在秘密层面的和谐。廖朝阳说:“如果没有段誉,许诸的温顺将是昏庸的,冯晓的舞蹈将是残酷的。有了段誉,两人可以纳入一个有意义的三边交流的空间。”
段誉的结局也是冯晓和许诸之间的联系。大理皇帝体现了冯晓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娶了绝色佳人,实现了许诸的个人幸福。但是,段誉很难说是金庸的理想人物,他只是一个妥协者。作为大理的太子,段誉的身份和教养不可能像许诸那样独立。他深受佛教影响,厌恶暴力,对权力也少有留恋,游走于世界各地。他像许诸和冯晓一样,有他生活经历的秘密,但他生活经历的秘密给他带来的困惑和痛苦最少。秘密突然毫无征兆地泄露了。虽然给他带来了尴尬,但也让他在个人幸福上有了光明的未来——可以如愿娶到心上人。
段誉的武功比冯晓容易,比许诸费时。他没有攻击性,武功也不稳。段誉虽然被世人视为疯狂,他的存在具有轻喜剧的性质,但却起到了牵制疯狂世界的作用,无论这种牵制是多么惊心动魄,多么神奇。在整个故事中,段总是打断他人的暴力和欲望,涉及更离奇复杂的场景。他自己的爱充满了惊喜。小说一开始,他拒绝了父母让他学武的请求,出走了。他不得不中断鉴湖宫的比赛,南海的鳄鱼神求助于他作为老师来阻止九魔指和慕容复。最后,他身份的秘密暴露打断了段延庆的王位之争。自己的恋情也因为发现对方是父亲的私生子而被叫停,直到遇到王语嫣,无法自拔。段誉对情欲的控制也在冯晓和许诸之间。段誉对王语嫣的痴迷,不能说是一种空竹般的情色生成,而更接近于一种审美崇拜,让人想起托马斯·曼恩《威尼斯之死》中这位著名作家对美少年孜孜不倦的追踪。
段誉是乱世美子,无视自己的贵族身份。他那世俗之人难以理解的自我放纵,他对王语嫣的爱,完全类似于一个白痴,却又显得傻乎乎的像个傻子,这一切都让他成为了一个在人间游荡的灵媒。
慕容复
慕容复是个伪贵族。金庸对慕容复的设计,似乎并没有塑造出一个等同于结义三峡的角色,也没有赋予慕容复和三峡同等的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而是他们的一面镜子。
慕容燕享受了30多年的国家,到慕容复的时候,这个国家被征服了600多年。昔日的王谢子弟,今日的姑苏世家,600年后的复辟之欲,无论如何都是超出常识的。野心如此执着固执,完全是荒谬的。很难将其归类为复兴普通王孙家族的声音。只不过是个人王权的狂妄梦想,与普通平民野心家无异。看不出这种荒谬是误解了金庸。与段延庆的皇位之争相比,慕容家族的复辟更是执着到了可笑的地步,这就是天龙八部世界里的诡异与讽刺。慕容复充满了对三位英雄的反对,同样三位英雄的成就都是对慕容复的嘲弄。
虚竹是安静的,安静的,天真的。慕容复热衷于功利主义,有很深的天赋。慕容复在36洞72岛遇到一方,主动加入他们的联盟,故意收了他们的羽翼,完全不顾王语嫣的安危和部下的惊讶,他们发誓要杀死小女孩(天山慕童),但他没有阻止他们。然而,最终是许诸赢得了这些人的力量。许诸顺从人类的欲望,重视人类的感情,慕容复是禁欲和自我控制的。一切都是为了振兴国家的雄心。他向西夏公主提出援助西夏。结果,王语嫣黯然离去,许诸得到了西夏公主。
段誉经常在他自信的时候在慕容复工作,这让慕容复衣冠不整,心慌意乱。段誉信奉“明知凶器是杀人凶器,圣人也要用”,但他直到关键时刻才动武,而慕容复却因为较量输给了段誉,去藏武器取了段誉的命。段誉迷恋美女。为了追随和保护王语嫣,他不顾别人的眼光。尽管慕容复视王语嫣为未婚妻,但他并不十分珍惜她,并故意避免在公共场合照顾她。在磨房,扮成西夏武士的慕容复对段誉和王语嫣很生气,与其说是出于嫉妒,倒不如说是因为他觉得王语嫣和段誉挑战了他的尊严。一个在慕容复爱上他的女人怎么能再看其他男人一眼呢?慕容复的傲慢嫉妒和康敏的相似。痴情的王语嫣终于转向了段誉,而慕容复一心想认段延庆为父亲。恐怕段誉是段延庆的亲生儿子。
慕容复和冯晓是竞争对手,冯晓欣赏慕容四子,并把慕容复视为密友。少林寺战役中对那个人的评价是“萧的大英雄和你一样有名”,所以他看不上,不作评论。慕容复在汉朝也是“非我族类”,一心要恢复鲜卑王国。他不惜借助外国势力建立自己的武装,提出西夏,并在段延庆认祖归宗,但并没有被中原武林拒绝。契丹人冯晓不得居中原,出入女真、辽国,与国君交游。最后为了平息辽汉战争,不允许他在自己的民族生活。冉冉升起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和大理王段誉极力邀请对方,但被冯晓拒绝了。冯晓几乎只有扶弱济贫、平息战乱的社会责任感,而没有个人野心;而慕容复为了赢得人心,甚至扶弱济贫,尊重世界。冯晓在聚贤庄为一个没什么交情的少女冒生命危险;虽然慕容复是个武术家,但为了让段延庆起疑,刺死忠心耿耿的包不同,一代又一代的死忠邓百川等人也对他死心塌地。
慕容复相貌英俊,才智高深,谈吐儒雅,武功高超,完全是金玉满堂,而三侠则有些不拘小节。慕容复享有盛名,并自诩享有崇高的声誉。虽然是江湖布衣,但在武林中却有着王子般的崇高地位。慕容复解不出这盘棋,因为他不能放弃。他的贪婪和野心让他失去了名誉、爱人、朋友甚至清醒的头脑。最后他孤身一人,活在君临天下的癫狂中,王图巴就是个笑话。他保持清醒,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