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帮助孩子真正读书?要不要手书教孩子?
“我上课去看孩子,老师会用彩色卡片教孩子认字。我儿子学习很努力,可是我回到家,把字写在笔记本上,他却认不出来。”为此,我还在幼儿园买了同样的卡汉字。儿子看到卡片上的字,又认出来了。"
相信很多家长在孩子识字阶段都有过这样的疑问,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智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正常吗?孩子真的会读书吗?在讨论这种现象之前,我们先来回答一下家长们最想知道的问题:这种现象正常吗?孩子有精神病吗?
答案是正常的。孩子有这种情况不是智力问题。孩子处于识字初期是正常现象。
这孩子真的学会阅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所谓“识字”就是认识汉字。除了要知道汉字的形状,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汉字的意思,学会使用。
孩子处于识字初期,通过卡片大概记住的只是汉字的形状。而这种“形”的记忆只能简单地停留在汉字所在的彩色卡片上。当汉字移动到牌外时,孩子会觉得奇怪。
学习的难点在于学会迁移。孩子能认识不同场景的汉字,才算真正识字。
就像一个“好”字,如果孩子在卡片上认识,在广告、产品包装等地方知道是个“好”字,就说明他转了汉字,就说明孩子真的认识“好”字。
认识一个字最重要的是知道它的本质含义,如何理解汉字的内部结果,如何书写,是左是右还是上下结构等等。这也是转移汉字的关键。
很多家长在帮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个简单的词,就像你告诉他“你要用手拿东西,所以‘拿’这个词一定和手有关,就是牵着手……”孩子半天写不出来。汉字的逻辑在大人看来很简单,孩子却不明白为什么?
原因是成年人的大脑,经过多年的识字接触和训练,已经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汉字本质的能力。当你看到一个汉字时,你可以熟练地知道它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
然而,儿童的大脑与成人的大脑不同。他们没有转移汉字的能力。而且孩子接触汉字比较少,学习初期很难掌握汉字的精髓。所以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作业,不能用大人的思维模式来教孩子。
孩子的大脑从记忆转移到学习汉字需要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需要被动地等待孩子的大脑自己消化汉字。只要家长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教孩子识字,也能很快学会汉字。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阅读呢?
父母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孩子真正的阅读。首先,家长要知道什么时候最适合孩子学习阅读。
根据很多科学家的研究,孩子的记忆力和辨别力在三岁的时候最强。这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阅读。
家长可以在孩子四至五岁的时候开始让孩子学习阅读,但是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能力会很慢,所以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不必操之过急。五岁以后,父母可以教孩子汉字笔画,写简单的汉字。
当然,这只是家长的一个参考素养阶段,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
1.从最简单最常见的词语开始。
当孩子对汉字感兴趣时,家长可以选择字让孩子认。这个阶段的话最好简单具体。而且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
可以先从人物结构上选择。选择有左右上下结构的单个字或词比较简单,比如“人、大、小、天、帮、词”。然后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词汇,比如“妈妈,爸爸,门,玩”等等。
从简单具体的词语开始,让孩子轻松上手,反复加深记忆。
2.形象化、形象化地教汉字。
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其形状往往与其意义有关。家长在教孩子认字时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用生动的比喻让孩子记住。
先让孩子观察卡片上汉字的特点,比如“任”字。通过观察,他们可以告诉孩子,这就像一个人伸开脚走路,两个人一前一后就成了“从”字。还可以通过玩“你画你猜”的游戏,让孩子辨别汉字。
这时候家长要注意让孩子知道汉字的结构,而不是每个笔画的具体书写方法,这样就不用揪住孩子的细节不放了。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多了解结构,多接触一些汉字。他们不仅能发现汉字的规律,还能在接触中发现汉字的乐趣,从而促进孩子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3.多场景练习汉字,学习转移能力。
如前所述,孩子只能认卡片不能认手写汉字,这其实是汉字迁移能力的缺失。那么当孩子已经学会了汉字,家长就可以把汉字放在不同的场景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卡片上让孩子学习辨认。比如在学会一张卡片上的“女”字后,家长可以给他看厕所门口写的“女”字,又有什么区别呢?
还可以改变字体的颜色和大小,让孩子通过不同家庭成员的笔迹来区分同一个字的异同。区分之后,孩子就会知道,同一个汉字,可以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但意思还是一样的。慢慢地,孩子就能学会汉字的迁移能力。
教孩子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最需要的不是多么厉害的学习技巧,而是家长的耐心和鼓励。鼓励和引导孩子,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孩子会让父母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