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产游戏总喜欢抱着三国不放?

打开任何手机自带的应用商城,搜索“三国志”,大多都会出现这样壮观的一幕:

如果有人做一个名为“最喜欢的中国游戏背景题材”的调查,三国和西游肯定会名列前茅。任何一个中国文化圈的人,只要TA接触过互联网,一定都在各种稀奇古怪的地方见过各种打着《三国》或者《西游记》旗号的游戏。甚至在一些与背景无关的游戏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手持青龙偃月刀的红脸角色,或者一个手持金色长棍的毛脸和尚,让人感到惋惜:

虽然有点戏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三国和西游记这两款大作,几乎撑起了中国国产手游的半壁江山。以TapTap为例,平台上搜索“三国”对应的游戏有1909款,搜索“西游记”的相对较少,但也有320款。其中,以西游记为题材的游戏,大部分都会与修仙和回合制两种类型有关,这在手游时代仍可视为端游时代《梦幻西游》的余波,但几乎都是三国百花齐放。SLG游戏可以在三国使用,回合制网游可以在三国使用,抽卡手游可以在三国使用,自走棋可以在三国使用,甚至大富翁可以设置一个三国的外壳。品种齐全丰富。

真没想到,一个垄断就能上三国。

看了刘备一次次参观山寨,诸葛亮一次次放火烧赤壁,大多数人都会问:

为什么非要抓着三国不放?为什么不做点别的呢?

的确,如果我们站在一个玩家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难免会感到不解——这堆游戏都是以三国为背景,故事人物的风格都是一样的。图的是什么?但是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把自己放在一个小游戏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的位置上,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假设你现在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游戏公司的新项目负责人,财务部门审批的预算有限。老板对游戏的KPI要求也很高,甚至游戏的时长都不长。那么怎么做才能做出一个看得见的游戏呢?除了他独特的天赋之外,被一个人用来组队最靠谱的方法应该是“借鉴前人的智慧”,也就是说找一本名著,然后找一个成熟的游戏模板来掩盖。那么你在找哪本名著呢?筛选了一大圈,你会发现,除了三国和西游记,好像没什么知名的。想想你学生时代的《梦幻西游》的威望,大笔一挥就定下了一个三国题材的新游戏。

(梦是西游题材上翻不过去的山)

对于国内小开发者来说,三国是一个理想的IP。三国作为古代作品,没有版权限制,可以自由改编。三国作为游戏背景,人物丰富,故事波澜壮阔,可以提供大量的剧情和特色鲜明的人物;作为一个IP,几乎没有人对三国了如指掌。你可以跟路上的任何人说几句关于三国的话。这意味着以三国为背景的游戏不仅可以拥有更大的潜在用户群体,还可以在开发过程中节省大量原本要花在剧情安排和人物塑造上的时间,非常划算。

当然,我不会武断地说所有的三国题材游戏都是这样,但我敢说TapTap上的1909三国题材游戏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这种思路下诞生的。

我们必须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公司都是出于对游戏的热情而做游戏的。更准确的说,现阶段市面上的大部分游戏确实是一个成功游戏类型的重构,甚至有一些游戏公司愿意为自己的游戏换个皮肤(比如网易和完美世界)。所以,当我们把目光从玩家身上转向商业的时候,自然很容易回答“为什么国产游戏总喜欢抱着三国不放?”这个问题。

(光是《西游记》网易就赚了这么多)

幸运的是,现在情况变了。

我在为本文搜索资料的时候,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夏衔、三国、西游?”

从问题的描述和下面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国内玩家对游戏厂商滥用三国和西游题材的反感和排斥,同时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和愤怒。

我们喜欢三国。你喜欢去西方旅游吗?显然,我们喜欢它。我们是看着电视上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长大的,听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诸葛亮借草船放箭的故事长大的。我们怎么会对这些故事感到厌恶呢?那么为什么我们一听说背景是三国或者西游就把一个游戏列入黑名单呢?其实道理上面已经很清楚了。与其说我们讨厌这些题材的游戏,不如说我们讨厌的是披着名著皮肤的换肤游戏,本质却粗制滥造。显然是要赚钱跑路的。

(全面战争:三国)

2019年,英国游戏开发商TheCreativeAssembly开发了一款以《三国志:全面战争:三国志》为主题的战略游戏。在截至截稿的这款游戏的70281条玩家评论中,中文评论有42295条,占比超过60%,评论还是很有好感的。历史,三国,战略,大地图,类似全面战争的三国题材游戏:三国在中国遍地都是,但为什么一款由英国人开发的三国游戏最终得到了玩家的认可?

因为其精心打磨的游戏系统和细致入微的文化考证。

那么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游戏厂商不去做呢?

答案有很多,我也不想编个故事得出“国产游戏不行”的结论,但至少就我个人而言,我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玩出一款自己制作的高质量三国主题游戏,“三国主题游戏就是不行”的尴尬局面就此一洗而空。