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应该如何将乡土教育运用到教学中?
一,激发儿童探索本土资源的欲望
儿童常常被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所吸引,表现为关注、跟踪、操作、观察、提问等。,而好奇心驱使孩子去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形成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态度。种子是当地的一种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把各种各样的种子放在区域的角落里,孩子们立刻对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种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老师,为什么种子不一样?”种子有什么用?种子从哪里来?种子长在哪里?种子会发芽吗?".....面对孩子的提问,老师启发孩子探索,带孩子去田间采集种子。孩子们还从家里收集了各种种子:油菜籽、大豆、扁豆、蚕豆、红豆、黑豆、豌豆、小麦、大米、苦荞、玉米、花生、芝麻、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面对种类繁多的种子,孩子们观察交流:“它们有不同的颜色,有红的、黑的、黄的、绿的。
第二,本土资源陶冶孩子的情操
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欢快的鸟儿,轻柔的风,泥土的芬芳,大海的声音,人们的辛勤劳动和家乡的变化,等等。孩子们洗耳恭听:兔子的耳朵在听什么?兔子的眼睛都是红色的吗?公鸡在和谁玩姿势?一条鱼没有脚怎么能在水里快乐的游呢?孔雀为什么要开屏...这些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带给他们无比快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作的地域游戏中,有孩子们、家长和老师收集的各种天然材料,比如用收集的柳条编辫子、编帽子、编花篮,用稻草做草人,用棕榈叶编蚱蜢,用芦苇叶编口哨、风车,用泥土做月饼、糖果棒。让孩子边做边玩,在游戏中提高对美的感受,提高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本土资源
在角落里,让孩子与材料互动,自由表达,大胆想象。如:提供土豆、芋头、葱、姜、南瓜、黄瓜、丝瓜、毛豆等。,供孩子观察和想象。经过他们充分的观察和想象,这些材料变成了生动的物体。比如孩子想象洋葱像娃娃,芋头像猪,生姜像山。在想象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牙签、橡皮泥、彩纸等。,让孩子与这些材料互动,自由探索,做出各种有趣的形状,如:对于蚕豆,孩子用牙签做成不同的动态图形;孩子们在这个印象中变成了胖乎乎的猪;对于萝卜来说,就变成了小老鼠。在自然的角落里展示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空间,提高了孩子们对角落活动的兴趣,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本土资源让孩子增强自信心。
孩子在操作乡土材料的过程中,通过玩、想、做,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当老师将蚱蜢、花篮、青蛙和棕榈叶编织的手镯放入该区域时,孩子们立即被这些棕榈叶产品吸引住了。然后,老师提供干净的棕榈叶,引导孩子主动与棕榈叶互动。很快,各种各样的棕榈叶产品成了班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棕榈叶风车、棕榈叶项链、棕榈叶地毯、棕榈叶风扇...然后在教室里布置孩子们的作品,让孩子们兴奋自豪地向同伴、嘉宾、老师、家长介绍,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快乐,增强了他们对快乐的自信。
第五,本土资源美化幼儿园环境。
环境的创造凸显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稻草、麻袋、竹片、草席、贝壳、稻草、草绳,打造了主题墙和班级特色。如:用贝壳制作各种鱼、虾、蟹、水生植物等。,创造美丽的海洋;用草席营造森林;用麻袋制作火车车厢,装满水果,体现秋天的丰收。幼儿园西北侧用稻草做了一男一女的稻草人,每天迎接每一个进园的朋友。走廊的墙壁上贴着草绳、席子做成的各种小动物,草编成了蚂蚱的笼子,活动室里挂着棕榈叶做成的青蛙和芦苇叶做成的风车。幼儿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6.当地资源丰富了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是孩子们学习和玩耍的主要场所。玩具和材料是孩子玩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老师收集各种素材,制作创新,放到各个角落,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尽情享受。比如设置了农家乐、工艺坊、五谷丰登、海边人家、娃娃屋、豆腐坊、养鸡场等主题场所。第一节课以“农家乐”为主题进行创作:墙上挂着帽子、蒸笼、竹篮;用纸箱做成的锅灶、风箱和发屋;将葫芦劈开,放入瓢中舀水;蒸笼里是栩栩如生的饺子和海绵做的馒头;很多庄稼和水果都挂在老师自己编的绳网上。柜子里摆满了作业材料,充分体现了农民的丰收景象。中学三班的“工艺坊”有一个用几个网搭成的大架子,架子顶上挂满了老师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凉帽内衬和中国结做成的小灯笼、针织手套和袜子、制作精良的鞋底、有图案的布、打好的棉絮、编织好的篮子等等。橱柜里放满了供孩子们绘画、雕刻、编织和制作的材料。一班的“海边人”有渔网、渔船、海藻、鱼虾等。孩子们装扮成渔民在海边织网、划船捕鱼。豆腐坊里的豆腐是白纱做的,又白又嫩;炒饭机里有白炒饭、爆米花、香喷喷的蚕豆,让人回味无穷。挤满客人的海鲜小吃更是五颜六色:文蛤、海螺、墨鱼、虾、梭子蟹、鱼等等;在吊桥的游戏中,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用收集来的直管搭建吊桥,加上辅助材料纸板,组装成吊桥,桥的一端由滑轮控制,孩子们用手拉动滑轮绳,将吊桥悬挂在空中;海上迪斯科,孩子们在沙坑里赤脚踩在贝壳上,随着欢快的音乐扭动身体...这些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活动,赋予孩子们奇思妙想,让他们学会与同伴合作,提高大胆表达的能力。
同时在各个区域投放不同的乡土素材,丰富多样的玩法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根据材料的特性,在各种转角活动中使用相同的材料,创造丰富的玩法。比如(1)贝壳:技能区的孩子用贝壳做蜗牛;在数学区,贝壳被计数、配对、排列大小;音乐区有贝壳打击乐器;拼图区有贝壳拼图、贝壳象棋、贝壳转身;运动区,有跳贝壳,过贝壳河;美术角里贴着贝壳,用水彩笔在贝壳上画画;自然角落的贝壳里有花束。(2)豆类、谷类:装入瓶子或布袋中,做成沙球,扔到音乐区,让孩子用“乐器”敲出欢快的节奏;可以在运动区玩沙袋、扔、抓、扔、跳沙袋、推沙袋、运沙袋;把豆子放进数学区,孩子可以分类、计数、排序;把豆子放进科学区,孩子沉迷于“沉浮”和“种子发芽”的探索;将豆子和谷物放入艺术区,孩子们可以用它们拼出一幅充满童趣的图画。(3)玉米芯:在拼图区,用玉米芯做鸟巢,做金鱼、长颈鹿、青蛙、鳄鱼、兔子等动物;数学区用玉米芯计数、拼图、身高排序;投掷和跳跃广场与玉米棒子在运动区。(4)麦秸、稻草:编织区可用于编织、制作风车;在拼图区做游戏棒和拼图;在运动区做草桩,垫子,绳子,尾巴。(5)芦苇叶、棕榈叶、玉米叶:编织区可编织蚱蜢、青蛙、凉席、手镯、风车、哨子;这些树叶可以在时装表演区制成时装。这些鲜活的本土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区角游戏也变得更加丰富:编织、制作、剪贴、刺绣、交际...各种游戏应运而生。儿童的艺术创作是生动的,他们的创造力、造型、色彩运用和布局都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童趣。平面和立体艺术品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既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实现了多领域的融合。
第七,本土资源丰富了园本课程。
教材和农村幼儿园有一些区别。立足幼儿园实际开发园本课程,应以开发地方课程为切入点,利用周边地方资源设计一些贴近农村幼儿生活的教学活动,丰富幼儿园课程。比如老师设计的园本课程《趣味渔网》。在活动中,将网和锏带做成不同大小的渔网(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四周有锏带,中间有网,可以弯曲、平放或立放),引导孩子体验渔网的各种玩法。同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游戏规则,不断创新拓展新的玩法,陆续开发出多种游戏:钻山洞、跳圈、过障碍、滚轮、跨栏、走小路、过木桥、过河、梅花桩。再比如:各班制作的打击乐器,都是用贝壳和废空盒子制作的,为音乐活动提供素材。此外还有滚筒、独轮车、羽毛球、扁担、水桶、梅花桩、沙袋、高跷、草绳、草席、屏风、铁环、轿子、橡皮筋等。放在儿童活动室和走廊里。这些自制玩具是老师和家长利用当地资源制作的。它们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生活,增强孩子的体质和技能,还能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传统游戏可以通过这些资源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且这些本地资源都是孩子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将这些本土资源整合到幼儿园课程中,赋予幼儿“活”的知识,促进幼儿园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从而促进园本课程的发展。
八。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把农村的乡土资源带入幼儿园,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乡土资源带来的无穷魅力,让孩子在大自然中主动观察、发现、探索,从而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经验,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拓宽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思路。因此,要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合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活动,使本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每一个孩子在充满探索和快乐的自然环境中积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